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师陀对乡土世界的独特品悟
【6h】

论师陀对乡土世界的独特品悟

代理获取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自然与人事—爱与恨的交织

1.1 丑陋的人事

1.2 美好的自然

1.3 残酷的诗意

第二章 乡村文化—批判与认同的杂糅

2.1 知识分子理性的审视

2.2 地之子情感的固守

2.3 双重的失落

第三章 个体生命—困惑中的追求

3.1 无力抵抗命运的悲剧

3.2 对生命强力的追求

3.3 对抗中的坚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师陀是中国现代文坛上有着自己独特艺术追求和风格的作家,他出身于中原乡村,21岁时就离开故乡到北京闯荡,此后辗转于北京和上海,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京沪大都市度过的,他童年受的是四书五经的传统教育,成年后接受了现代文明的洗礼。师陀承受着乡村与都市、传统与现代的巨大落差,在两种文化的选择中挣扎。并凭着“一颗自觉的心灵”和“不愿与人为伍”的艺术性格向世人描绘了别具特色的中原乡土世界。师陀最让人感动的就是他对写作职业的尊重和对生命的执着,正因为如此,他的徘徊,他的孤独,他的情感,他的困惑与追求,都远远超出了个体的悲观而成为现代人生命状态和命运的生动写照。本文也正是以师陀对生命的关照为切入点,对其乡土文学进行研读,进而探究作者面对乡土世界、乡土文化所展现的独特魅力及其对生命的独特体验。
  论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从师陀对故乡爱恨交织的情感态度的论述中,感受其对乡村主人公生命的思考。和乡土大地有着血缘关系的师陀深爱着自己的家乡,但作为受过文明洗礼的现代知识分子,他又冷静地审视着中原乡村的愚昧、饥饿及乡民对生命的冷漠和麻木。对故乡的爱恨交织在师陀作品中对比非常强烈,随处可见优美的风景中充满着生命的堕落,在细致的描绘中饱含着作者对死亡生命的深刻悲悯,对生者麻木的愤怒。故乡情结使师陀对故乡的个体生命做出最细微的体察和思索。
  第二部分着重从师陀对乡土文化批判与认同的双重立场上,分析其对乡村主人公生存状态的执着关怀。师陀当初从家乡到北平,并不仅仅意味着从乡村到都市生存空间的改变,同时也是文化环境的转换。当他以启蒙者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乡土时,他看到了在封建文化毒害下,乡民生命的萎缩退化及对生命的麻木和漠视。但对故乡的热爱又使得师陀深情地描绘了清新的民间习俗和纯朴的人性。批判与认同这两种文化态度在其乡土作品中杂糅在一起,并且他的批判与认同往往指向同一对象。师陀把个体生命体验渗透到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中,使小说不再呈现出单一的文化批判意向,而是在理性的光辉中折射出丰厚的生命感悟。
  第三部分重点从师陀对故乡个体生命悲剧的观照中,探讨其对生命所产生的困惑及其不懈的追求。被殴打的童年以及生存的艰辛,不仅决定了师陀的行为方式,更影响着他的心理情绪,所以在作品中他几乎时刻在暗示着生存的无能为力。但明白了命运的无常,并不意味着被动地承受。师陀在一定程度上遗传了父亲随和又充满爱心的优点,小时候所听说书中的侠义之士的英雄行为同样也影响了师陀对生活方式的选择,在英雄人物精神的感召下,他渴望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但师陀自身忧郁的气质和他所经历的黑暗时代,使其对生命强力的追求显得较为沉重,他善于将主人公放在一个灰寂的生活场景中,并且他们往往以一种极为痛苦的方式来实践自己对生命意义的坚持。师陀将民族的遭遇、个人的经历都凝聚在作品中,揭示自己对人类生存命运的独特体验。

著录项

  • 作者

    明洪慧;

  • 作者单位

    河南师范大学;

  • 授予单位 河南师范大学;
  • 学科 现当代文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曹书文;
  • 年度 2011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新体小说;
  • 关键词

    师陀; 写作风格; 小说作品;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