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杜威与陶行知教师观的比较研究
【6h】

杜威与陶行知教师观的比较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 论

一、研究动机与目的

(一)研究动机

(二)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一)历史文献法

(二)比较研究法

三、文献综述

(一)有关杜威的教育理论的基本文献概述

(二)有关陶行知的教育理论的基本文献概述

四、研究的思路

第二章 杜威的教师观

一、杜威教师观的哲学基础

二、杜威的民主主义理想与教师观

(一)杜威对民主主义制度的批判

(二)杜威的民主理念

(三)民主与教育的关系

三、杜威的教师观

(一)教师是教育民主管理之参与者

(二)教师是民主教育之领导者

第三章 陶行知的教师观

一、陶行知对传统精英式教师观的批判

二、陶行知的教师观

(一)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师德

(二)教师从教授到教学的角色变革

(三)教师是创造性教学的引导者

三、陶行知教师观的现实意义

第四章 杜威与陶行知教师观的比较

一、陶行知对杜威教育思想的批判继承

二、杜威与陶行知关于教师社会价值的比较

三、杜威与陶行知关于师生关系的比较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声明

致谢

展开▼

摘要

业内现有的研究中,教师角色培养、形成的过程;教师知识、教师自主都是很热的研究话题。但笔者认为,作为对教师研究的前提应该是教师的本体问题。成为教师意味着什么?教师是什么?范梅南曾提出:“做教师意味着什么”并指出“教育者竟依然为这一问题所困扰。做教师意味着什么?你与所教的孩子们是什么关系?孩子们对你意味着什么?你对孩子们意味着什么?”为此,范梅南认为在对孩子的期望与教育中,教师应该从“替代父母”的关系去加以理解,并从中产生教育教学。
  教师是什么?成为教师意味着什么?我们究竟该如何理解教师这一角色?在不断的追问和反思中,笔者认为对此问题的回答有赖于三种研究取向,即为历史的研究取向、思辨的研究取向和实践的研究取向。所谓历史的研究取向,是以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教育先贤对教师的认识为蓝本,进行挖掘和整理,从中梳理出有益于当下的对教师的理解,以文献梳理和历史演绎为其主要研究方法。思辨的研究取向,主要以思辨为研究工具,对教师的角色本体加以哲学思考。实践的研究取向,是以实证研究为基础,立足于当下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教师理解。结合笔者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研究兴趣,笔者选择对教师本源的历史的研究取向。
  在对当今教育研究领域、教师研究领域有深远影响的诸位先贤中,杜威,毫无疑问的具有着无以撼动的重要地位。作为世界教育史上最为重要的教育学家,杜威不仅仅更新了他那个时代的教育观点,其影响力远远波及当下。即使在本世纪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中,我们仍旧不难发现杜威教育理论的身影。杜威以“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和做中学”系统的阐述了他的教育理念,并进一步指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在对教师的理解上,杜威认为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领导者、教学活动的发起者和组织者、学生心智的研究者和师生互动中的交往者”。杜威的教育理论和对教师的理解,不仅在历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即使对当下的教育研究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对杜威教育理论的借鉴和引入的本土化过程中,陶行知先生创造性的在批判的基础上所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可以看成是杜威教育理论本土化的重要衍生。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不是简单的将杜威的三个命题翻个半个跟头,生活教育理论的“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在立足中国国情基础上提出的教育理论。尽管生活教育理论和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有着本质的区别,但不可否认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一种事实变体。为了能明确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到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在教师研究领域的具体差异,笔者试图对杜威和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教师观进行比较研究,以此希冀明确二位前辈先贤有关教师角色本体的认识,以及对彼此间的继承和批判作出理解。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