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曾国藩人才伦理思想研究
【6h】

曾国藩人才伦理思想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人才伦理概论

一、人才伦理的主体

二、人才伦理的基本内涵

三、人才伦理的研究动态

第二节 曾国藩人才伦理概论

一、中国人才伦理的基本范畴

二、中国人才伦理思想的历史发展

三、曾国藩人才伦理的基本思想

四、今人对曾国藩人才伦理思想的认识和评价

五、本文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第二章 曾国藩人才伦理思想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渊源

第一节 曾国藩人才伦理思想的时代背景

一、混乱时局,社会问题丛生

二、时势造就,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和镇压

三、开眼看世界,开明士人寻找匡世良策

第二节 曾国藩的人生经历

一、以文入仕,阅历丰富

二、忧于世事,胸怀济世之志

三、从政治军,革除人才之弊

第三节 曾国藩人才伦理思想的思想渊源

一、儒家

二、墨家

三、道家

四、湖湘文化

第三章 曾国藩德操为上的人才标准

第一节 人才标准的两对范畴

一、德与才

二、官气与乡气

第二节 人才的道德标准

一、朴实廉介——“以朴实廉介为质”

二、无私利他——“能以公义胜私欲”

三、赤忠拙诚——“以忠诚为天下倡”

第三节 人才的德行准则

一、勤以治事

二、恕以待人

三、廉以服众

四、明以应务

第四章 曾国藩诚求礼尊的求才伦理思想

第一节 求才的伦理原则

一、不拘一格

二、须戒私欲

第二节 求才的伦理方法

一、诚求

二、礼尊

三、谦待

第三节 求才的伦理实践

一、招募山野之民

二、多方延揽人才

第五章 曾国藩勤教严绳的养才伦理思想

第一节 养才的伦理原则

一、转移世风

二、转移士风

三、强国兴邦

第二节 养才的伦理方法

一、正人正己

二、严爱殷责

三、勤教严绳

第三节 养才的伦理实践

一、勤勉砥砺——为官治军中陶熔造就人才

二、严慈相济——家庭中的言传身教

三、师友挟持——造就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

第六章 曾国藩广收慎用的用才伦理思想

第一节 用才的伦理原则

一、广收慎用

二、知人善用

三、恩威并用

第二节 用才的伦理方法

一、量材器使

二、推诚相待

三、名利相导

第三节 用才的伦理实践

一、征用“忠义血性”之人建湘军

二、重用“简默朴实”之才治军

三、以“坚忍耐劳”为原则练兵

第七章 曾国藩人才伦理思想的评价与当代启示

第一节 曾国藩人才伦理思想的基本特征

一、“德才不可偏废’’与“以德为先”的德性人才观

二、“经世”与“致用”兼济的务实人才观

三、“义理为本,洋务为用”的洋务人才观

第二节 曾国藩人才伦理思想的时代价值

一、恪守传统美德,契合时代精神

二、注重人才养成中的道德践履

三、实践反复验证的人才伦理

第三节 曾国藩人才伦理思想的反思与启示

一、曾国藩人才伦理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二、曾国藩人才伦理思想的当代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声明

