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后现代主义对当今学校道德教育中“交往”问题的解读
【6h】

后现代主义对当今学校道德教育中“交往”问题的解读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引言

第一章“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道德教育观

第二章“后现代主义”对“交往”问题的批判

第三章走出后现代:道德教育中“交往”关系的建立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及版权使用授权书

展开▼

摘要

今天的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影响日益式微,现代道德教育如火如荼以致于矫枉过正,老问题没有解决好,新的问题又不断涌现,两种道德教育彼此交锋又相互交织,新老问题盘根错节、牵扯不断。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工作者们做出了种种尝试,时下十分“热门”的交往理论就是其中之一。但是,现代性话语背景下的“交往”存在着致命的缺陷,在对“完全”“纯粹”的追求下,“交往”被当作了万验灵药,具备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神奇效力,立竿见影、百试不爽。这种认识本身就存在着许多弊端,用它来审视和指导道德教育,在老问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往往还会产生更多的新问题。本文旨在利用后现代主义基本理论,从一个新的视角,对当今中国道德教育中围绕“交往”而产生的诸多问题进行解读。 全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介绍“后现代主义”基本理论。作为对现代性的批判和反思的后现代主义,提出了“去中心”、“非理性”和“不确定”的基本理论主张,并体现出文化领域上的广袤性、理论体系上的零散性和历史时间上的交叠性的特点。对“后现代生活”与“后现代思想(考)”这两类后现代主义的划分是很重要的。后现代主义为我们审视、反思当今中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困惑提供了一面镜子。尤其是从目前理论界关注较多的“交往”问题入手,对道德教育领域的困惑进行解析,这是很有意味的。 第二章依据“后现代主义”基本理论对“交往”问题进行批判。当今中国道德教育领域,“交往”成为十分“热门”的话题,与之有着密切联系的“主体”、“平等”、“理解”、“对话”等话题也屡见不鲜。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交往”问题中存在着诸多现代性造成的困惑。一方面,从理论上看,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为教育者们预设了一个全能的先验性语言,创建了一种单纯明快的主体间性,虚构了一个和谐理想的“生活世界”,编织了一个纯而又纯的交往神话。后现代主义者们批判了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中过多的乌托邦色彩,对交往行为理论的理论前提进行了批判。另一方面,本文从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两个方面对今天的道德教育实践中的交往之难进行了分析。尤其是从“规训”与“交往”两个角度,对现代性道德教育中对消极自由的作用和对积极自由的作用进行了梳理,在警惕“灌输”、“填鸭”的道德教育方法的同时,也对“启发”“诱导”等方法和手段进行了穷根究底式的批判。旨在打破现代人对“平等”、“交往”、“对话”的迷信。 第三章尝试走出后现代,探讨道德教育中建立“交往”关系的思路。人类最终是要走出后现代的,良性的“交往”行为是道德教育锲而不舍的追求。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借鉴后期维特根斯坦理论中的“家族类似”和“生活形式”,在道德教育中划分出四个层次,在肯定四个层次的相对稳定性的前提下,提升“生活形式”,并最终付诸道德实践,完成对后现代主义的超越。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