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翻译美学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以《马丁·伊登》的两个中译本为例
【6h】

翻译美学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以《马丁·伊登》的两个中译本为例

代理获取

摘要

翻译理论与美学的结合由来已久,随着中国翻译美学理论的发展,其理论概念、分类和阐述趋于清晰化、理性化,与中国美学思想的概括性、抽象性相比,具有明显的科学性和理论适用性。中国翻译美学理论中对审美主体、审美客体的属性及其辩证关系的讨论为译者的主体性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本文主要以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为框架,将其应用于对Martin Eden(《马丁·伊登》)的两个中译本的对比与分析,将吴劳译本的口语化和孙法理译本的文学性作为考察对象,通过对比译本的用词和句子结构,揭示两种翻译特色背后隐藏的译者的审美情感和才情,分析在译者的主体性影响下,译本用词和句子结构产生的审美效果。本文突破了以往单纯对比译本的模式,在分析对比译本的同时,以原文为参照,检验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合理性,论证译者的主体性对翻译审美效果的影响,印证了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的合理性。本文的对比分析旨在揭示译者的主体性对审美再现效果的影响,并对口语化和文学性两种表达方法的合理运用提出了建议,以期在审美角度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有所贡献。
   笔者在运用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探析译者主体性的同时,也对该理论进行了批判。刘宓庆先生在《翻译美学导论》一书中对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及其辩证关系等问题的分类和阐述更明晰、合理,较早期的美学思想有很大的进步,但在讨论译者主体性与审美效果的关系方面,缺乏足够的方法论指导。例如,在探讨译者的才情时,只是对译者的语言分析能力、表达法分析能力等做了阐述,并没有说明什么样的分析才是符合或接近审美标准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