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心语假说与NP移位非宾格动词的语义与句法解析
【6h】

基于心语假说与NP移位非宾格动词的语义与句法解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Introduction

Chapter One The Literature Review

1.1 The Definition of Unaccusative Verbs

1.2 The Literature Review of Unaccusative Verbs

1.3 Conclusion

Chapter Two Theoretical Basis for Unaccusative Verbs

2.1 NP Movement

2.2 Language of Thought Hypothesis

2.3 Representational Theory of Mind

2.4 Conclusion

Chapter Three The Syntactic and Semantic Analysis of Unaccusative Verbs Based on NP Movement and LOTH

3.1 Syntactic Analysis of Unaccusative Verbs Based on NP Movement

3.2 Semantics Analysis of Unaccusative Verbs Based on LOTH

3.3 Micro-classes of Unaccusative Verbs

3.4 Conclusion

Chapter Four Conclusion

4.1 The Scholastic Conclusion of the Whole Thesis

4.2 The Innovation in This Thesis

4.3 Problems and Future Studies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声明

致谢

展开▼

摘要

动词一直是语言学研究的核心对象之一,本文将限定非宾格动词作为研究对象,着重以福多的心语假说(思维语言假说)为理论基础,从心智出发,将非宾格结构的生成与使用置于人类的心智当中,试图探索非宾格结构构建的心理过程,和非宾格动词的语义特征。并兼顾非宾格结构形式上的生成,这一部分则基于乔姆斯基NP移位理论。
  本文讨论的“非宾格动词”是指非宾格动词是指那些不及物动词的主语和及物动词的宾语在语法或形态上相同的语言。非宾格动词又称作格动词(ergative verbs),其核心语义“causative”,具有使役义。本文在第一章对非宾格动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按照研究方向的不同,又结合本文的进路,主要从形式和意义两大方面,即句法和语义的研究,在对前人的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笔者总结了非宾格动词研究的发展趋势。笔者认为,非宾格动词的研究的发展过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从单纯句法形式上的分析到认知视角的语义分析,再到语义与句法相结合的分析。
  基于对非宾格动词研究历史的认识,笔者在本文中试图从一个新的视域——心语假说理论来研究非宾格动词的意义。在此之前,笔者在第二章中分别对NP移位理论与心语假说理论进行介绍。NP移位呈现了句子结构形式上的生成过程。根据福多的思维语言假说理论,思维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媒介,他有类似于自然语言的符号系统,即表征系统,作为内置在人脑的语言,思维语言有类似与计算机操作的心里语句的形成过程。这个过程中所涉及的是主体与心理表征的计算关系。由于心理状态意向性的不同,人们会产生不同的识解事件的方式,而心理表征的语义属性决定了心理状态的意向性。
  第三章中我们将这些理论应用到非宾格结构的分析当中,首先是NP移位下的非宾格结构的生成过程。第二部分着重分析产生这种心里语句的心理基础是怎样的,即对非宾格动词的语义特征进行分析,采取倒推的方式,首先从非宾格结构在思维语言中的心里语句形成的心理过程入手,然后过渡到非宾格动词的语义属性,最后论述由于意向性与因果属性的差异,人们对同一事件识解方式的不同,即,非宾格结构与使役结构的转换。在以上论述后,在借鉴了乔姆斯基在句法分析中的树形图基础上,作者尝试性地提出了非宾格心语语句形成的树形图。在第三部分,在分析了非宾格结构在思维语言中产生的心理基础和心理过程的基础上,提出动词微类这一概念,试图归纳出哪些动词微类可以自然地进入非宾格结构,而哪些不能。目的是在明确了非宾格怎样生成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哪些动词可以运用于这一结构。最后是小结部分,由于心理状态的意向性的差异,人们自然地选择具有不同语义特征的心理表征来识解事件,心理表征按其句法结构和语义属性构成心里语句。非宾格动词在识解事件时,倾向于回避事件的施事者,体现动作自发性。由于有这种意向变倾向于选择非宾格动词,进而围绕非宾格动词的心理表征构建心理非宾格语句。
  最后,在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行概括,并通过非宾格结构心理语句的树形图,再次指出由于思维语言的普遍性,因而基于心语假说来分析动词的方法对习得动词是有益且必要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