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试论1980年代乡土小说中的乡村智识者形象
【6h】

试论1980年代乡土小说中的乡村智识者形象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绪论

一、适应者与引领者

(一)“发家”能人:以单纯致富为动机

(二)乡村知识分子:传输并引领现代化

(三)“新”干部:权力者的现代转型

二、被动者与保守者

(一)摇摆中的旧式农民

(二)没落的手艺人

(三)树王:一个特殊的文化忧思符号

(四)传统伦理的守护者

三、分裂者与失范者

(一)失势的“极左”干部

(二)腐化的农村官僚

(三)迷失在商品化浪潮中的好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文试图通过1980年代乡土小说中的乡村智识者形象的分类分析,讨论文学领域内,对传统中国面向现代化转型的复杂性过程的表述。
   乡村社会的现代转型是传统中国面向现代化转型的一个极佳标本,这种标本意义主要是由于传统中国数千年来的文化特性所决定的。众所周知,传统中国数千年来的文化内核即为农耕文明,在农耕文明的基础上,衍生了中国人安土重迁、重农轻商、重义轻利、安贫乐道、宗族至上等文化性格。自近代至1980年代前,中国乡村社会虽也以种种方式在适应时代变迁,但从来没有哪一个时代,能如1970年代末至今的时期一样,在乡村社会造成如此剧烈的改变,甚至导致在生活方式、价值观等方面发生全方位的裂变。时至今日,这种裂变已非常明显,而在1980年代前后,这种裂变才刚刚露出端倪。可以说,中国的乡村和乡土文明,是整个民族文化进程中一个极佳的切片,这就是本文选择以乡土小说中的人物群像来分析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原因。
   商品经济在政策上的松绑,是这场改革赋予中国乡村社会最直接的实惠。迎接并适应商品经济,造就了一大批发家致富的乡村智识者,他们成为乡村社会中新的中坚力量,这是现代化给乡村社会带来的积极的一面,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和精神自由,在这场现代化转型中史无前例地无限趋近于应有值,一种朝向良善的生活秩序成为可能,这些都在作为适应者和引领者的金狗、孙少平、华良玉等乡村智识者身上得到反映。
   然而,正如西方世界早在一百多年前即开始反思的一样,现代化在某些方面解放了人类并蕴涵向善因素的同时,也由于其资本的原罪,衍生了诸多的恶的因素,解放与束缚,变革与破坏,生存环境的改善与恶化,是在现代化转型中同时进行的,尤其是,当这种源发于西方的现代化汹涌席卷中国乡村社会时,几乎掐断了“五·四”以来残存于乡土文明中的最后的传统秩序的命脉,造成了生存和精神领域的新的困惑与真空,肖疙瘩、耀鑫老爹、福奎等人的拒斥、质疑和最后在历史中的无奈退场,给这场现代转型留下一个巨大的问号。
   这个问号,直到今天仍悬在时代的天空,并产生了越来越强的回音,中国文化究竟以何种途径进行现代转型,传统中国如何走向现代中国,并在世界文化视野中构建其独有的精神体系,是一个至今仍在讨论和思索的命题,文学领域自然没有停止追问。
   本文以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智识者类型为标准分为三大部分论述,第一部分:“适应者与引领者”,主要论述商品经济给乡村社会带来的冲击,面对冲击,一批有知识、有文化,或以各种机会接触过现代文明的乡村智识者,是以一种怎样的积极态度去回应现代化,并在此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完成个体的现代转型。第二部分:“被动者与保守者”,论述了一部分乡村智识者,如传统乡村社会中的能人和手工艺人,在面对发生剧变的社会环境时的或排斥、或无奈、或勉强适应,或痛苦思索的态度,他们是如何哀婉地走向另一个时代。第三部分:“分裂者与失范者”,论述一批失势的农村“极左”干部,在现代观念的冲击下的痛苦心理和心理困惑;另一类本质善良的农民,在商品化浪潮中迷失自我,出现价值观的扭曲,从而成为失范者和堕落者。并借此分析了现代化浪潮给农民带来的价值观冲击,以及随之而来的迷失感。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