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岭南地区胃痛的中医证型和中医体质相关性研究
【6h】

岭南地区胃痛的中医证型和中医体质相关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胃痛的概述

一、中医对胃痛的认识

二、胃痛的中医病因病机

三、胃痛中医证型分类研究

四、现代医学对胃痛病因研究

第二节 中医体质理论概述

一、体质的概念及分类

二、体质学说的临床应用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临床资料

一、胃痛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二、中医体质分型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剔除和脱落病例标准

六、病例来源

七、研究方法

八、调查质量控制

九、数据处理

第二节 研究结果

一、300例胃痛患者的一般资料

二、胃痛患者的中医证型

三、胃痛患者的中医体质

四、300例胃痛患者中医证型与中医体质相关性分析

第三节 讨论

一、300例胃痛患者的一般情况分析

二、胃痛患者中医证型分布

三、胃痛患者中医体质分布

四、胃痛中医证型与中医体质相关性探讨

五、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研究背景:
  胃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中医内科疾病,现代医学把以上腹部疼痛为主症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归属于胃痛的范畴。胃痛是全球性的高发疾病,证型较多,早期易于治疗及预防,对机体危害较小,晚期并发症较多,易发生消化道出血、胃肠道穿孔、幽门梗阻和癌变。且胃痛起病慢,病程长,迁延难愈,易于复发。目前体质学研究提示胃痛的中医证型与个体体质密切相关,在“治未病”思想的指导下,为了预防及治疗胃痛的发病率,减少胃痛的复发率及癌变率,针对居住于气候相近、生活习俗相似的岭南地区特殊群体,通过分析胃痛的中医证型和中医体质分布情况,探讨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相关性,从而为个体化预防及治疗胃痛提供临床借鉴依据。
  研究目的:
  将中医体质学说运用到中医内科疾病中,分析岭南地区胃痛的中医证型和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它们之间的相关性,从而为个体化治疗及预防胃痛提供临床依据,以期提高胃痛的中医药治疗效果。
  研究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研究的方法,选择300例胃痛患者完成《中医症状积分量表》和《中医体质量表》填写,比较胃痛不同证型中不同体质类型所占比率,从而研究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相关性,为胃痛的治疗、预防提供可靠的临床依据。所得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采取x2检验。
  研究结果:
  1.胃痛患者中医证型出现的频率依次为湿热中阻(33.7%)>肝气犯胃(28.3%)>脾胃虚寒(21.0%)>饮食伤胃(7.7%)>寒邪客胃(4.7%)>胃阴亏耗(4.0%)>淤血停胃(0.7%)。
  2.胃痛患者中医体质出现的频率依次为湿热质(24.7%)>平和质(20.0%)>气郁质(17.3%)>气虚质(13.3%)>阳虚质(8.3%)>痰湿质(8.0%)>阴虚质(6.7%)>瘀血质(1.0%)>特禀质(0.7%)。
  3.湿热中阻证以湿热质多见,约占42.6%,其次依次是平和质(18.8%)、痰湿质(12.9%);肝气犯胃证以气郁质(40.0%)多见,其次包括平和质(17.6%)、阳虚质(12.9%);脾胃虚寒证以气虚质(34.9%)、平和质(31.7%)多见,其次是湿热质(14.3%)和阳虚质(11.1%)。
  4.湿热质以湿热中阻证最多见,约占58.1%,其次是脾胃虚寒证和饮食伤胃证,均约占12.2%;平和质多见于脾胃虚寒证(33.3%),其次见于湿热中阻证(31.7%)、肝气犯胃证(25.0%);气郁质以肝气犯胃证多见,约占65.4%,湿热中阻证(21.2%)次之;气虚质主要见于脾胃虚寒证,约占55.0%,其次是湿热中阻证和肝气犯胃证,均约占12.5%。
  5.胃痛中医证型分布与性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体质分布同样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差异明显(P<0.05)。
  研究结论:
  胃痛患者中医证型以湿热中阻证、肝气犯胃证、脾胃虚寒证最多见;中医体质类型主要是湿热质、平和质、气郁质、气虚质;湿热质患者发病后易患湿热中阻证,气郁质患病后倾向于肝气犯胃证,气虚质、平和质患者易患脾胃虚寒证。本研究通过分析岭南地区胃痛患者中医证型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结合辨病、辩证、辨体质,通过干预及调整患者体质,以提高中医药治疗胃痛效果,降低复发率及癌变率。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