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前路钛板内固定治疗骶髂复合体损伤临床疗效观察
【6h】

前路钛板内固定治疗骶髂复合体损伤临床疗效观察

代理获取

摘要

目的:回顾性观察骶髂复合体损伤(Sacroiliac Complex Injury,SCI)患者行前入路重建钛板内固定术后纵向残留移位程度及术后功能恢复情况,并分析其相关性。
   方法:根据诊断依据、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收集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骨科2007年10月至2011年6月行骶髂复合体损伤前入路重建钛板内固定患者的病例资料并分析,再根据剔除和脱落标准筛选后确定研究随访对象。所有病例术前拍摄骨盆正位、入口位、出口位X线片、骨盆CT及三维重建,手术采用部分髂腹股沟入路,从髂前上棘向后延长沿髂嵴作弧形切口,暴露骨折脱位部位及骶骨翼前外侧斜坡处,试行复位满意后,根据骨折情况选用合适长度重建钛板2块,按类似横“八”字形内窄外宽置于骨盆内侧面,根据骨盆形态预弯相应弧度后跨越骶髂关节及骨折线固定,先拧入骶骨侧足够长螺钉1枚,再在髂骨侧拧入螺钉至少2枚。术后继续患侧股骨髁上维持重量(6~10Kg)牵引。手术后3天复查骨盆正位、入口位、出口位X线片、骨盆CT及三维重建了解复位情况。对于上述研究病例行术后观察,随访内容包括门诊患者主诉、临床体格检查和骨盆正位x线片上测量骶髂关节移位距离,并由患者填写Majeed骨盆功能恢复评价表。根据术前、终末随访X线片或CT平扫、三维重建资料,参照Tornetta和Matta评价纵向残留移位程度,Majeed评价功能情况,统计学分析纵向残留移位与术后功能相关性。
   结果:按照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入选并获得完整临床资料,共收集到从2007年10月至2011年6月前入路重建钛板内固定治疗骶髂复合体损伤病例42例,脱落3例,实际研究对象为39例。随访6月~4年,平均16月。术后2例出现切口不愈合,2例遗留腰5神经根症状,参照Tornetta和Matta评价末次随访骨折纵向残留移位<4mm(优)11例、4~10mm(良)19例、10~20mm(中)8例、>20mm(差)1例,优良率76.9%;Majeed功能恢复评价优18例、良10例、可9例、差2例,优良率71.8%;术后功能在纵向残留移位<10mm与>10mm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在<4mm与4~10mm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前入路重建钛板内固定治疗骶髂复合体损伤能取得满意疗效,尤其适用于同时合并同侧髋臼前壁或前柱、髂骨翼骨折及前环损伤患者,但其抗纵向应力较弱,术后患侧下肢维持牵引3~6周是其重要辅助治疗措施,可降低或拮抗纵向应力,防止再移位。骶髂复合体纵向残留移位<10mm对术后功能恢复影响较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