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网络语言的“符号”与“游戏”的二重性研究
【6h】

网络语言的“符号”与“游戏”的二重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一、绪论

(一)问题的缘起与研究的目的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论文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方法

2.数据分析法

3.理论分析和分析比较相结合的方法

(四)论文创新之处

二、网络语言概述

(一)网络语言的形成与发展

1.网络语言形成发展的条件

2.网络语言形成发展的模式

(二)网络语言的特点

1.有限的生命周期

2.语言草根化凸显

3.词语事件化

三、网络语言的“符号”性分析

(一)符号哲学概述

1.符号哲学的源起

2.符号的二元结构

(二)网络语言的“符号”性本质

1.网络语言的符号化的思维表达

2.网络语言的符号化的跨时空交往

(三)网络语言的符号结构

1.网络语言的符号外延

2.网络语言的符号内涵

(四)网络语言的符号化实践

1.网络语言的符号意义的过渡与转换

2.网络语言的符号意义的表意行为

3.网络语言的符号意义的时空超越

四、网络语言的“游戏”性分析

(一)维特根斯坦的前后期语言哲学及其矛盾

1.语言图像说概述

2.语言游戏说概述

3.语言图像说与语言游戏说的矛盾

(二)维特根斯坦的语言观与网络语言

1.语言图像说与网络语言的符号性

2.语言游戏说与网络语言的“游戏”性

3.网络语言的“符号”性和“游戏”性

(三)网络语言的“游戏”化的实践

1.在“游戏”参与中网络语言的指向目的

2.在遵守“游戏”规则中网络语言的表达效果

五、网络语言二重性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1.图像论与语言游戏论矛盾的调和

2.网络语言研究理论的补充

(二)现实意义

1.加深对网络语言认识深度

2.加快社会语言生活的和谐化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声明

展开▼

摘要

随着网络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使用,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和互动的活动变得越来越频繁,网络生活已经成了人们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一种新的交流和表达的工具——网络语言便应运而生了。这是一种新的语言现象,不仅为人们的语言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改变,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也带来了不小的影响,基于他的产生机制和结构特点,探析网络语言的发展前景和内在意义已经引起了各个学科领域的关注和兴趣。自从哲学的“语言转向”之后,哲学的任务重点放在了对语言方面的研究上,在近代哲学史上,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很有意思的是,维特根斯坦本人的哲学思想也经历了“语言的转向”,哲学史把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划为前期和后期,具有代表意义的是他前期的语言图像说和后期的语言游戏说。语言图像说采用了传统语言符号学的方法论,强调语言图像的逻辑结构,是一种符号学理论,后期的语言游戏论把语言回归到日常生活中,主张在生活中寻找语言的意义。随着对网络语言进行符号学和语言游戏论分析与解读的深入,网络语言在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图像说和语言游戏说的研究中体现出了二重性特征,即,网络语言具有符号学意义的特征,又同时具有语言游戏论意义上的特征。国内外很多学者认为,维氏后期的语言游戏说是对前期的语言图像说的抛弃和否定,语言图像说和语言游戏说是对立的。因此,本文尝试将两者之间的矛盾裂缝处进行一种尝试性的结合研究,在理论研究上是一种创新的方式。本文对网络语言的“符号”和“游戏”的二重性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的绪论首先分析了问题的起源、研究目的和意义,梳理了国内外对网络语言的研究现状和研究程度,说明了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对网络语言的特点和发展条件以及发展模式进行了概述,借用数据分析,认为网络语言在发展过程中,具有生命周期短,词语事件化,词语草根化的特点,这些都对网络语言研究的理论支撑起到了一个铺垫的作用。第三部分对网络语言的“符号”性进行了分析,基于符号学的简述和概念,认为网络语言的本质是符号化的思维表达和超时空的交往行为,对网络语言的符号能指和所指的结构进行了阐述,在阐述的过程中,网络语词的选取都来源于真实的网络语料库,得出了网络语言的符号表意行为,沉默和隐含的意义都是网络语言符号化的实践活动。第四部分对网络语言的“游戏”性作出了研究和分析,首先对维特根斯坦前后期的语言观——语言图像说和语言游戏说已经两者之间的矛盾做了一个简明的概述,分别指出了网络语言在语言图像说和语言游戏论的中的意义,得出网络语言所具的语言图像意义,同样的,基于网络语言的发展特点,网络语言也是一种生活形式,因此也是“语言游戏”化的实践活动,它的实践化活动表现在参与“游戏”过程中语言意义表达的目的和效果,即,网络语言参与到生活形式目的是对现实“游戏”场域的关照,是对网络意识形态的舆论引导,在遵守“游戏”的规则中,体现了网络意识形态下的趋同效应,从而增长了大众“语言游戏”的意义。本文最后一部分对网络语言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进行了阐述,这也是本文研究意义的所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