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载道而行——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舟船”文化意象阐解
【6h】

载道而行——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舟船”文化意象阐解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绪 论

第一章 《沉船》:开始失落的民族文化自尊

第二章 《边城》与《围城》: 寻找心灵的栖息地

第三章 张炜《古船》:缺席的在场

第四章 四作家文化心态比较论

结 语:“在路上”与“在船上”

参考文献

后 记

展开▼

摘要

从文化角度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是目前学术界的一大热点,但是,在笔者有限的阅读范围之内,却较少发现以深入发掘文化意象为关注角度探讨20 世纪中国文学的专著与论文,因此,本论文试图以此为着眼点,选择20 世纪有代表性的四位作家代表作品中的“舟船”文化意象,结合作家文化心理的复杂性,探察四作家的文化观与他们对20 世纪中国文化自尊的艰难寻找。
   本论文主体由四章组成。
   第一章论述乡土文学作家王统照的短篇小说《沉船》。《沉船》对外国小火轮贪利超载、沉没灾民的事实表示了抗议,描述了当时历史境遇下西方文化在中国的快速渗透,表达了作者对民族文化自尊失落的一种切肤之痛。
   第二章用对比的研究方法,比较沈从文和钱钟书这两位现代文学大师的两部名著《边城》与《围城》,《边城》表达了作者舍利取义的文化观。《围城》中的“欲望之船”是另一座精神“围城”。
   第三章论述张炜的小说《古船》,贯穿作品始终的是“古船”这一复杂的文化意象,它在文中是“缺席的在场”,承载着多重复杂的价值:一是对心灵自由的渴望;二是理想与救赎的象征;三则代表了中华古文明。
   论文第四章以具体文本为例,对王统照、沈从文、钱钟书、张炜四作家的文化心态作了分析比较。20 世纪是中华民族经历激烈动荡与变革的世纪,从《沉船》到《古船》显示了一条文化自尊的艰难找寻之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