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张栻教育思想研究
【6h】

张栻教育思想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前 言

一、选题来源及意义

二、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三、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张栻生活背景及教育思想形成缘由

第一节 生活背景概述

第二节 张栻教育思想形成之缘由

第二章 张栻“护国兴邦”教育思想的传播

第一节 张栻“护国兴邦”教育思想传播的前提

第二节 仕途从政----教育思想传播的主要途径

第三节 经筵进讲---教育思想传播的直接渠道

第三章 张栻对学者的道德教育

第一节 张栻教育思想的哲学依据

第二节 张栻对学者的道德教育内容

第三节 学者道德修养方法

第四章 张栻对学者的为学教育

第一节 张栻对学者为学教育的内容

第二节 张栻对学者为学教育的方法

第五章 张栻社会教化思想

第一节 张栻社会教化思想之前提

第二节 张栻社会教化思想之内容

第六章 张栻教育思想的传承与评价

第一节 张栻教育思想的传承

第二节 张栻教育思想的评价

结 语

参考文献

致 谢

展开▼

摘要

张栻(1132~1180)字敬夫,号南轩,世称南轩先生。南宋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县)人,中兴名相张浚之子,著名理学家、哲学家、教育家,湖湘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他一生探求和宣传圣人之道,崇信周敦颐、二程开创的理学,并积极加以推崇和发扬光大,形成自己特有的思想体系。张栻教育思想建立于不断完善的理学体系基础之上。
  张栻自幼受儒家思想熏陶,这是其教育思想形成的源头。他早年受学于王大宝,中年从胡宏问程氏之学,胡宏以孔门论仁亲切之旨告之。张栻益自奋厉,以古圣贤自期,作《希颜录》以见其志。受学拜师是他教育思想形成的重要条件。辛巳之岁(1161年),张栻与父亲张浚创办城南书院。在主办城南书院的过程中,张栻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注重把理学教学观念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对湖南学术思想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乾道元年(1165),刘珙重修岳麓书院,于次年建成。刘珙对张栻的学问一向敬佩,请张栻主教该书院。书院办学的宗旨是宣传理学思想、反对功名利禄之学,书院闻名遐迩,从学者达数千人,初步奠定了湖湘学派规模。其弟子胡大时、彭龟年、吴猎、游九功、游九言,皆为湖湘学派之巨子。城南、岳麓书院教学实践是张栻教育思想形成的关键过程。与友人之间的学术来往是张栻教育思想形成不可缺少的因素,著名的理学大师朱熹是张栻的挚友。从隆兴元年(1163)到张栻去世(1180),他们通过见面切磋和书信往来讨论学术问题,使各自的理学思想体系进一步完善。除此之外,张栻还与吕祖谦、赵汝愚、吴松年等学者进行频繁的学术交往。这些学术交流对张栻教育思想的完善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张栻生活的时代,宋金战争频繁,主和派在朝中占重要地位。南宋经济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农民负担仍然很重。生活在复杂社会环境下的张栻忧国忧民,通过上书奏章与经筵进讲向皇帝传达“抗金救国”、“以民为本”、“实行仁政”的教育思想。在多次问对中,孝宗为他的忠义所感动,赐手书进行褒奖。
  张栻对学者的教育主要包括道德教育和为学教育两个方面。在对学者的道德教育方面,张栻提出人性本“善”,并认为这种“善”的本性是“天之赋之”,说明了人存在着一种向善的内在自驱力,这为学者成就道德人格提供了内在根据。护“心”养“性”、求“仁”、崇“义”贱“利”、遵“礼”、守“信”、明“知”是张栻对学者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他给学者提供的道德修养方法主要包括:立志、践“道”而行、克己、改过、笃实、居敬穷理、至“诚”、持之以恒等几个方面。对学者的为学教育也是张栻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把《诗经》、《礼》、《乐》、《论语》、《孟子》、《中庸》、北宋理学家的经典著作视为学者学习内容的主要书籍,提倡学者在为学过程中,温故知新、致知力行、恰当处理好学与思之间的关系,并且要懂得循序渐进、涵养察识的重要。
  张栻主张“重民”,提倡“宽民”、“养民”、“富民”和“教民”。在为官生涯中,他勤政爱民,宽缓不苛,减赋济贫,关心民间疾若,兴办学校、努力实践了自己的“重民”思想。劝农固本、重教兴学、守法尊礼、清风涤俗是张栻社会教化思想的主要内容。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