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四书蕅益解》儒佛会通思想研究
【6h】

《四书蕅益解》儒佛会通思想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前人研究

1.2.1 蕅益智旭三教融会思想

1.2.2 蕅益智旭三学融会思想

1.2.3 蕅益智旭注解经典的具体内容

1.3 研究目的及论述重点

第二章 晚明儒佛会通与《四书蒗益解》

2.1 晚明儒佛会通的思想背景

2.1.1 儒家学派的发展

2.1.2 晚明佛教的复兴

2.2 蕅益智旭与《四书蒲益解》

2.2.1 蕅益智旭的生平以及思想的形成

2.2.2《四书蒲益解》的基本概况

第三章《四书蒗益解》的治学特点

3.1 诠释《四书》的目的

3.1.1 以儒扶佛复兴佛教

3.1.2 援佛入儒改造儒家

3.1.3 警醒世人挽救末世

3.2 诠释《四书》的方法

3.2.1 以前人之言为训

3.2.2 以佛教之语为训

3.3 诠释《四书》的特点

3.3.1 评点的风格

3.3.2 通俗的语言

第四章《四书蕅益解》的内容析论

4.1《论语点睛》析论

4.1.1 心性论

4.1.2 工夫论

4.1.3 境界论

4.2《中庸直指》析论

4.2.1 释“中庸”为修道之教

4.2.2 释“滇独”为修行工夫

4.2.3 释“至诚”为证得果位

4.3《大学直指》析论

4.3.1 以现前一念心释大学

4.3.2 以本觉之性释明德

4.3.3 以始觉之修贯通本体与工夫

第五章 蕅益智旭儒佛会通思想的评价

5.1 蕅益智旭儒佛会通的成果

5.2 蕅益智旭儒佛会通的意义

5.2.1 晚明佛教的复兴

5.2.2 对人间佛教的启示

结语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作为晚明佛教四大高僧之一的蕅益智旭,自幼受到程朱学派的熏陶与感染,后来转而成为佛教的信仰者,其一生都致力于佛教的复兴与三教的融合。他在坚持不懈地研习佛法,笃实修行的同时,极力主张儒佛会通。其著作《四书蕅益解》为晚明佛教界儒佛会通的代表作,体现了晚明佛教界调和儒佛的成就,也显示了佛教界在处理儒佛交涉问题上的日趋圆熟。蕅益在重新注解《四书》时,有意识地与朱子学对立,力图打破当时朱子四书学的范式,而以佛家旨意诠释《四书》,冀望藉此以儒扶佛,复兴佛教,达到引儒门同归佛海的目的。
  本文以《四书蕅益解》为中心,结合晚明儒佛会通的学术背景与蕅益儒佛会通思想的形成、发展,重点论析《四书蕅益解》的治学特点与思想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儒佛会通思想的价值与影响。
  明清之际,社会动荡,人心惟危,蕅益自觉肩负着救世与救教的双重使命。他之所以注解《四书》,正是看到了此书在士人阶层中巨大的影响力,想藉此以儒扶佛,援佛入儒,挽救末世。基于此种认识,蕅益诠释《四书》的方法亦与传统解经方法有着明显不同,他以前人之言为训、以佛家之语为训,不拘于传统解经方法,呈现出明显的评点风格与口语化的语言风格。
  蕅益融会儒佛的基本立场,是将儒学视为佛学入门之径。在疏解《论语》时,他以“心性论”作为儒佛会通的理论契合点,强调“现前一念心”于乱世之中劝化众生、调伏自心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以佛家立场诠释儒家“学知”、“为仁”、“孝亲”、“忠恕”的实践工夫。同时,蕅益试图在境界论上贯通儒佛,他认为儒佛二家所追求的精神境界是相同的,用“至同之道”在儒学与佛学之间架构起了一座桥梁。
  蕅益释解《中庸》时,以佛解儒的立场更为鲜明。他顺着《中庸》文本的脉络,以佛教天台宗“性具说”为理论基础,释“中庸”为修道之教,释“慎独”为修行工夫,释“至诚”为证得果位。在疏解《大学》时,他仍旧以“心性论”为基础,以“现前一念心”释大学,以“本觉之性”释明德,以“始觉之修”贯通本体与工夫,成功地将《大学》名目比附说明甚深难解的佛教理论,实现了通过义解《大学》来弘扬佛理的根本目的。
  《四书蕅益解》作为蕅益会通儒佛的代表作,虽然在传统学界未曾受到重视,但是从历史上“儒佛会通”的角度来看,此书实有不可忽视的价值。蕅益的儒佛会通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无论是对明末佛教的复兴,还是对近代人间佛教的形成,他所提倡的“儒佛会通”都功不可没。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