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主体性教育理论的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整合研究
【6h】

基于主体性教育理论的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整合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第1章绪论

1.1问题的提出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1.3文献综述

1.4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2章主体性教育理论的历史发展及其现实价值

2.1主体性教育理论的历史发展

2.1.1西方古代传统中的主体性教育思想

2.1.2文艺复兴时期的主体性教育思想

2.1.3近代以来主体性教育理论的发展

2.2主体性教育理论的现实价值

2.2.1本体论的角度

2.2.2价值论的角度

2.2.3实践论的角度

2.3本章小结

第3章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疏离的表征及其成因分析

3.1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疏离的主要表征

3.1.1道德塌陷

3.1.2创新乏力

3.2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疏离的成因分析

3.2.1工具性的教育观念

3.2.2严苛的学科规训制度

3.2.3对立与冲突的两种文化

3.3本章小结

第4章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整合的基本原则及对策

4.1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整合的基本原则

4.1.1主体性原则

4.1.2整体性原则

4.1.3互动性原则

4.2促进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整合的基本对策

4.2.1树立主体性教育理念

4.2.2建立开放性的学科规训制度

4.2.3加强两种文化的交流与对话

4.3本章小结

第5章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部追求美的历史。人类依靠着人文和科学不断延续着对真、善、美的时代探寻。作为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的活动,培养真、善、美相统一的完美人格是主体性教育的根本标志。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整合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尤其是大学教育阶段)中,必须秉持主体性教育思想。在这样一种既反映时代特点又与中国实际相适应的教育哲学的引领下,全面、系统、深入地进行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整合的反思与建构。 追溯历史,主体性教育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西方古代传统中的主体性教育思想、文艺复兴时期的主体性教育思想、近代以来主体性教育理论的发展。其中,近代以来的主体性教育理论又经历了自然主体、理性主体、价值主体和类主体教育几个阶段。历史的发展已经证明,人的主体性的每一次觉醒都促使教育理念产生一次相应的重大变革,从而推动人类社会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主体性教育理论与中国教育实际相结合已有近30年的历史,它从本体论、价值论和实践论三个角度为大学教育理念的发展,尤其是为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整合提供了新的契机。 在主体性教育理论的参照下反观现实,中国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存在严重疏离,并以大学生的道德塌陷和创新乏力为主要表征。究其缘由,近代以来的工具性教育观念、严苛的大学学科规训制度以及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对立与冲突起着关键的作用。 因此,在主体性教育思想指导下,应以主体性、整体性和互动性为基本原则,促进中国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整合。首先,要树立主体性教育理念,即摒弃工具性教育观念、高扬个人主体教育观念、唤醒类主体意识;其次,要建立开放性的大学学科规训制度,即在大学学科建设的适度开放中,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面向学科发展、面向社会实践;再则,要加强两种文化的交流与对话,以大学精神文化为核心,以大学物质文化为基础,以大学制度文化为保障,以大学环境文化为载体。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