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翻译适应选择论下的林译小说——以《黑奴吁天录》为例
【6h】

翻译适应选择论下的林译小说——以《黑奴吁天录》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Introduction

0.1 Aims of Research

0.2 Research Methodology

0.3 Framework of the Thesis

Chapter One Literature Review

1.1 Discussion on the Translator's Role

1.2 Previous Researches on Translator's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1.3 Limitation of Previous Researches

Chapter Two Theoretical Framework:An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2.1 The Philosophical Basis of Hu's Theory

2.2 An Explanation to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2.3 An Explanation to the Method of Translating

2.4 An Explanation to the Evaluation Criterion of this Translation Theory

Chapter Three Lin Shu and His Translation

3.1 Comments on Lin Shu's Translation

3.2 Uncle Tom's Cabin-One of the Typical Translations

3.3 Cooperators in Lin Shu's Translation

Chapter Four Lin Shu's Translation in view of the Approach Translation as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4.1 Degree of Multi-dimensional Transformations in Lin Shu's Translation

4.1.1 Linguistic Dimension

4.1.2 Cultural Dimension

4.1.3 Communicative Dimension

4.2 Reader's Feedback

4.2.1 Quantity of Publication

4.2.2 Adoption Situation

4.3 Translator's Quality

4.3.1 Bilingual Ability

4.3.2 Degree of Familiarity with the Subject of Translation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Appendix(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目录)

展开▼

摘要

时隔一个世纪之久,林纾和他的翻译小说一直都是文人学者笔下备受争议的话题。作为一个不审西文的译者,他用自己的方法翻译了一百七十余部外国作品。虽然他的译文经常背上“不忠”的罪名,但它们却在同时代的读者中倍受欢迎,以致康有为曾感言“译才并世数严林”。可以说,伴随着翻译理论的发展,林译小说经历了从“风靡”到“质疑”再到“正名”一波三折的过程。起初由于受到时代特殊性和翻译理论发展水平的限制,人们对于林译小说的评价极其富有时代特征。一方面,读者对林译小说所发挥的“媒”的作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另一方面又因其删繁就简,违反了当时公认的翻译标准“信、达、雅”,认为实在算不得是好的译作;然而在“正名阶段”,受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的影响,人们研究译作的视角明显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多尝试从文化背景的角度来分析林译小说,为其不合翻译规则却能名声大作的现象找出合理的解释。本文作者认为由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似乎更能为林译小说名噪一时的现象给出更合理的解释。在翻译理论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译者在翻译活动的认识不断深入,经历了一个从边缘地位到主体地位彰显的转变过程。胡庚申的《翻译适应选择论》正是一部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论著。该理论将达尔文“适应”与“选择”的思想借用到翻译理论中,将翻译定义为译者为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而做出的“适应”与“选择”,翻译生态环境指的是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文化、焦急、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胡庚申,2004:219)该理论从这一角度出发,对翻译过程、翻译原则、翻译方法和译评标准做出了新的解释。
   本文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中提出的“译者的中心主导地位”和“译评标准”为理论基础,林纾的典型译作《黑奴吁天录》为分析文本探讨了译者为适应翻译环境所做出的“适应”与“选择”。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前言扼要介绍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文章基本结构;第二部分是理论部分,阐述翻译适应选择论中译者主体性及其译评标准(包括多维转换程度、读者反馈和译者素质)。第三部分简要介绍林纾生平和林译小说的情况。第四部分是本文的主体部分,通过结合译者主导中心地位,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译评标准,即“整合适应选择度”(包括多维转换程度、读者反馈、以及译者素质)来分析林译小说,尤其是译本《黑奴吁天录》。第五部分是文章的结论部分,通过对全文的主体进行总结和归纳,理论与译本分析的结合,指出翻译不是一项简单的源语与目标语之间的转换活动,它还受到文化背景以及交际需要等各因素的影响,如同生物界中各因素互联互动的生态活动。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作出的选择与适应必须顺应翻译生态环境。翻译适应选择论为研究林译小说提供了一个更全面,更新的视角,也启发译评者应该通过不断学习来修正偏见,扩大视野。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