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孟荀人性论的方法论意义研究
【6h】

孟荀人性论的方法论意义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孟荀人性论的基本内涵与性质类属

2.1 性善论的基本内涵

2.1.2 社会之“性”

2.1.3 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

2.2 性恶论的基本内涵

2.2.1 “性”是人的自然属性

2.2.2 性伪关系

2.3 孟荀人性论命题的性质类属

2.3.1 康德命题分类理论概述

2.3.2 分析判断与性善论的关系

2.3.3 综合判断与性善论的关系

2.3.4 先天综合判断与性善论的关系

2.3.5 孟荀人性论属于哲学命题

第3章 人性论与孟荀哲学体系的建构

3.1 从性善论出发构建的哲学体系

3.1.1 人禽之别根本在于心存仁义

3.1.2 善是天赋予人内在的本质属性

3.1.3 养善行善要遵循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3.1.4 在知行合一中把握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3.1.5 知言与权变的统一是性善论的内在要求

3.2 从性恶论出发构建的哲学体系

3.2.1 朴素唯物辩证的天命思想

3.2.2 全面系统的治国理念

3.2.3 自觉理性的修身之道

第4章 性善论与性恶论在方法上的相反相成

4.1 荀子对孟子及性善论的批判

4.2 孟荀人性论方法论的相反之处

4.2.1 性善论侧重个体,性恶论侧重社会

4.2.2 性善论侧重心理,性恶论侧重逻辑

4.2.3 性善论侧重内因,性恶论侧重外因

4.2.4 性善论倾向乐观,性恶论倾向悲观

4.3 孟荀人性论方法论的相成之处

4.3.1 两者丰富了中国传统思维方法

4.3.2 两者体现出一致的道德理想与政治抱负

4.3.3 两者在逻辑与观念上所呈现的不谋而合

第5章 孟荀人性论的方法论启示

5.1 基于时代局限性对孟荀人性论方法论缺陷的思考

5.2 孟荀人性论方法论的理论价值

5.2.1 奠定了学说创建的理论基石

5.2.2 肯定了哲学命题及其价值

5.2.3 丰富了中国哲学方法论体系

5.3 孟荀人性论方法论的应用价值

5.3.1 在社会研究与治理领域的启示

5.3.2 在伦理与德育领域的启示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孟子与荀子分别以性善论和性恶论作为自己的理论前提或出发点,各自建立了自己的理论学说,其理论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性善论与性恶论并不像一些学者所理解的那样是纯粹的经验命题,因而不能在两个命题之间选边站,肯定一个否定另一个。因为性善论与性恶论彼此都既可以找到正面事实支撑,亦可易如反掌地找到所谓反例。本文试图从方法论的角度去把握孟荀人性论命题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本文在研究方法上坚持忠于原著文本,注重概念辨析与具体观念的梳理论证,运用逻辑分析与比较分析方法阐明性善论方法论与性恶论方法论的特点,论述了两个命题在属性上的差异,在思想上的区别与共同之处,在方法论上相反相成、互为补充的关系。通过以上论证,主要得出以下结论:其一,孟荀人性论作为方法论的根本目的,是作为一个前提性的假设,通过人性假设,孟子和荀子都建立起合理的一套理论系统,以及丰富的思想观念,这是孟荀人性论方法论颠扑不破的理论意义;其二,通过借助康德的命题分类理论,阐述了孟荀人性论命题的性质类属——是具有社会历史内容的哲学命题,具有与经验命题、逻辑命题所不同的价值。这里也是对以维也纳学派为主的,西方逻辑经验主义者曾公开否定哲学命题及其意义的观点做一个回应;其三,孟荀人性论方法论一方面丰富了中国哲学方法论理论体系,另一方面也能够为当前社会部分领域的深化改革和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人性视域的启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