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悟空传》:精神分析学角度的解读
【6h】

《悟空传》:精神分析学角度的解读

代理获取

摘要

2000年网络文学界诞生了一个“今本”《西游记》——长篇小说《悟空传》,它由作者今何在(真名曾雨)最先在新浪网发表,很快赢得广大网民读者的青睐。迄今为止,国内对此文本的研究不多。笔者尝试从两个角度解读《悟空传》:在文本方面,除了分析中国文化传统对《悟空传》的影响之外,还将着重剖析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相关观念的渗透,这是本文与其它研究《悟空传》论文的不同之处,也是本文的一个主要创新点。其中涉及到弗洛伊德描述的心理活动中的三层次: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以及人格理论的三个层次:本我、自我和超我。在接受者方面,同样是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对网络小说的主要接受群体——当代青年的思想特征进行分析。为什么他们会喜欢阅读这样的另类小说?喜欢这个小说的什么方面?他们这一群体的文化心理是什么?以及这一文化心理反映出来的当代中国社会的文化发展状况是怎样的?这都是本文将要探讨的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够更好的理解《悟空传》,才能更好的理解当代中国年轻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更好的理解网络通俗文学在中国当代的发展及其前景,对当前中国文学的理论研究或是创作实践,或许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新时期大众审美的通俗化和生活化,把人性从长期呆板枯燥的生活中解放出来,新的社会文化转型已从根本上消除了传统审美的神秘色彩,由此唤发出人的无限的生命活力。在这样一个宽松的环境下,人们不需要再压抑和克制自己的感情,不需要用伦理道德外衣来伪装自己,而是把自己潜在的灵性、激情、无意识等显现出来,把欲望、追求、本能和生命深处最真实的东西表现出来。弗洛伊德的无意识说、人格结构理论为崇尚个体自由与独立、渴望冲破既定社会秩序且由于极大压抑而处于精神危机状态的现代人提供了一件有力的武器。《悟空传》正是这种社会文化环境下的产物。 《悟空传》以《西游记》为蓝本,通过节取、改编,较原著更注重个体内心冲突的描写。它对传统的《西游记》的主题和价值世界进行了颠覆。作者站在现代大众的立场,面对今天人类的存在处境,对人生对生活对世界重新进行了的诠释和追问,在小说叙事和语言的运用等方面也进行了创新,完全有别于《西游记》的语言叙事传统,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均有创新。 潜意识现象和内容是精神分析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在《悟空传》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少关于潜意识心理的描写。孙悟空的言语和行为体现了他过去的记忆未完全被压抑,试图通过前意识的检查而进入意识层,被压抑的内容随着梦和各种言误、语误、读误和行为失误等行为表现出来。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超我常常压抑本我的冲动。《悟空传》从立意上打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肯定本我出现的必要性,反对自我,尤其是超我对本我的过多干预性。这种要求自我向本我回归的呼吁,主要是建立在当今社会文化多元性和人格结构失衡的背景下。在理解了这些之后,我们才能很好的分析文中的人格冲突。通过对孙悟空的人格分析,我们发现两种力量的激烈冲突和斗争:本我(id,代表着以人的自然的生命力状态)为一方,带有超我(superego的成分:社会道德和良知)成分的自我(ego,代表着理智)为另一方,二者势均力敌;当本我占上风时,他就对天庭反抗;而一旦自我压倒本我时,占据他心灵的便是“犯罪情结”,因此他总想找出杀人真凶Un孙悟空,试图打败它来向天庭表明顺从心迹。 爱情在《悟空传》中大放光彩,小说中的人物在爱情中得到更加全面更加世俗化的表现。《西游记》中道德圣徒不谈爱情,对情欲过度压制,而在《悟空传》中,爱情成为永不变心的生死恋。爱情是人的正常本能需求,对爱情的追求是人的正当欲望,两性间忠贞纯洁的爱是美的,为了追求爱的自由而同阻挠压抑他们的环境进行抗争,则更有明显的社会意义。 《悟空传》中人物的宿命和七十年代人的心路历程在一定意义上确实形成了同构,这一代人要求独立,有叛逆倾向,不过,即使反叛也只是一种姿态,传统和理想的重负不是说卸下就可轻松卸下的。确切地说,这里面更多包含着迷茫和无奈,有不满,有愤怒,有自嘲,也有独自神伤。要获得完满和谐的人生,必须在实体社会和虚拟世界之间保持一种生态平衡,游戏与现实生活的其它活动要处于和谐相容的状态。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