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与非前哨淋巴结微小转移及免疫细胞的临床研究
【6h】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与非前哨淋巴结微小转移及免疫细胞的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引 言

病人和方法

结 果

讨 论

结 论

参考文献

附 图

缩略语

出版物

致 谢

展开▼

摘要

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LymphNodeBiopsy,SLNB)技术在当今乳腺癌治疗中起重要作用。前哨淋巴结(SentielLymphNode,SLN)是首先接受原发肿瘤淋巴引流的淋巴结,也是最有可能发生转移的淋巴结。它的临床应用使得选择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行腋窝淋巴结清扫(AxillaryLymphNodesDissection,ALND),而避免对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成为可能。对前哨淋巴结的详细检查,包括连续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或基于PCR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检测可发现相当一部分为游离肿瘤细胞(IsolatedTumorCells,ITC)及微转移(Micrometastasis,MIC)。这部分病人是否应该行腋窝淋巴结清扫,还存在争议。因此本研究将阐明是否有一些确定的参数壁如这些微小转移病灶的大小或其在淋巴结中的解剖位置与下游非前哨淋巴结转移相关,这将为在前哨淋巴结出现微小转移病灶的情况下选择腋窝淋巴结清扫提供依据(研究目的一)。 而且SLN作为肿瘤抗原呈递细胞与肿瘤引流淋巴系统首先接触的淋巴结,SLNB为研究肿瘤引流淋巴系统提供一个理想模型。现在的免疫学研究表明SLN在肿瘤引流淋巴结中起重要的免疫作用,其中包括重要的免疫监控作用。对比非前哨淋巴结,前哨淋巴结主要表现在抗原呈递细胞如树突状细胞发生改变。因此SLN可能是研究与淋巴结转移发生相关的免疫学改变最适合的淋巴结。然而,转移的出现对这些结果的影响还不清楚。本文进一步比较研究乳腺癌前哨淋巴结不同转移状态前哨与非前哨淋巴结的成熟树突状细胞的密度(研究目的二)。病人和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柏林RRK肿瘤外科医院乳腺癌前哨淋巴结研究数据库(1994年-2004年)。 49例前哨淋巴结出现游离肿瘤细胞或微转移的乳腺癌患者纳入研究目的一。重新评估所有前哨淋巴结及非前哨淋巴结的病理染色切片以核实诊断,并记录病灶在淋巴结中的位置。患者所有相关的临床病理资料纳入计算与下游非前哨淋巴结出现转移相关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卡方检验),单因素分析证实有意义的因子进一步纳入多因素回归分析以寻找独立的相关因子。 79例符合研究标准的女性乳腺癌患者纳入研究目的二。根据前哨淋巴结的转移状况,分为三组。A组(28例),所有淋巴结包括前哨与非前哨淋巴结均无肿瘤细胞的证据;B组(25例),仅微小肿瘤沉积出现于前哨淋巴结,来源于研究目的一病例,包括B1组(16例),仅游离肿瘤细胞出现于前哨淋巴结;B2组(9例),仅微转移出现于前哨淋巴结;C组(26例),转移出现于前哨淋巴结,非前哨淋巴结有或无转移。所有前哨淋巴结及非前哨淋巴结均按前哨淋巴结病理研究方案常规检查。首先随机从A,B1,B2组分别选择两对SLN与Non-SLN与DC-LAMP,CD68,CD123,FOXP3,行免疫组织化学反应以确定DC-LAMP对成熟DC的特异性染色及效果。所有前哨淋巴结及非前哨淋巴结蜡块切片均行与DC-LAMP抗体(BeckmanCoulter(R)France)免疫反应的免疫组织学检查以确认成熟树突状细胞。蔡司图象分析系统(AxioImager,ZeissImagingSystems,Germany)定量分析每个淋巴结DC-LAMP阳性细胞的相对密度(DC-LAMP阳性细胞面积/淋巴结面积)。Wicoxon检验和Mann-Whitney检验分别用于DC-LAMP阳性细胞相对密度的组内和组间比较。与抗CD1a抗体(Immunotech(R),France)的免疫化学反应用于确定未成熟树突状细胞。 结果:研究目的一的49例患者中,20例前哨淋巴结为微转移,29例前哨淋巴结为游离肿瘤细胞;11例患者出现非前哨淋巴结转移(11/49,22.4%),其中5例(17.2%)前哨淋巴结为游离肿瘤细胞,6例(30%)前哨淋巴结为微转移(p=0.239)。多因素分析显示微小转移病灶的定位(淋巴结实质vs淋巴窦或淋巴管道)(p=0.008),pT分级(p=0.011)。微小转移出现在淋巴实质可确诊91%(10/11)出现非前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年龄,分化程度,以及雌激素受体状态仪在单因素分析显示相关(p=0.036,0.042,0.019)。而淋巴管侵润,血管侵润,及微小病灶大小与非前哨淋巴结转移无相关。 研究目的二DC-LAMP阳性细胞相对密度的组内比较显示组A和组B前哨淋巴结DC-LAMP阳性细胞平均密度较非前哨淋巴结高(P=0.024,0.009);组C前哨淋巴结DC-LAMP阳性细胞平均密度与非前哨淋巴结比较无明显差异(P=0.107)。组间比较显示各组前哨淋巴结DC-LAMP阳性细胞平均密度无显著差异;而组B(尤其组B2)非前哨淋巴结DC-LAMP阳性细胞平均密度较组A和组C显著升高(P=0.023,0.007)。淋巴结中CD1a阳性细胞与DC-LAMP阳性细胞的出现相关。而CD68,CD123,FOXP3阳性细胞在前哨与非前哨淋巴结并无显著差别。 结论:本研究显示乳腺癌前哨淋巴结中微小转移病灶的定位(淋巴结实质vs淋巴窦或淋巴管道)较微小转移的大小与非前哨淋巴结转移有较好的相关。这将简化乳腺癌患者SLN出现微小转移时选择腋窝淋巴结清扫的指征。 前哨淋巴结和非前哨淋巴结DC-LAMP阳性细胞平均密度在淋巴结肿转移形成过程发生改变,并在出现微转移状态时DC-LAMP阳性细胞平均密度增加显著。揭示前哨淋巴结在肿瘤与引流淋巴结间相互作用中起重要作用。进一步的研究需要阐明DC-LAMP阳性细胞密度改变是肿瘤免疫抑制或肿瘤淋巴结转移形成前的伴随现象。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