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晚清时期中国科技传播模式研究
【6h】

晚清时期中国科技传播模式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1章绪论

1.1问题的提出

1.2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科学传播

1.2.2科技传播模式

1.2.3科学建制化

1.2.4晚清科技传播模式的分期说明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国内研究现状

1.3.2国外研究现状

1.4论文的创新之处

1.5研究方法

1.6本文研究的框架

第2章洋务运动时期中国的科技传播途径

2.1实物的引进为科技传播的最初形式

2.2学堂教育为科技传播提供了重要场所

2.2.1教会学堂

2.2.2洋务学堂

2.3留学生成为传播近代科技的重要人群

2.4译书出版为科技传播提供了重要手段

2.4.1教会译书

2.4.2官方译书

2.5新式医院的开设扩大了科技传播的受众

2.6近代企业的兴办为科技传播提供了强大动力

2.7洋务运动时期科技传播系统分析

第3章戊戌变法时期和新政时期的科技传播途径

3.1晚清戊戌变法时期的科技传播途径

3.1.1改科举兴学校

3.1.2办报刊杂志大力推进西学传播

3.1.3创办“学会”开学习西学之风

3.1.4提倡白话文扩大西学传播受众

3.2晚清新政时期的科技传播途径

3.2.1学制的逐步确立促进科技传播的建制化

3.2.2奖励游学促使“西学东进”

3.2.3晚清官员的培训促进西学在官员中的传播

3.2.4中外资本刺激了科技的迅猛传播

3.2.5图书馆的建立促进西学向社会传播

3.2.6 “劝学”、“宣讲”并用开民智

第4章晚清时期科技传播模式的比较研究

4.1中西方近代科技传播模式比较分析

4.2晚清时期中日科技传播模式的比较分析

4.2.1科技传播主体的差异

4.2.2科技传播方式的差异

4.2.3科技传播内容的差异

4.2.4科技传播的资金投入的差异

4.2.5科技传播的人才保障的差异

4.2.6科技传播制度基础的差异

4.2.7晚清时期中日科技传播模式的反思

第5章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晚清时期是近代西方文明与中国传统文明第一次大面积相遇的时期。近代西方文明是科技文明的代表,而中国传统文明则是农业文明的代表,这两种文明广泛的接触和碰撞的后果是引发了西方科技文明向中国的渗透,促进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由于这两种文明本质的差异,在传播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启发性的东西。另一方面,近代化前中国和日本同为封建制国家,几乎同时引进西方科学和技术,但其命运却大不相同。系统地研究这一时期的科学传播模式,对今天我们做好科技传播和科技发展有较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洋务运动时期,近代西方科学技术通过实物、传教士、学堂教育、留学生、译书出版等在中国广泛传播。另外,新式医院的开设扩大了科学传播的受众,近代企业的兴办为科学技术传播提供了强大动力。戊戌变法和晚清新政时期,是近代中国从封建帝国向现代国家转变的过渡时期,其学制的确立、留学政策的完善以及现代图书馆的建立等等都极大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传播,这一时期的科技传播模式从洋务运动时期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向“中西学融合会通”转变。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部分,对课题问题的提出、相关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的现状、论文的创新之处以及论文的研究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说明,进而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框架。第二部分为晚清洋务运动时期的科技传播途径。通过对洋务运动时期科技传播方式的分析,归纳总结出晚清洋务运动时期我国的科技传播系统。第三部分为戊戌变法时期和晚清新政时期的科技传播途径,着重对戊戌变法和晚清新政这两个时期的特色传播方式进行分析。第四部分为晚清时期科技传播模式的比较研究,首先是中西科技传播模式的比较,即不同社会制度下的科技传播模式的比较。其次是中日两国科技传播模式的比较,通过晚清时期中日两国科技传播要素(内核要素和外部条件)的比较来说明晚清时期中日两国科技传播模式的差异,并得出这种差异的产生是由中日两国国家的性质不同所决定的。第五部分结束语,是对前四部分分析研究的概括和总结。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