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唐代的僧人、寺院与社会生活——以《太平广记》为中心
【6h】

唐代的僧人、寺院与社会生活——以《太平广记》为中心

 

目录

声明

摘要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2 出家、家庭与戒律

2.1 僧人出家的原因

2.1.1 宗教原因

2.1.2 现实原因

2.2 僧人和世俗家庭的关系

2.2.1 出家不忘家

2.2.2 家庭对僧人的关心

2.3 僧人与戒律

2.3.1 僧人的世俗形象

2.3.2 惩罚与宽容之间

3 僧人的社会关怀

3.1 宗教关怀

3.2 斋僧

3.2.1 为“生死”问题而斋僧

3.2.2 为现实问题而斋僧

3.2.3 斋僧的形式和内容

3.3 医疗关怀

3.3.1 医僧和僧药

3.3.2 医僧的治疗

3.3.3 妇女产育

4 僧人与士人、道士的关系

4.1 僧人与士人的往来

4.1.1 僧人对士人的政治帮助

4.1.2 僧人对士人的“预知”

4.1.3 士、僧的互为门徒

4.2 僧人与道士的关系

4.2.1 僧道的争斗

4.2.2 民间的僧道往来

5 社会生活中的寺院

5.1 寺院中的文娱活动

5.1.1 世俗的游玩

5.1.2 僧人的讲说

5.1.3 寺院中的戏场

5.2 寺院中的寄寓活动

5.2.1 停客寄寓

5.2.2 士人习业与消遣

5.2.3 因感情失意而寄寓

5.2.4 为佛教功德而寄寓

5.2.5 因现实所迫而寄寓

5.3 僧人与寺院的商业

5.3.1 僧人的商业

5.3.2 寺院中的世俗商业

5.4 寺院中的世俗婚恋生活

5.4.1 习业寺院举子的婚恋

5.4.2 寺院与僧人的媒介作用

6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展开▼

摘要

《太平广记》是一部重要的类书,书中的一些故事生动的呈现了唐代民间社会的僧人、寺院与佛教的面貌。《太平广记》中僧人出家的原因既有宗教方面的,也有现实方面的。离开家庭而出家的僧人,在传统亲情观的影响下,一直都是“出家而不离家”。唐代僧人违背戒律的情况是极为普遍的,对于僧人的违戒,唐代社会有不同的看法,而佛教为了维护自身的形象,使用了宗教色彩的约束方式。
   《太平广记》中的僧人在世俗社会中通过宗教和医疗这两个方面的关怀来实现“自利利人”的宗教功德。僧人用佛教特有的宗教方式关怀世俗民众,帮助他们战胜现实生活中的困苦。而“斋僧”是佛教民间化的表现,也最能体现唐人对佛教的信仰与依赖,唐人请僧人为自己和家庭诵念经书,往往可以获得佛教功德和现世的福报。为了能够更好的传播佛教,也是为了自利利他,佛教鼓励僧人行医。唐代医僧有着高超的医术,总是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
   唐代是儒、释、道三教斗争和融合的关键时期,《太平广记》展示了唐代僧人和士人、道士相处的方式。僧人为了传播佛教和实现自身的政治利益,积极交往士人,士僧的交往是唐代独特的社会文化形象。举子求助僧人为自己的仕途铺路,僧人为士人预知未来前程。士僧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士僧之间可以互称门徒,两者交往既有宗教原因,也有政治原因。正史中唐代佛教和道教有着激烈的斗争,而《太平广记》却从侧面展示了民间两教之间融洽的关系,僧道在民间更多的是友好往来和相互学习,甚至共同参加一些宗教活动。
   寺院是传统意义上的宗教活动的场所,《太平广记》中寺院的社会文化职能却更为明显。唐代寺院中优美的风景、热闹的百戏以及僧人的讲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信众。而寺院没有排斥这类世俗性的活动,反而积极参与。寺院发挥了很重要的寄寓职能,唐人寄寓佛寺有不同的原因。寺院中丰富的世俗性活动在客观上也孕育了寺院中的商业,其社会文化环境也为青年男女的婚恋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可以说僧人和寺院在唐人的婚恋生活中充当着重要的媒介作用。寺院在唐人的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唐代的寺院也是一个社会文化的中心,它就像一个开放的小社会,浓缩着唐人社会生活的点点滴滴。总而言之,唐代的僧人积极入世,他们用各种方式去弘扬佛法,虽然诸如“斋僧”和“预知”之类的行为有稍染世俗化的趋势,但是却在无形之中增加了佛教的影响力。与此同时,佛教寺院中的各类世俗性活动也增加了寺院对民众的吸引程度,提高了佛教寺院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虽然《太平广记》中所描述的唐代僧人和寺院呈现一定的世俗化特点,但恰恰是这种神圣和世俗共存的特点才使佛教容易被民众所接受而融入民间社会,使佛教最终成为民间宗教。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AI论文写作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