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心理适应:社会支持的作用
【6h】

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心理适应:社会支持的作用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歧视知觉的研究

1.2 心理适应的研究

1.3 社会支持的研究

1.4 问题提出与研究假设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工具

2.3 研究程序及结果处理

第三章 结果分析

3.1 流动儿童歧视知觉特点分析

3.2 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心理适应比较

3.3 流动儿童心理适应特点分析

3.4 不同歧视知觉组被试的心理适应比较

3.5 研究变量的相关分析

3.6 歧视知觉对心理适应的回归分析

3.7 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分析

3.8 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分析

第四章 综合讨论

4.1 流动儿童歧视知觉的基本特点

4.2 不同儿童类型心理适应特点

4.3 流动儿童心理适应特点

4.4 不同歧视知觉组被试的心理适应特点

4.5 相关变量的关系

4.6 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

4.7 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

第五章 教育启示

5.1 切实减少歧视现象

5.2 大力提高心理适应水平

5.3 全面增加社会支持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展开▼

摘要

近年来,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速度和规模都在不断加剧。这种现象逐渐催生出流动儿童这个越来越庞大的新生群体。流动儿童的城市生活状况及其心理健康水平也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
  本文较系统回顾了歧视知觉、抑郁和、会支持的相关理论以及流动儿童心理社会适应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本文重点考察了流动儿童歧视知觉对抑郁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及社会支持在歧视知觉与抑郁、主观幸福感关系中的作用。
  本研究采用个体歧视知觉问卷、抑郁自评量表、主观幸福感问卷和社会支持问卷对福建泉州市600多名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流动儿童的抑郁得分显著高于城市儿童,主观幸福感显著低于城市儿童。
  第二、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抑郁呈显著正相关,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负相关。即歧视知觉水平越高,抑郁水平越高而主观幸福感越低。
  第三、流动儿童歧视知觉水平对其抑郁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流动儿童的抑郁水平随着歧视知觉的增加而增加,主观幸福感水平则随歧视知觉的增加而减少。
  第四、流动儿童社会支持在歧视知觉与抑郁及主观幸福感关系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即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对抑郁及主观幸福感所产生的影响是部分通过影响社会支持来实现的。
  第五、流动儿童社会支持在歧视知觉与抑郁关系中具有调节作用。
  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具有一定针对性的的教育对策。分别针对流动儿童歧视知觉、心理适应及社会支持提出了切实减少歧视现象、大力提高流动儿童心理适应水平以及全面增加社会支持这三条建议。其中对增加社会支持的方法提出了从健全政府支持、完善群体支持、关注教师和同伴等个体支持三个方面来提高对流动儿童社会支持的具体方案。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