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对话视角下高中数学骨干教师教学行为的案例研究
【6h】

对话视角下高中数学骨干教师教学行为的案例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对话交流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1.1.2 教师提问行为中存在的问题

1.1.3 教师反馈行为中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2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数学课堂言语呈现行为的研究

2.2 数学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的研究

2.3 数学课堂提问行为和反馈行为的研究

2.3.1 教师课堂提问行为的研究

2.3.2 教师课堂反馈行为的研究

3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3.1 社会文化理论

3.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3 元认知自我监控理论

3.4 哲学解释学

3.5 对话概念的界定

4 研究设计

4.1 研究方法

4.2 对象选取

4.3 研究思路

4.3.1 教师教学行为编码说明

4.4 教学行为分析框架说明

5 数学教师教学行为的分析

5.1 教学行为的个体分析

5.1.1 A教师教学行为的分析

5.1.2 B教师教学行为的分析

5.1.3 C教师教学行为的分析

5.2 三位教师教学行为的比较分析

5.3 结果

6 结论和启示

6.1 结论

6.2 启示

6.3 创新与不足

6.3.1 创新之处

6.3.2 不足之处

6.4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当今数学课程改革提倡数学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应促进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数学课堂教学中,鼓励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数学交流。数学交流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
  有效的对话交流是要求所有参与者互相认真倾听,领会其他人表达的意思,并以其为基础,进一步扩展、加深或解释,或者对其表达提出挑战性问题。最终在多种观点的分享、沟通和理解中,达到观点的分析、比较、归纳、批评和整合。数学师生对话是数学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影响着学生思维的方向以及反馈的深度和广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已经意识到提出的问题可以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发展学生不同的思维品质,但是对于鼓励学生表达数学思维、引发师生对话交流、提供反馈信息等方面的认识与实践都很缺乏。
  本文从对话的视角针对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研究,三位骨干教师在对话视角下的课堂教学行为各有什么特征?也就是:(1)教师对于学生回答是否继续跟进以及如何跟进?(2)教师通过哪种行为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答案?(3)教师通过哪种行为引发学生对数学观点的思考和评判?(4)教师通过哪种行为鼓励学生表达数学思维,进而帮助师生了解学生的数学思维?
  本文将具有8年以上教学经验、教学效果优秀的教师定义为骨干教师,并对3位高中骨干教师的教学实录进行整理,借鉴卡琳·布罗迪的“教师教学行为的分析框架”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编码,利用质性分析的方法对教学实录中的一些对话交流片段进行分析,并结合整体分析得出三位教师的教学行为特征,发现:
  (1)当学生回答正确时,三位教师主要通过“提醒行为”来引起全体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对数学观点的思考。
  (2)“确认行为”很低,表明教师没有通过转换学生语言或提供更多的实例等新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理解与学生的观点一致。也减少了学生通过教师的反馈来重新反思和检验自己所想表达观点的机会。
  (3)当学生回答正确时,教师B主要通过“追问行为”获得学生的数学思维。
  (4)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A和教师C主要通过“引出行为”和“插入行为”来改变学生的数学观点,快速诱导学生得出正确的数学观点。教师B主要通过“提醒行为”和“追问行为”,适时结合使用“引出行为”和“插入行为”,促使学生对数学观点做出评价,并给出正确的数学回答。
  最后根据数学教师在引发对话交流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若干改进教学行为、促进对话式教学的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