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从陌生到信任——如何与流浪儿童进行沟通
【6h】

从陌生到信任——如何与流浪儿童进行沟通

代理获取

摘要

2011年11月27日第五次全国妇女儿童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强调“儿童应该是社会一切福祉的最先享受者,一切灾难的最后蒙受者。”流浪儿童作为儿童中的特殊弱势群体,更需要也应该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与保护。随着家庭功能的日益变迁、人口流动不断加剧等,我国流浪儿童的数量一直高居不下,流浪儿童问题的解决也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于建嵘教授也提出了“网络到现实”.微博打拐随手拍行动,呼吁社会各界将街头流浪儿童的照片传至互联网,掀起了全民打拐风暴并同时也呼吁各界学者针对此次事件共同调研。
   为此,在郑州大学张明锁教授带领下,为了系统全面地了解流浪儿童基本情况并为完成《如何构建流浪儿童救助体系》的课题做好前期调研的准备,针对广东省某救助保护中心104名流浪儿童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实践、调研。主要针对流浪儿童撒谎、欺骗、隐瞒家庭等所造成的救助困境进行了深入分析。实践中发现由于流浪儿童的特殊身份与过往经历导致绝大部分儿童不信任任何人,他们在流浪过程中得不到尊重、被歧视,甚至被犯罪份子当成谋取利益的工具。在经历过这些后他们辗转来到救助中心,但由于救助人员过于程序化的救助模式及偏重找家的救助目的,导致流浪儿童不信任救助人员,排斥救助工作。从而出现撒谎、隐瞒家庭等的不良情绪和行为,严重妨碍了救助工作的进展和成效。
   笔者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流浪儿童与救助人员彼此缺乏沟通、信任。并进而认为,成功的与流浪儿童进行沟通,并于其建立牢固的信任关系才是对儿童进行救助的前提和关键。只有获得信任,我们才能了解流浪儿童的为何选择流浪的根本原因,才能针对其原因实施救助。因此,如何成功有效的与儿童进行沟通并进而建立信任关系成为笔者此篇论文的关键,针对目前流浪儿童沟通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同理心”作为一个救助理念在与流浪儿童沟通中效果显著。“同理心”即共感、共情,是一种将心比心,感同身受,体察他人内心世界的润滑剂。笔者认为将“同理心”运用在流浪儿童救助中,能促进彼此间沟通交流,同时增强流浪儿童对救助人员的信任,从而也提高了救助效果。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