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庞德《华夏集》翻译研究
【6h】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庞德《华夏集》翻译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Abstract

摘要

Contents

Introduction

Chapter One Literature Review

1.1 Ezra Pound’s Cathay

1.2 Studies of Cathay at Home and Abroad

1.2.1 Studies of Cathay at Home

1.2.2 Studies of Cathay Abroad

Chapter Two Introduction to Eco-translatology

2.1 Basic Connotation of Eco-translatology

2.2 Main Concepts of Eco-translatology

2.2.1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2.2.2 Translational Eco-environment

2.2.3 Three-dimensional Transformation

2.3 Feasibility of Eco-translatology

Chapter Three Pound’s Selective Adaptation in the Pre-translating Process

3.1 Adaptation to External Needs

3.1.1 Social Eco-environment

3.1.2 Cultural Eco-environment

3.1.3 Translational Eco-environment

3.2 Adaptation to Internal Needs

3.2.1 Modernist Poetics

3.2.2 Cosmopolitan Literature

Chapter Four Pound’s Selective Adaptation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4.1 Selection in Linguistic Dimension

4.1.1 On the Word level

4.1.2 On the Sentence level

4.2 Selection in Cultural Dimension

4.2.1 Image Creation

4.2.2 Image Juxtaposition

4.2.3 Image Deletion

4.3 Selection in Communicative Dimension

4.3.1 Names of Person and Place

4.3.2 Allusions

4.3.3 Rhythm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声明

展开▼

摘要

21世纪初,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提出翻译适应选择论,首次将达尔文进化论中的“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等原理应用到翻译研究中来,从译者的角度将翻译定义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2006年,胡教授进一步提出生态翻译学,并发表论文《生态翻译学诠释》。该论文阐述了“生态翻译学”研究的基本内涵、产生背景、目前状况以及发展的空间。生态翻译学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门类,而是一种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抑或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生态翻译学着眼于翻译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从生态翻译学的研究视角,以生态翻译学的叙事方式,对翻译的本质、过程、标准、原则和方法以及翻译现象等做出新的描述和解释。该理论是一种跨学科研究,在生态翻译环境中对译者的翻译活动做出全面分析,从而扩大了翻译研究者的视野和翻译研究的范围。
  埃兹拉·庞德是美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翻译家。他从东方学家费诺罗萨的遗稿中选择了19首中国古诗,并于1915年以《华夏集》命名翻译出版,从而引发了轰轰烈烈的意象派运动。自其发行以来,《华夏集》一直是一部褒贬不一、备受争议的作品。有人批判其脱离原文,充斥着大量的误读误译;有人赞扬其翻译价值,称其重译作与原作之间的神似,而轻形似,译文考虑了读者的接受心理与习惯,善于借鉴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等。本文试从生态翻译学角度,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对这部译作进行重新审视和评价。
  本论文尝试分析研究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庞德诗歌选材的原因,即其翻译前的选择性适应过程;第二、庞德进行三维转换的过程,即其翻译过程中的适应性选择过程。研究之后,本文得出:一、庞德诗歌选材是出于外部需要及自己内在需要的适应与选择。其中,外部需要包括战火纷飞、人民疾苦的社会生态环境;资本主义工业化兴起,人民精神匮乏以及维多利亚时期内容空洞、感情泛滥,急需改革的文化生态环境;诗歌翻译均采用严谨的格律诗形式进行翻译,堆砌词语,因韵损义,阻碍情感表达迫切需要产生新方式来适应时代要求的翻译生态环境。内部需要主要指庞德的意象主义诗学思想和自由诗诗学主张以及其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二、在翻译的过程中,庞德充分发挥了译者作为翻译主体的中心作用,合理地选择了有效的方式进行三维转换,适应了翻译生态环境。在语言维方面,通过在选词和炼句两方面精心雕琢,使诗歌明晰严谨而清新简洁;在文化维方面,通过意象增加、删减或并置等传递了文化信息,满足了诗歌的音美、意美、形美的“三美”原则;在交际维方面,庞德通过典故处理、名称意译以及节奏转换降低了目的语读者的理解难度,促进了交际目的的实现。
  总之,庞德对费氏笔记的挑选及编撰过程,体现了其对生态翻译环境的适应,即选择性适应;其对中国古诗翻译进行的三维转换,体现了其在适应的基础上,作为译者主体的选择,即适应性选择。本文通过从生态翻译学对《华夏集》进行研究,验证了生态翻译学的可行性与解释力。同时,有助于我们对这部毁誉参半的作品做出更客观、更科学的评价,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庞德及其翻译提供了一些启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