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佛学生死大义与临终关怀
【6h】

佛学生死大义与临终关怀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前言

第一章现代性生死观视阈中的临终关怀现状与困境

第一节现代人的处境与死亡恐惧

一高科技下的寿命与疾病

二现代人对死亡的理解与恐惧

第二节作为一门学问的临终关怀

一死亡学与临终关怀的研究

二死亡问题需要教育吗?

第二章佛教生命观

第一节生命观流转过程--十二因缘与业果报应

一十二因缘

二无明与业报

第二节生死流转的表现形式--六道轮回

一 六道轮回

二 十界互具与刻刻轮同

第三节佛教的三世因果报应说

小 结

第三章佛教生命观的心理学与认识发生论依据

第一节八识

一八识分类及定义

二转识成智

第二节四分说

一相分:所缘

二见分:能缘

三自证分:能缘见分

四证自证分:能缘自证分、能缘见分

第三节五十一位心所

一五遍行心所

二别境心所五

三善心所十一

四根本烦恼与随烦恼

五不定心所四

第四章佛教对身心的理解及态度

第一节身由四大组成四大本空

第二节心:自性本空与明妙真心

一七处征心

二八还辨见

第五章佛教对死亡的理解--中阴成就

第一节中阴的含义及分类

一此生“自然”中阴

二临终的“痛苦”中阴

三法性“光明中阴”

四 受生的“业力中阴”

五睡梦中阴与禅定中阴

第二节 中阴与解脱

第六章 佛教生死观的现世价值与意义

第一节生死事大体会无常

第二节信受业报心不造罪

第三节生命的尊严与死亡的尊严

结 语

致 谢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展开▼

摘要

“谨治生死”的现代医疗服务性质的临终关怀事业并未真正解决人们的生死痛苦。而现实社会中对于生活品质的提升的要求使人们从物质生活的提高和寿命的延长转向了致力于获得“生命的尊严与死亡的尊严”并求得生命价值超越性意义的安身立命之道的生死两安。如何求得“生死两安”、其根源何在、我们现实中一向的生命与死亡观念又有哪些误区和可供汲取的宝贵资源?首先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并指陈其利弊得失正是本文的切入点。再从新世纪人类所面临的共同的生死问题入手,通过对佛教生命观和死亡的认知与态度的核心部分的再梳理。立足于生死问题探讨并依于弘深精密的佛学智慧,展现了以佛教为主线的传统生死智慧内在的生命体验和精神超越的解脱法门,最终获致无余涅槃的清净妙乐境地。 同时,本文力图表明对生死的了悟与精神的内在超越的过程同时也是人们“了身达命、由死观生、由生度死”而重建我们精神价值系统及我们在现世生活中如何“求生存、谋发展”的过程。这无疑对于我们每个生存着的个体乃至整个人类社会都有着重大而根本性的价值指导意义,而这也是整个宇宙存在体系的根要和枢机之所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