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清代聊斋戏研究
【6h】

清代聊斋戏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引言

第一章 《聊斋志异》的传播

第二章 清代聊斋戏产生的背景

第三章 清代聊斋戏的分类及其思想意蕴

第四章 清代聊斋戏的艺术特征

结 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聊斋志异》自问世以来,就不断被人们从文言小说创造性地转换为其他多种艺术形式。蒲松龄是当之无愧的《聊斋志异》的第一个改编者。在他生前就已经着手把一些聊斋故事改编为俚曲。除此之外,《聊斋志异》在清代的改编主要涉及戏曲。本文就是以关德栋、车锡伦整理的《聊斋志异戏曲集》为基础,对清代聊斋戏曲产生的背景、分类、思想意蕴及其艺术特色进行初步的探讨。
   本篇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引言》部分主要是阐述了小说与戏曲的密切关系,并且简述了清代聊斋戏的研究现状,确定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第一章主要阐述了《聊斋志异》的传播,其中包括《聊斋志异》的深远影响;聊斋俚曲的创作及其成就;清代聊斋戏作家作品的概况。第二章从清代聊斋戏产生的背景入手,分析阐述了《聊斋志异》的艺术个性与戏曲化的有利因素;清代聊斋戏改编《聊斋志异》的价值取向原则以及《聊斋志异》改编为戏曲的方式。第三章主要阐释了清代聊斋戏的分类及其思想意蕴,其中包括爱情剧及以情为本的婚姻观;世情伦理道德剧及惩恶扬善的道德观;公案剧及治狱颂廉的吏治观。第四章阐述了清代聊斋戏的艺术特征,其中包括戏曲结构;戏曲线索的复线化;戏曲关目的安排;道具的设置在戏曲情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大团圆结局的艺术特征。最后《结语》部分总结了小说与戏曲之间的相互影响,归纳了清代聊斋戏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地位、影响及其研究的价值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