首页> 中文学位 >白居易诗歌在唐代的传播
【6h】

白居易诗歌在唐代的传播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引 言

一、白居易诗歌在唐代的传播情况

(一)唐代诗歌的传播情况

(二)白居易诗歌的创作情况

(三)白居易诗歌的传播情况

二、白居易诗歌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分析

(一)白居易诗歌的传播方式

1.书写传播

2.题壁传播

3.歌妓传播

4.乐官传播

(二)白居易诗歌的传播效果

1.不同受众角色的接受特点

2.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例解读白居易诗歌的传播效果

三、白居易的"传播意识"分析

(一)为民作诗,为"时俗所重"

1.诗歌内容、形式贴近大众

2.善于刻画人物心理引起大众共鸣

3.与歌妓关系密切

(二)"元和体"诗歌中的反馈作用

(三)广题诗、勤编集--满足受众超越时空的接受

结 语

参考文献

后 记

展开▼

摘要

随着对西方传播学的引进和消化,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传播学的中国化产生了丰硕的成果,出现了中国传播学研究的一些分支学科,如艺术传播学,媒介传播学,教育传播学等,但是对于文学传播的研究在我国还很少见。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在各个时期都与传播活动密不可分,任何文学作品只有经过传播,被受众接受才是一个完整的文学活动过程。 中国的古代文学在中国甚至是世界范围内都堪称典范,文学作品不但是一种艺术,其本质也是一种被传播的信息。本文选取白居易诗歌在唐代的传播进行研究,因为白居易的诗歌是作为传播信息的一种大众化的手段的诗歌的典型代表。白居易的新乐府作品从“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角度出发,“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有意的通过这些作品反映现实问题,记述民生疾苦,揭露社会弊端的。他自述他的诗歌“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说明新乐府确是有真凭实据的,经得起核实的。可见白居易作诗,他既不是为了满足传播者需要,把受众当成宣传的对象,成为被左右的“沉默的螺旋”,也不是为满足受众需要,让受众成为现代的大众传播媒介所谓的“上帝”。受众在接受其诗歌的过程中,一方面了解了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人生和社会的知识和信息,提高了受众自我意识和自我修养,另一方面,审美情趣得到了激发享受一种艺术的美感。 作者希望通过对从白居易诗歌在唐代的传播的研究,揭示诗歌的传播带动文化的发展,促进社会政治文明、道德建设的作用,同时,引导人们重视这种作用的产生不但是诗人辛勤创作的结果,更离不开受众在接受过程中的推动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AI论文写作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