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人工智能发展与教育目的变革探究
【6h】

人工智能发展与教育目的变革探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研究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核心概念界定

一、人工智能

二、教育晷的

三、教育变革

第四节文献综述

一、关于人工智能内涵和外延的研究

二、关于教育目的的研究

三、关于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的研究

四、关于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挑战的研究

五、关于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变革的研究

六、关于全人教育的研究

第五节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人工智能与当代社会变革

第一节人工智能的实质

一、人工智能的内涵

二、人工智能的分类

三、人工智能的特点

第二节人工智能的发展

一、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

二、人工智雏的未来展望

第三节人工智能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一、人工智能所带来的便利

二、人工智能所带来的危机

第三章人工智能对教育目的的挑战

第一节人工智能对教育的社会目的的挑战

一、对“培养劳动者”教育目的的挑战

二、对“人的社会化”教育目的的挑战

三、对“文化传承”教育目的的挑战

第二节人工智能对教育的个人目的的挑战

一、对“习得知识”的教育目的的挑战

二、对主体性教育目的的冲击

三、对生命教育目的的挑战

第四章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目的的超越:新全人教育

第一节传统全人教育的内涵与意义

一、全人教育的内涵

二、全人教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三、全人教育在人工智能时代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新全人教育:人工智能时代的呼唤

一、新全人教育的定义

二、新全人教育的具体阐释

三、新全人教育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意义

结语:新全人教育在人工智能时代的迫切性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来临,且给当代社会带来重大影响。本文首先从人工智能的实质和发展出发,分析它对当代社会的影响。然后,着重分析人工智能对教育目的提出的挑战,主要表现为六个方面:(1)人工智能“抢走”劳动者大量工作,“培养劳动者”的教育目的面临培养何种劳动者,以及如何解决人工智能时代人的精神困境等方面的挑战;(2)人工智能可能带来不合理的社会秩序并试图参与社会秩序的制定,强调通过对社会秩序的遵循以完成个体社会化的“人的社会化”教育目的受到挑战;(3)人工智能时代,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发生巨大变化,同时,个体面对人工智能“超速”的学习能力可能失去学习文化的耐心和信心,“文化传承”的教育目的面临传承何种文化,以及如何培养和保证文化传承人的生存的问题;(4)人工智能便捷了知识的获取,侧重于“习得知识”的教育目的遭遇挑战;(5)当人工智能的理性高于人类理性时,主体性教育目的受到冲击;(6)人工智能所呈现的“生命性特征”,引导人们思考“生命本质”的问题,对生命教育目的的外延提出挑战。最后,找寻到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目的变革的基本方向为新全人教育。新全人教育是全人教育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新的阐释和发展。它以全人教育的思想为核心,关注人在智能、情感、身体、社会性、审美和精神性这六个方面的发展,重视构建人与天、人、物、我的和谐关系,将培养整全的人作为教育目的,新全人教育的“新”,主要基于人工智能时代的挑战和要求,来重新考虑人的六个基本素质和人的关系属性。 新全人教育在人工智能时代具有重要意义:(1)新全人教育培养的“全人”具备适应多种劳动的能力,应对了人工智能对“培养劳动者”的教育目的的挑战;(2)新全人教育强调个体对于深层次的、普遍的秩序的遵循以完成个体社会化,应对了人工智能对“人的社会化”的教育目的的挑战;(3)新全人教育重新认识人的审美特性,把审美作为人的一种精神需求,应对了人工智能对“文化传承”教育目的的挑战;(4)新全人教育认为相对于习得知识,学习者更需要获得的是超越知识之外的意义和经验,这一思想应对了人工智能对侧重于“习得知识”的教育目的提出的挑战;(5)新全人教育重新认识人的身体以及人工智能的“生命性”,应对了人工智能对生命教育目的的外延提出的挑战;(6)新全人教育重新认识人的关系属性,辨析了人与人工智能的关系问题,提醒人们关注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伦理问题。新全人教育既能够应对人工智能对教育目的提出的挑战,又能够培养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新全人教育成为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目的的基本方向。

著录项

  • 作者

    陈洁;

  •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

  • 授予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
  • 学科 教育学原理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樊杰;
  • 年度 201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智能发展; 教育目的; 变革;

  • 入库时间 2022-08-17 10:47:50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