展开▼

摘要

曾国藩的人才伦理思想是曾国藩伦理思想和伦理实践的系统反映,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并取得了实践上的成功。
   要探究曾国藩的人才伦理思想,不能绕过当时的社会背景。当时,清王朝由盛转衰,鸦片战争的洗劫,令本已动荡的时局更加混乱,社会各阶层的道德沦丧现象比比皆是,朝堂上下、军队内部的腐败令人触目惊心,这一切让曾国藩不得不反思实践人才伦理思想的现实迫切性。
   太平天国运动催生了曾国藩的人才伦理思想,在与“异端邪说”的对抗中,在士风颓丧、军队废弛、无才可用的困窘中,一介儒生的曾国藩深深体会到人才伦理建设的重要性,他将人才伦理建设放在了治军实践重中之重的位置。湘军的创建,既有曾国藩人才伦理思想作为根基,湘军的发展壮大,又为其人才伦理思想的深化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
   曾国藩个人的人生经历和从政治军的实践,是其人才伦理思想产生和提出的土壤。曾国藩的一生经历丰富,他以文入仕,以武建功。从政为京官时就向皇帝上书,力图扭转人才腐败的现象。及至后来,曾国藩领军治兵时积累人才伦理的实践经验,时时处处注重人才道德。正是从政治军的实践,使得曾国藩有了不同一般的道德觉悟,建立起自己的人才伦理思想体系。同时,曾国藩的人才伦理思想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根基。曾国藩深谙传统儒家文化,其人才伦理思想与传统儒家人才思想有着极其深刻的渊源,深深打上了儒家“内圣外王”的烙印。同时,他广泛吸收传统墨家和道家思想,集儒墨道三家思想之长,提出了开放包容的人才伦理思想体系。再加上曾国藩生在湖湘,长在湖湘,深受湖湘文化的影响,其人才伦理思想吸收了经世致用的湖湘文化精髓。这些思想成为了曾国藩人才伦理思想的渊源。
   曾国藩的人才伦理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人才标准。曾国藩的人才标准的理论根基是“德与才”、“官气与乡气”这两对范畴。他从中国传统人才伦理思想中“德与才”入手,继承了中国传统的重视人才道德的思想,认为“德与才”不可偏废,但要以德为重,把“德”视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曾国藩认为有德无才,近于愚人,有才无德则近于小人,曾国藩在强调“德与才”这对范畴的基础上,结合人才实践,提出了“官气与乡气”这对范畴。他认为官气多者好讲资格,好问样子,不是真正能够办事的人才,而乡气多者具有朴实廉介之质,是真正有德行和操守并且能为人所用的人才。“官气与乡气”这对范畴本质上注重人才内在的道德品质,是曾国藩对“德与才”这对范畴的外延发展。
   曾国藩立足于“德与才”、“官气与乡气”这两对范畴,提出了具体的人才道德标准和人才德行准则。他把人才的道德标准归结为人才是否具有朴实、忠诚和无私三种道德品质,把人才的德行准则归结为人才是否具有勤、恕、廉、明四种德行。总的来看,曾国藩的人才标准囊括了中国传统人才伦理思想中的重要德性概念和德性范畴,具有相当大的包容性。
   第二,求才伦理思想。曾国藩从当时的社会现实出发,从传统人才伦理思想和自身生活实践中不断地寻求求才之道。他认为求才时要尊重不拘一格、戒除私欲的伦理原则,只要有一技之长,不论亲仇,不论贵贱,都可为我所用。在这种伦理原则的指导下,曾国藩采用诚求、礼尊和谦待的求才方法,把众多的人才笼络在自己的人才群中。曾国藩的这套求才的伦理原则和伦理方法,逻辑分明。因为唯有秉持不拘一格和戒除私欲的伦理原则,才能运用诚求人才的方法,只有运用了诚求的方法,才能认识到人才的可贵,进而礼尊人才和谦待人才。如此一来,才能让人才感受到礼遇,让人才心甘情愿地效忠、效命。而这三种求才的伦理方法贯穿于曾国藩求才的全过程。
   曾国藩积极践行其求才的伦理原则和伦理方法。其具体的伦理实践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招募山野之民,二是为官择人。体现了他求才不拘一格的原则,是其诚求人才方法的具体体现。
   第三,养才伦理思想。曾国藩不单单是重视识才和求才,更重视养才。他认为大部分的人才都必须通过培养、熏陶和磨练才能真正成材。为此,曾国藩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养才伦理思想。曾国藩的养才伦理思想包括转移士风和强国兴邦的伦理原则;正人正己、严爱殷责和勤教严绳的伦理方法;以及陶冶人才、家庭熏陶和师友挟持的伦理实践。
   正人正己、严爱殷责和勤教严绳的养才方法体现的是人才养育者的主体作用,人才养育者通过以身作则,用自身的道德去影响人才,培育人才。陶冶人才、注重家教和师友挟持体现的是环境的熏陶作用,曾国藩试图通过改变社会风气,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来熏陶和感染人,培育出有良好道德品性的人才。这样的养才方法和养才实践是以转移士风和强国兴邦为原则,并反过来改变社会风气,实现强国兴邦。
   第四,用才伦理思想。无论是识才、求才还是养才,最终都是为了用才。曾国藩继承了中国传统的知人善用思想,并扩展为广收慎用、恩威并用、求真务实的用才伦理原则。曾国藩的用才实践主要体现在其治理湘军的实践中,从最初征用有忠义血性的人才,到重用简默朴实之才,再到治兵以坚韧耐劳为原则,曾国藩广泛运用量才器使和推诚相待的用才方法,在实践中贯彻自己的人才伦理思想。
   统观曾国藩的用才伦理思想,曾国藩没有单纯地强调中国传统人才伦理思想中任人唯贤、知人善用的用才思想,而是创造性地提出了广收慎用的用才原则,这不仅能够结合当时社会人才缺乏的现状,而且也不违背知人善用的用才思想,是用才观念中的一大进步。
   曾国藩的用才伦理实践则具有相当鲜明的特色,他把人才伦理广泛运用于军队治理中,湘军是其人才实践的舞台,这点在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曾国藩人才伦理思想具有以下三方面的基本特征。首先,曾国藩的人才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德才兼备。相比一般的识人和用人,他是用一种更为宏阔的视野来观照人才,其中蕴含着他对人才伦理的诉求。但有感于德才兼备的人才难求现状,曾国藩的人才伦理思想体现出的典型特征并不是德才兼备,而是以德为先。
   其次,曾国藩人才伦理思想并不是难以实践的空想,而带有经世致用的特征。在对现实问题的考察和研究中,曾国藩发现以德为先实现起来颇为艰难。于是,他采取了更为变通的方法,对以德为先的人才观适度运用,在主张以德为先的人才观的基础上,也主张务实的人才观。曾国藩这种变通行事的经世致用思想,大大丰富了儒家内圣外王的人才伦理思想的内涵,赋予内圣和外王以更加实际的内涵。他一方面紧紧维护着传统人才伦理思想的核心和基础,另一方面又进一步创新和发展了传统人才伦理思想。
   再次,曾国藩的人才伦理思想带有典型的时代特征。他不遗余力地兴办洋务,希望通过兴办洋务培养出更多适合时代发展的实用型人才,提升国力,奉行“义理为本,洋务为用”,是一种新型的洋务人才观。
   曾国藩的人才伦理思想无疑取得了实践上的成功,他通过识才、求才、养才和用才的系统实践,吸引了大批人才。但同时曾国藩人才伦理实践的出发点是为了挽救腐败的清王朝,这就决定曾国藩的人才伦理思想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阶级局限性和故旧观念局限。如何在正确评价曾国藩人才伦理思想的基础上,探究其中的精华所在,并将其应用于当今的人才伦理建设,是我们研究曾国藩人才伦理思想的现实意义所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