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大学生中医体质与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相关性探讨
【6h】

大学生中医体质与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相关性探讨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第二章 文献研究

1 中医体质学说及研究现状

2 健康促进生活方式

第三章 调查与方法

1 调查对象

2 调查方法

3 调查工具

4 资料收集

5 统计方法

第四章 结果

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2 大学生中医体质现状

3 大学生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现状

4 不同生活方式的大学生偏颇体质发生情况

5 大学生生活方式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分析

第五章 讨论

1 大学生中医体质分布现状

2 不同特征大学生中医体质分布比较

3 大学生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现状

4 大学生偏颇体质与生活方式的相关性探讨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1 结论

2 建议

第七章 研究的创新点、存在不足与下一步研究计划

1、研究的创新点

2、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3、下一步研究计划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背景:
  中医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取的基础上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是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个体特征。表现为结构、功能、代谢以及对外界刺激反应的个体差异性,对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以及疾病传变转归中的某种倾向性。20世纪70年代开始,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课题组,通过大量文献资料的研究和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在原中医体质“七分法”分类基础上,应用了数理统计学、流行病学、免疫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开创了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9种基本中医体质分类法,得到了中医界学者和专家的一致认可,并被应用到《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中。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是指引领个人、家庭、社区及社会采取增进安宁、幸福及实现健康潜能的行为,即为了达到更高层次的健康与安宁、幸福的目的所采取的任何活动。它包括六个方面:自我实现、健康责任、运动和锻炼、营养、人际关系、压力管理。
  中医体质可以影响机体状况的转化,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偏颇体质是健康向亚健康转化的危险因素。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虽说大学生整体身体状况较好,少有疾病,但是由于医科大学学生既要面临繁重的学习任务,同时还要面对经济、考研和就业压力,使得身体素质下降;另外目前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日趋恶化,也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导致大学生体质分布不一。而中医偏颇体质是大学生健康状态转化的危险因素,如果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很可能让健康的身体状态发展为亚健康甚至疾病状态。当前大学生由于饮食营养不均衡、熬夜、长时间游戏和作息时间不规律等,使得很大比例生活方式不健康,因此我们认为大学生不良的生活方式会导致偏颇的发生。本研究拟调查大学生中医体质和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现状,探讨中医偏颇体质与生活方式的相关性,为中医体质的干预提供科学的依据。
  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大学本科生中医体质现状及其与生活方式的相关性,分析偏颇体质发生的相关因素,为干预偏颇体质提供科学的依据。具体目标为:
  1.调查大学本科生中医体质分布状况。
  2.调查大学本科生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现状。
  3.比较不同人口学大学本科生之间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差异。
  4.比较不同人口学大学本科生之间中医体质分布的的差异。
  5.分析健康促进生活方式与中医体质之间关系,为干预中医偏颇体质和不良的生活方式提供科学的依据。
  方法:
  采用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方式,以广州某医科大学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首先联系大学生各班级辅导员,取得其支持,并且在发放问卷时在场监督学生填写过程,然后由本课题组成员或经过本课题组培训的志愿者当场发放本课题组自制的调查问卷(分为3个部分:一般情况、《中医体质量表》和《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并现场指导被调查者填写问卷,告知填写的注意事项,填写完成后当场回收问卷。本课题组成员对所有回收的问卷调查表进行仔细检查,剔除空白表、填写不完整表和随意乱填写表,并统计总回收率,有效回收率。录入数据时采用Epidata3.0,双人独立录入后进行交叉再录入。统计和数据处理采用SPSS19.0。频数等级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调查于2014年4月~5月进行,以广州某医学院校大一到大三学生为调查对象。共调查7842名大学生,男性2795,占35.6%,女性5027,占64.4%;男性平均年龄为20.89±1.32岁,女性平均年龄为20.65±1.29岁,总体平均年龄为20.73±1.31岁;汉族7469人,占95.2%,少数民族373人,占94.8%;一年级2763人,占35.2%,二年级2704人,占34.5%,三年级2375人,占30.3%。
