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汉语小句中副词、动词及时量成分的组配考察
【6h】

汉语小句中副词、动词及时量成分的组配考察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和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动词的研究

1.2.2 时量成分的研究

1.2.3 副词的研究

1.3 本文研究的重点及其理论方法

1.4 语料来源

1.5 几点说明

第二章 句式A、B、C的组成元素考察

2.1 动词对句式A、B、C的影响

2.1.1 动词的类别

2.1.2 动词的类别对句式A、B、C的影响

2.2 副词对句式A、B、C的影响

2.2.1 副词的分类

2.2.2 副词的类别对句式A、B、C的影响

2.3 时量成分对句式A、B、C的影响

2.3.1 时量成分的类别

2.3.2 时量成分的类别和所指对句式A、B、C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句式A、B、C的句法、语义、语用平面阐释

3.1 句式A、B、C的句法平面阐释

3.1.1 时量成分的数量顺序义

3.1.2 时量成分的时间顺序义

3.1.3 时量成分句法功能的转变和类推

3.2 句式A、B、C的语义平面阐释

3.2.1 句式A、C语义自足性强,句式B语义自足性弱

3.2.2 句式A、C表义丰富,句式B表义单一

3.3 句式A、B、C的语用平面阐释

3.3.1 句式A、C语气弱,句式B语气强

3.3.2 句式A、C语体郑重,句式B语体自由

3.3.3 句式A、C情态意义单纯,句式B情态意义丰富

第四章 句式A、B、C的语序制约规律

4.1 信息邻近性原则

4.2 顺序象似性原则

4.2.1 句式A遵循时间顺序原则

4.2.2 句式B遵循时间顺序原则

4.2.3 句式C遵循时间顺序原则和时间范围原则

4.3 小结

第五章 副词“只”与时量成分组配情况

5.1 副词“只”进入句式A、B、C的情况

5.2 组配格式中“只”的语义指向

5.3 组配格式中“只”的焦点算子功能对语用意义的制约与分化

第六章 副词“才”与动词及时量成分组配情况

6.1 副词“才”进入句式A、B、C的概况

6.2 组配格式中“才”的语义指向

6.3 组配格式中“才”的量级算子功能对语用意义的制约与分化

第七章 副词“就”与动词及时量成分组配情况

7.1 副词“就”进入句式A、B、C的情况

7.2 组配格式中“就”的语义指向

7.3 组配格式中“就”的焦点量级算子功能对语用意义的制约

第八章 “只”、“就”、“才”与动词及时量成分组配之比较研究

8.1 数量的对称性与不对称性

8.1.1 关于量的大小

8.1.2 关于量的评价态度

8.2 时间上的对称性与不对称性

8.3 范围上的对称性与不对称性

8.4 逻辑关系上的对称性与不对称性

8.5 表示语气情态上的对称与不对称

8.6 小结

第九章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文主要考察现代汉语小句中副词、动词及时量成分组配形成的句式A(VP+ADV+T)、句式B(ADV+VP+T)和句式C(T+ADV+VP),遵循形式与意义、描写与解释、综合与分析、定量统计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原则,以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为指导,借助现代语义学、认知语言学、功能语言学的理论成果,分析句式A、B、C在句法结构、语义内涵、语用色彩上的差异,探究制约句式A、B、C语序的规律,我们得出下面的结论:句式A、C是优势句式,句式B是劣势句式,信息焦点邻近原则和顺序象似性原则是制约句式语序的内在规律。为了进一步阐释三类句式,本文对副词“只”、“才”、“就”进入三类句式进行个案研究,从认知的角度描写“只”、“才”、“就”进入三类句式在语义和语用上存在的对称性与不对称性。本文包括以下九个章节:
  第一章绪论。说明选题缘起、选题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语料来源等相关信息。
  第二章从动词、副词、时量成分的类别出发,对进入句式A、B、C的组成元素进行系统的考察,考察的结论是:句式A、C较自由,受到较少条件的限制,句式B较不自由,受到较多条件的限制。
  第三章从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出发,考察句式A、B、C在句法、语义、语用上的差异。
  第四章考察句式A、B、C组成元素的位置关系,得出信息焦点邻近原则和顺序象似性原则是制约三类句式的内在规律。
  第五章一第七章分别对副词“只”、“才”、“就”进入句式A、B、C的情况进行个案研究,考察句式中副词的语义指向,归纳分析各个副词进入三类句式形成的语用意义及形成成因。
  第八章从认知的角度分析副词“只”、“才”、“就”进入句式A、B、C形成的句子在语义和语用上差异,发现它们在数量、时间、范围、逻辑、语气五个方面存在对称性和不对称性。
  第九章结语。总结本文主体内容、研究的不足,并对对外汉语教学中需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