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文学改编与中国电影的发展
【6h】

文学改编与中国电影的发展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引 言

第1章 文学改编与中国电影关系初探

1.1文学与电影的不同特点

1.2二者关系的理想模式

1.3二者关系的实践验证

1.3.1自身发展阶段(1905年——1949年)

1.3.2巩固充实阶段(1949年——20世纪90年代中期)

1.3.3新的自身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

第2章 影响文学改编与中国电影的客观因素

2.1悠久的文学传统

2.2技术手段的限制

2.3编剧人才的制约

2.4政治环境的影响

2.5社会变革的需要

第3章 影响文学改编与中国电影的主观因素

3.1中国改编者的再度创作

3.1.1再度创作的重要意义

3.1.2中国改编者再度创作时的若干原则

3.2中国改编者对题材的选择

3.2.1思想特别复杂的不宜改编

3.2.2心理活动很多的不宜改编

3.2.3结构紧凑且容量较小的不宜改编

3.2.4注意文学作品的时代性

3.2.5掌握不同的改编幅度

3.3中国改编者采取的方法

3.3.1不同的观念与方法

3.3.2对改编方法的恰当运用

3.3.3历史的演变

结 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文学改编在中国电影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电影里相当多的经典作品都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因此,研究文学改编与中国电影的关系对促进中国电影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尤其是现在,中国电影远未实现应有的辉煌,这就更要求我们加紧找出复兴之路,而文学改编无疑是切合我们实际情况的突破口。本文认为文学改编与中国电影之间呈现出一种规律变化、交替上升的态势。首先是电影自身的发展,是电影技术层面的完善。一定时期内技术的发展有一个限度,当电影自身发展到特定时期的顶峰之后,就会转入巩固充实阶段。此时充实内容、深化内涵是中心任务。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一阶段文学改编会大量进入中国电影,所以这一阶段干脆也可称为文学改编阶段。之后,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电影技术、电影理念等方面又有了根本上的更新,电影重新开始新的起点上的自身发展阶段,再以后则是新的巩固充实阶段,就是这样,中国电影实现了螺旋式的演进。
   本文从主客观两方面对此进行了分析。客观主要是文学传统、技术手段、政治因素等原因,主观则是改编者在改编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成熟的经验,使文学改编大量进入中国电影不仅是可能,而且是应当。这也为我们现在,乃至今后将文学作品搬上银幕指明了方向。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