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冯骥才《无路可逃》翻译实践报告
【6h】

冯骥才《无路可逃》翻译实践报告

代理获取

目录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Report

1.2 Significance of the Report

Chapter 2 Translation Process

2.1 Preparation before Translation

2.1.1 Choice of the Source Text

2.1.2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2.2 Process of Translation

2.2.1 Comprehension of the Source Text

2.2.2 Translation of the Source Text

2.3 Proofreading of the Translation

2.3.1 Self-Editing of the Translation

2.3.2 Guidance and Advice from the Supervisor

Chapter 3 Case Analysis

3.1 Equivalence at Lexical Level

3.1.1 Culture-Loaded Words

3.1.2 Colloquial Words

3.2 Equivalence at Syntactic Level

3.2.1 Colloquial Sentences

3.2.2 Idioms

3.2.3 Long Difficult Sentences

Conclusion

参考文献

致谢

Appendix A 翻译实践自评

Appendix B 导师评语

Appendix C 翻译实践

展开▼

摘要

《无路可逃》是一部非虚构小说,是冯骥才文革十年的亲历历史的描述,是他“文革”期间生活状况的真实记录,也是“文革”十年的社会缩影。
  本篇翻译实践报告的原语文本来自于《无路可逃》的自序和第一章,其共由引言、翻译过程、案例分析和总结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引言,介绍翻译背景和意义;第二部分为翻译过程,包括译前准备、翻译步骤和修改校对;第三部分为案例分析,也是本文的主干部分,主要介绍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包括特色词汇和口语词汇的翻译,口语化句子和俗语的翻译以及长难句的整合重构等等。本部分是在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指导下,从词汇对等和句法对等的层面,结合典型的例句,来分析和解决相应的翻译难点。在词汇对等层面,主要介绍了特色词汇和口语词汇的翻译:针对特色词汇,主要采用了直译加注和改译的翻译方法,根据上下文增加相应的背景信息或结合语境省略无关的意义,针对口语词汇的翻译,主要运用了意译的翻译方法,侧重于其内涵意义的表达和传递;在句法对等层面,主要介绍了口语化句子、俗语和长难句的翻译:针对口语化句子,主要采用了意译的翻译方法,基于原文情景进行恰当的翻译与阐释,针对俗语的翻译,主要运用了直译的翻译方法来保留其形式和意译的翻译方法来传达其意义,针对由小短句组合而构成的长难句,主要对句子信息进行整合重构。第四部分则对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过程进行了总结。
  本报告表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结合翻译技巧,对于《无路可逃》这一类文学文本的翻译实践具有一定指导意义。通过此次翻译实践,笔者认为文学文本的翻译要基于原文内容,充分考虑其语言风格,在实现意义对等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追求形式对等,准确传达原文的风格,展现文学作品的文学性,从而实现其文学价值。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