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教育培训研究
【6h】

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教育培训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导言

一、选题意义

(一)问题的缘起

(二)选题的现实意义

(三)选题的理论意义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与假设前提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一)研究内容

(二)结构安排

第二章核心概念与文献综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非正规就业

(二)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教育培训

二、劳动力市场分割与非正规就业问题的研究综述

(一)非正规就业问题的研究

(二)非正规就业的理论溯源与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三)劳动力市场分割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

(四)劳动力市场分割与教育收益之间的关系

三、人力资本与劳动力教育培训理论综述

(一)国际组织及一些国家有关劳动力教育培训的官方文献

(二)人力资本理论与技术功能理论

(三)企业培训理论

四、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教育培训理论评析

第三章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教育培训市场的理论分析

一、教育供求的基本理论

(一)教育供求的涵义及其有效性分析

(二)教育供求的影响因素

(三)教育供求矛盾与调节

二、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教育培训产品的性质分析

(一)“准公共产品”的含义与提供方式

(二)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教育培训是偏重于“公共性”的“准公共产品”

三、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教育培训市场的主体分析

(一)“理性经济人”假定

(二)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理性经济人”特性

(三)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就业组织

(四)政府对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教育培训的职责

(五)市场化的教育培训机构

第四章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教育培训需求与教育培训选择

一、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基本状况分析

(一)非正规就业规模的基本数据

(二)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自然特征

(三)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就业状况

(四)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生活状况的总体评价

二、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教育培训需求层次

(一)就业期望

(二)收入期望

(三)社会阶层提升期望

(四)精神享受期望

三、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教育培训需求愿望与需求能力的矛盾

四、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教育培训需求函数

第五章 中国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教育培训的历史回顾

一、中国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产生与发展进程回溯

(一)中国非正规就业的阶段性发展

(二)中国非正规就业发展壮大的必然性分析

二、改革开放前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教育培训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以失业工人转业训练为主的教育培训

(二)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以培养后备技术工人为主的教育培训

(三)“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培训工作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

三、改革开放以来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教育培训

(一)中国劳动力教育培训的两阶段划分

(二)中国劳动力教育培训的主要类型及发展

(三)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教育培训方式

第六章 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一、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教育培训的供求总量矛盾

(一)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教育培训的需求总量巨大

(二)非正规就业劳动力个人教育培训的有效需求不足

(三)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教育培训的供给不足

二、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教育培训的产品缺陷

(一)教育培训内容不符合实际需要

(二)教育培训形式不科学

(三)教育培训配套服务不健全

(四)教育培训产品质量缺乏保证

三、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教育培训供给模式的缺陷

(一)政府的政策局限

(二)社会培训机构对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教育培训的供给缺陷

第七章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教育培训中存在问题的制度与政策根源

一、劳动力市场分割对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教育培训微观主体的投资制约

(一)劳动力市场调节机制与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其的破坏

(二)劳动力市场分割背景下的人力资本投资

(三)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及对非正规就业劳动者教育培训投资的制约

二、教育体制与政策根源

(一)职业教育和在职培训发展相对滞后

(二)教育规模扩展和教育机会公平不匹配

(三)针对贫困人口的生存教育制度不完善

(四)尚未将非正规就业劳动者作为一个整体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之中

(五)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教育培训管理制度不健全

三、社会培训机构参与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教育培训的制度和机制不完善

四、非正规就业劳动力人力资本投资主体的教育培训动机与能力综合评价

第八章正规就业劳动力教育培训的制度设计与模式构建

一、完善市场就业制度——分割的劳动力市场一元化

(一)制度的一般内涵

(二)劳动力市场建设的长期目标——建立以市场机制为主导的一元化劳动力市场

(三)劳动力市场建设的近期目标——非正规就业劳动者权益的有效保护

二、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教育培训的经费保障制度设计

(一)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教育培训经费保障制度设计的基本思路

(二)建立非正规教育劳动力教育培训费刚分担机制

三、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教育培训产品供给制度

(一)采取多样化的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教育培训提供方式

(二)建立以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教育培训模式

(三)建立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梯次教育培训体系

(四)构建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教育培训的市场化运作模式

(五)制订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教育培训质量的市场化标准

四、建立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教育培训的法律保障机制

(一)运用法律手段保障教育公平和弱势劳动者对职业教育培训的需要

(二)建立教育经费预算、决算的法律监督机制

(三)以法律形式明确用人单位对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教育培训责任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在中国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非正规就业成为破解就业难题的有效途径。目前,非正规就业已经成为中国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预见,伴随经济发展和改革深化,非正规就业劳动力将会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现阶段,中国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构成主体是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下岗失业人员、个体从业人员等社会弱势群体。这个群体不仅人力资本存量低,而且缺少继续教育和培训的机会。低下的劳动力素质严重阻碍了非正规就业劳动者个人和家庭境况的改善,放大了社会阶层间的利益冲突,制约了经济发展,威胁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这一群体的素质与技能提高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当前,中国针对非正规就业人员的教育培训理论尚属空白,教育培训实践尚不成熟,教育培训体系与制度尚未形成。由此可见,对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教育培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教育培训问题纳入到教育培训市场供求的理论框架之中,以全面剖析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教育培训市场的基本要素--供求主体(Entity)、教育培训产品、教育培训市场自身的性质和特征为逻辑起点,重点考察了政府、非正规就业者、用人单位、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等相关主体在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教育培训中的行为模式与特点,得出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教育培训供求主体的“理性经济人(EconomyMan)”性质、教育培训偏重于“公共性”的“准公共产品”性质、教育培训市场的“混合经济”性质等基本结论,并以此作为全文分析的理论前提。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究了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教育培训供求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制度与政策根源,提出了化解矛盾,解决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教育培训难题的制度设计与模式构想。 全文共八章,除第一章导言之外,分为四个部分进行讨论: 第一部分为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由第二章构成。主要阐释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教育培训的相关概念,并对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和文献进行梳理与评述。本文将研究对象锁定在处于弱势地位的非正规就业劳动者,重点研究该群体的教育培训问题。 第二部分为基础理论研究,奠定全文的分析基础,由第三章和第四章构成。从教育供求的基本原理出发,探讨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教育培训市场基本要素的性质,揭示政府担负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教育培训责任的理论依据。在考察非正规就业劳动力基本状况的基础上,分析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教育培训需求与教育培训选择的行为特征与行为诱因。 第三部分为问题挖掘与根源探究,由第五、六、七章构成。通过对中国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教育培训的历史回顾与现实考察,揭示出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教育培训中存在的供求总量矛盾、供求结构矛盾和供给模式缺陷等深层次问题,并从劳动力市场分割、教育体制与政策层面对问题的根源进行深入剖析。 第四部分探讨问题的解决路径,由第八章构成。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提出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教育培训制度的设计思路,构建中国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教育培训供给模式。

著录项

  • 作者

    燕晓飞;

  •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

  • 授予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
  • 学科 教育经济学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范先佐;
  • 年度 200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职业培训;
  • 关键词

    非正规就业; 劳动力; 教育培训;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