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唐代荐举制度研究
【6h】

唐代荐举制度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绪 论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 荐举在前朝的发展状况

(一)先秦时期:任贤举能

1 远古时期到原始社会末期:禅让制

2 原始社会末期到西周:乡举里选制

3 春秋战国时期:三选制、保荐制

(二)秦汉时期:保举制、推择为吏、察举制

(三)魏晋南北朝:察举制

(四)前朝荐举发展状况对唐朝荐举制度的借鉴意义

二 荐举在唐代的发展脉络

(一)第一阶段,从唐高祖到玄宗初期

1 唐初到高宗时期的持续发展

2 在武后到中宗时期,是荐举制度的高峰,甚至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畸形发展

(二)第二阶段,从玄宗到唐末

1 从玄宗到德宗时期,荐举制度逐渐定型

2 宪宗到唐末时期,处于矛盾漩涡发展着的的荐举制度

三 唐代荐举制度的内容

(一)公荐

1 举人自代制度

2 宰臣荐

3 中央台省长官举荐

4 使职荐

5 泛荐与诏荐

(二)私荐

1 私荐的发展概况

2 私荐中的荐达原因

3 私荐的形式

(三)自荐

1 向有选用权的官吏自荐

2 进献文章、诗赋等文学作品求荐

3 言事求荐

四 唐代荐举制度的局限性

(一)荐举受时局影响波动不已

1 受皇帝和宰臣集权和分权矛盾的影响

2 受藩镇势力的影响

3 受后宫及其党羽影响

4 受安史之乱平叛影响

5 受唐代中央朝廷党争影响

(二)皇帝在地方与中央回拢选授权的各种举措

1 在地方与府主争夺县令的选授权

2 中央要职选授权的争夺

五 唐代荐举制的历史地位

(一)与科举共同打压了门荫入仕,保护了中小地主阶层入仕权益

(二)对于人才的选任和官员的转迁有了明确规定,是举荐行为能够顺利完成的保证,值得后世借鉴

(三)由临时的、辅助性的选官方式变成制度型的重要选官途径之一,为日后宋朝荐举制的完善创造了前提

结 语

参考文献

后 记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展开▼

摘要

荐举作为选拔官员的一种方式,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包括远古时期上层的禅让制、原始社会末期到西周时期的选拔下层官员乡举里选制,春秋、战国时期的三选制、保荐,到了秦汉时期,保举制、推择为吏、察举制,察举制的实施还一直延伸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九品中正制的同时,察举制一直在发挥着选拔人才的职能。
   唐代的荐举制度与前代相比,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或多或少的变化。唐代荐举包括公荐、私荐和自荐。在这些荐举形式中,公荐是被看做最能选拔人才的选官途径,而私荐由于出于某些私人原因被世人认为是与公荐背道而驰的。实际上,在盛唐时期,大量文人、隐士通过朝中好友的举荐得官,并不能一味的否定私荐制,私荐只是在唐代后期问题过于严重,成为了具有选任权的个人拉帮结派、结党营私的手段之一,也造成了吏治的混乱。而自荐作为选官方式的一朵奇葩,是在朝廷考虑到有才之人无人举荐才设置的,这和科举制中的制举殊途同归,它能最大程度的把举官的身份限制降到最低,同时由于自荐里获官比较困难,使得某些文人为了获得官职,千方百计的讨好巴结当权者,这种自荐也丧失了作为文人本应具有的高尚德行,自荐也有变质之势。
   在唐代荐举制度的逐渐形成过程中,尽管选举权逐渐放开,还是受到了来自中央和地方多种势力的干扰,从而造成了荐举过滥、过多,对官僚体系产生不利影响,亦对中央集权制度构成威胁。以至于皇帝不得不多次进行调整和改革,务求在选任得当的前提下保证对选举权的控制。但随着荐举制度的不断发展和日臻完备,以及铨选制的流弊,官吏选拔的主要掌控权力也逐渐脱离了中央政府的控制。而荐举制在这样的矛盾之下仍不断地发展着,从实际效果而言,皇帝对选任权的操控是没有达到既定目标的。
   唐朝荐举制度在逐渐制度化的过程中,大体经过两个阶段:即唐高祖到玄宗初期;玄宗后期到唐术。在前一阶段即唐高祖到唐高宗时期,荐举还未规范,而在武则天时期,荐举制度发展到高峰时期,一大批中小地主、寒门士人通过被荐登上政治舞台,但同时也造成了官阙的极度紧张,不得已设置了不少试官,这种大胆放权、破格举人的做法受到了后世陆贽的赞赏;于此同时,不用通过吏部考核而直接获官,造成了纲纪大败,而此时公荐在无官阙的情况下停步不前;第二阶段,玄宗时期到唐末。在玄宗到德宗时期,中央放宽了荐举的条件,使不少官吏,甚至布衣都得到了举荐的机会,也使玄宗朝人才济济。但在安史之乱后,朝廷将重心转向平叛,这一政策一直影响肃、代时期,造成了肃宗时期“政或随时,多逐权宜”,荐举制度也因此没有大的突破。直到德宗时期,这种混乱局面才有所改变,荐举制也重新回到了正轨。宪宗时期到唐末,由于中央集权制度在唐后期权臣、宦官、地方藩府等几股势力的共同冲击下,已经不可避免的丧失了主导地位,其对选官的话语权也随之减弱。虽然皇帝可以利用手中权力对荐举进行一定的约束,但就像一度被废止的中央台省长官荐一样,大的发展趋势已经不可逆转。
   唐代的荐举制度,和科举共同作用最大程度的打压了门荫入仕,吸收了一大批中小地主、普通士人参与到政权事务上来,特别是荐举中的使职荐,通过辟署后奏请官员,吸收了大批武职入仕者。相对比门荫制,在自身的入仕起点和转迁速度上都已和前朝有了较大的差距,门荫制在选官中的地位日益下滑;唐代荐举制度,使得平民布衣、选人、在职官员都有明显的入仕渠道,对于人才的选任和官员的转迁有明确的制度规定,是举荐能够顺利完成的制度保证;唐朝的荐举制度,从临时的、辅助性的选官方式变成制度型的重要选官方式,为日后宋朝荐举制的完善创造了前提,宋朝借鉴了唐朝的荐举制度,对举主和被举者的规定日益严格;对荐举内容的进一步细化,保荐制也在宋朝最终确立。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