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荀子荣辱观研究
【6h】

荀子荣辱观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导 言

第1章荀子荣辱观产生的现实基础和思想渊源

1.1荀子荣辱观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1.2荀子荣辱观产生的思想基础

1.2.1西周的礼乐传统

1.2.2春秋战国时期的“义利之辨”

1.2.3春秋战国时期的荣辱观念

第2章荀子荣辱观的内容

2.1荣辱观之发生论

2.1.1荣辱观产生的心理基础

2.1.2荣辱观产生的社会基础

2.1.3荣辱观产生的认识论基础

2.2荣辱观之价值论

2.1.1荣辱观的社会价值:明礼止斗

2.1.2荣辱观之个体价值:定安危修成人

2.3荣辱之本质论

2.3.1先义后利者荣

2.3.2先利后义者辱

2.4荣辱之类型论

2.4.1义荣义辱

2.4.2势荣势辱

2.5荣辱观之主体层次论

第3章荀子荣辱观的总结评价与现代价值转换

3.1荀子荣辱观的历史地位及影响

3.2荀子荣辱观的历史局限

3.3荀子荣辱观的现代价值转换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展开▼

摘要

荀子荣辱观是中国思想史上最有代表性且影响深远的荣辱观,它在继承孔孟儒家及其它诸家荣辱观念的基础上第一次对荣辱观问题做出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影响。本文将荀子荣辱观置于先秦时期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的广阔背景下,从哲学层面对荀子荣辱观的内容、结构、体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认为荀子荣辱观是一个包括荣辱观之发生论、价值论、主体层次论及荣辱之本质论、类型论的思想体系。 本文认为,在荣辱观的发生论上,荀子从客观社会基础、主观心理基础和认识论等三个方面论述了荣辱观的产生;在荣辱观的价值上,荀子提出正确的荣辱观能使人明礼止斗、矫性情、定安危,说明了荣辱观的巨大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在荣辱之本质论上,荀子提出“先义后利者荣,先利后义者辱”的观点,说明了“义”为荣的本质规定,“不义”为辱之本质规定;在荣辱之类型论上,荀子按照荣辱与义利结合的不同,把荣辱区分为“义”、“势”两个方面,认为“荣”有“义荣”、“势荣”,“辱”有“义辱”、“势辱”,“义荣”、“义辱”亦即合乎道德意义上荣辱,“势荣”、“势辱”即非道德意义上的世俗荣辱,义荣和势荣、义辱和势辱在理想的社会中相互统一,在昏暗的社会中相互对立,主张社会应当促进义荣和势荣、义辱和势辱的相互统一;在荣辱观的主体层次上,荀子根据社会对不同的道德主体的道德要求不同,对荣辱观的主体进行了层次的区分,认为不同的道德主体应有不同的荣辱观念。 最后,本文论述了荀子荣辱观的历史地位、影响及其历史局限,并主张对荀子荣辱观进行现代转换,以期能给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建设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