  2、7842名大学生中,平和体质1853人,占23.6%,偏颇体质5989人,占76.4%。其中八种偏颇体质发生率从高到低依次是:气虚质3294人(42%)、阴虚质3223人(41.1%)、湿热质3077(39.2%)、痰湿质2677人(34.1%)、阳虚质2612人(33.3%)、气郁质2598人(33.1%)、血瘀质2177人(27.8%)、特禀质1407人(17.9%)。
  3、5989名偏颇质中,单纯1种偏颇体质者1268人,占21.2%,2种复合体质者1109人,占18.5%,3种复合体质者890人,占14.9%,4种复合体质者815人,占13.6%,5种复合体质者660人,占11.0%,6种复合体质者603人,占10.1%,7种复合体质者421人,占7.0%,8种复合体质者223人,占3.7%。
  4、平和质男性969人(34.7%),偏颇质男性1826人(65.3%);平和质女性884人(17.5%),偏颇质女性4165(82.5%)。不同性别的大学生,8种偏颇体质发生率不同,女性偏颇体质发生率均高于男性(P<0.05)。一年级平和质26.0%,偏颇质74.0%;二年级平和质23.3%,偏颇质67.7%;三年级平和质21.3%偏颇质78.7%,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偏颇质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级越高,偏颇体质发生率越高(P<0.05)。不同民族大学生中,只有平和体质和特禀体质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偏颇体质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5、大学生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总体平均得分为135.5±20.6,其六个子维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是:人际关系26.2±4.3、自我实现26.1±4.9、营养24.6±4.4、压力管理22.3±3.8、运动和锻炼18.1±4.9、健康责任18.1±4.5。
  6、统计不同性别、年级和民族大学生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好、中、差3个水平分布情况,结果显示男性生活方式好、中、差分别为409人(14.6%)、2178人(77.9%)、208人(7.4%)。女性生活方式好、中、差分别为735人(14.6%)、4093人(81.1%)、219人(4.3%),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分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不同年级、民族的大学生生活方式分布差异无显著性(p>0.05)。
  7、以偏颇体质判定结果为因变量,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总体及人际关系、自我实现、营养、压力管理、运动和锻炼、健康责任六个维度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偏颇体质与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相关(p<0.05),生活方式越差,越容易发现偏颇体质;大学生生活方式“差”发生偏颇体质的风险是生活方式“好”的6.015倍(OR=6.015)。
  8、健康促进生活方式中自我实现、运动和锻炼、压力管理、健康责任4个维度与偏颇相关,得分水平越差,越容易发生偏颇体质(所有p<0.05)。自我实现“差”发生偏颇体质的风险是自我实现“好”的1.672倍(OR=1.672),健康责任“差”发生偏颇体质的风险是健康责任“好”的1.515倍(OR=1.515),运动和锻炼“差”发生偏颇体质的风险是运动和锻炼“好”的1.474倍(OR=1.474),压力管理“差”发生偏颇体质的风险是压力管理“好”的2.786倍(OR=2.786)。
  9、气虚体质与自我实现、健康责任、运动和锻炼、压力管理相关(所有p<0.05);阴虚体质与自我实现、运动和锻炼、压力管理相关(所有p<0.05);阳虚体质与运动和锻炼、压力管理相关(所有p<0.05);痰湿体质与自我实现、运动和锻炼、压力管理相关(所有p<0.05);湿热体质与自我实现、运动和锻炼、压力管理相关(所有p<0.05);血瘀体质与自我实现、压力管理相关(所有p<0.05);气郁体质与自我实现、运动和锻炼、压力管理相关(所有p<0.05);特禀体质与自我实现相关(所有p<0.05)。
  10、通过将8种偏颇体质分别与健康生活方式及六个子维度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最后统计具有相关关系的维度:压力管理、自我实现维度出现7次,运动和锻炼出现6次,健康责任、人际关系出现1次,营养维度0次。
  结论:
  1、大学生偏颇体质比较普遍(76.4%),其中单纯偏颇体质者较少(21.2%),以多种偏颇体质兼夹的复合体质为主(78.8%)。偏颇体质中气虚质最多(42.8%),特禀质最少(17.9%)。
  2、大学生健康促进生活中的运动和锻炼(18.1±4.9)、健康责任(18.1±4.5)维度得分较低,需要更多关注个人健康问题。
  3、中医偏颇体质与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具有相关性,生活方式越差,越容易发生偏颇体质。其中自我实现、健康责任、压力管理、运动和锻炼4个维度和偏颇体质相关,得分水平越差,越容易发生偏颇体质。可以从这4个维度来提高生活方式水平从而减少偏颇体质发生,为通过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来调理中医体质提供依据,进一步达到预防亚健康和疾病的目的。

著录项

  • 作者

    吴六国;

  • 作者单位

    南方医科大学;

  • 授予单位 南方医科大学;
  • 学科 中西医结合临床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罗仁;
  • 年度 2015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中医生理;
  • 关键词

    大学生; 中医体质; 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