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清末民初中小学体育课程的萌芽与发展
【6h】

清末民初中小学体育课程的萌芽与发展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引言

1 研究综述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创新点

1.4 文献综述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3 清末民初中小学体育课程的萌芽(1840—1902)

3.1 十九世纪后期社会矛盾激化与西方教育的传入

3.2 十九世纪后期的体育教育和体育救国思想

3.3 萌芽期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实施状况

小结

4 清末民初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初建(1903—1911)

4.1 二十世纪初期的社会危机加深与中西教育并行

4.2 二十世纪初期的军国民体育思想

4.3 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初步制度化--“癸卯学制”

4.4 初建期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实施状况

小结

5 清末民初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1912-1921)

5.1 民国初期的社会复苏与民主教育风行

5.2 民国初期多元化发展的体育思想

5.3 中小学体育课程的进一步制度化--“壬子癸丑学制”

5.4 发展期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实施状况

小结

6 清末民初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新发展(1922-1924)

6.1 1922年的教育改革

6.2 自然体育思想成为体育教育主流思想

6.3 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制度更新--“壬戌学制”

6.4 新发展期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实施状况

小结

7 清末民初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变化与影响因素分析

7.1 清末民初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轨迹分析

7.2 清末民初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规律

7.3 清末民初中小学体育课程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7.4 清末民初中小学体育课程发展的启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展开▼

摘要

清末民初是中国历史上极其关键的一段时期,中国社会在这段时期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小学的体育课程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萌芽到发展的历程。清末民初时期的中小学体育课程是中国中小学体育课程发展史的开端,对以后的中小学体育课程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历史研究法和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梳理清末民初时期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轨迹,探寻其发展规律,找出这段时期中小学体育课程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及对我国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发展的启示,以期完善和丰富中小学体育课程史的研究,为我国的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借鉴。通过研究,认为:清末民初时期的中小学体育课程经历了萌芽期(1840-1902),初建期(1903-1911),发展期(1912-1921)和新发展期(1922-1924)四个时期的发展历程;清末民初时期的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规律: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由军国民体育思想向自然体育思想转变,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的制定由关注社会需要向关注学生身心转变,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由日式兵操向美式竞技性运动转变,中小学体育课程组织形式由单一制向双轨制转变,中小学体育课程对待西方体育课程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学习转变;清末民初时期影响中小学体育课程发展的三大因素:社会性质的转变,不同社会思想的更迭,教育自身的嬗变;清末民初时期的中小学体育课程对我国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发展的启示: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既要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也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既要实现体育的多种教育功能,也要凸显出体育的本质特征、既要善于借鉴他国先进教育经验,也要结合我国基本国情。

著录项

  • 作者

    郝梦雪;

  • 作者单位

    河北师范大学;

  • 授予单位 河北师范大学;
  • 学科 体育人文社会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刘春燕;
  • 年度 201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清末民初; 中小学; 体育课程;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