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革命文学影响下的马华左翼文学(1926-1976)
【6h】

中国革命文学影响下的马华左翼文学(1926-1976)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绪 言

一、中国革命文学的定位

二、马华左翼文学的定位

三、马华左翼文学的历史特性

第一章 中国革命文学影响下的马华新兴文学

第一节 中国革命文学的源头

一、"拉普"拉开了序幕

二、斯大林一统苏联文学

第二节创造社与"左联"

一、创造社倡导"革命文学"

二、左联领导革命文学

三、全面接受苏联文学理论

第三节革命思潮冲击马华社会

一、马华社会状况概说

二、无政府共产主义播种

三、华文教育逆流而上

第四节马华文学的发生和左转

一、马华文学的发生

二、为新兴文学定位

三、马华也有"左联"组织

第五节马华新兴文学的思想倾向

一、新兴文学的论争

二、鼓吹南洋色彩文艺

三、鼓吹文学马来亚化

第六节马华新兴文学的发展

一、文学大众化与剧运

二、新兴文学的创作方向

本章结语

第二章 中国抗日文学影响下的马华统战文学

第一节毛泽东文艺思想

一、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产生

二、《延安讲话》的基本思想

三、鲁迅成"文化军队"统帅

第二节马华文学响应抗日

一、马共主导统一阵线

二、马华文学走向抗日文学

三、郁达夫南来壮大声势

四、胡愈之南来使命在身

第三节抗日文学的发展

一、剧运百花齐放

二、文学通俗化运动

三、文艺通讯及诗歌大众化

四、沦陷时期的马华文学

本章结语

第三章 中国建国文学影响下的马华民族文学

第一节 中国建国文学继续革命文学路线

一、进一步确定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主导地位

二、文艺界的整肃运动

三、文学批评一元化

第二节马新统战重新洗牌

一、马共失去政治主导权

二、左派失去文化阵地

三、反黄运动:左翼文学东山再起

第三节马华文学意识形态与主导权的斗争

一、马华文学独立:马共与中共的交锋

二、左右之争:《南侨日报》与《南洋商报》笔战

第四节 马华左翼文学的发展

一、马华剧运普及化

二、马华诗歌战斗化

三、马华小说本土化

四、马华文学理论的初奠

本章结语

第四章 中国"两结合文学"影响下的马华爱国主义文学

第一节 中国文学与苏联模式分道扬镳

一、向修正主义宣战

二、"两结合"的创作方针

三、文学走向新古典主义

第二节马华文学走向爱国主义

一、马华爱国主义文学的提出

二、爱国主义文学的内涵

三、爱国主义文学与阶级意识

四、马华文艺批评掀论战

第三节个人崇拜与鲁迅"远渡"南洋

一、鲁迅成南大精神校长

二、马华文坛鲁迅——方修

第四节马华爱国主义文学的发展

一、马华剧运追随中国

二、革命小说辐射马华小说

三、革命诗歌鼓舞战斗意志

第五节 向往中国的左翼作家

一、触犯文字案的马阳

二、流落异乡的原甸

三、突然消失的评论家忠扬

四、吴岸严冬赶上列车

本章结语

第五章 中国"文革"文学影响下的马华革命文学

第一节中国"文革"文学的发生

一、江青召开文艺座谈会

二、"文革"企图洗涤人类灵魂

三、样板戏与"三突出"

四、文学批评变成政治批判

五、鲁迅走向神坛

第二节 "文革"刀冲击马新

一、毛主义登陆马新

二、左派政党转向街头斗争

三、劳工党的"文革"大会

四、 "五一三"不利左派统战

五、马共重燃游击战火

第三节马华革命文学风暴

一、马华剧运的土产样板戏

二、香港输出"文革"艺术团

三、马大带头复苏左翼戏剧

四、左翼诗歌红潮滚

五、红色诗人的风采

六、革命小说的兴盛

第四节马华文学思想路线的斗争

一、革命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斗争

二、革命文学批评走"文革"路线

三、《浪花》带动"文革"风潮

四、狠批马华文艺"黑帮"

五、文学批评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

六、鲁迅再次登陆马华文坛

第五节 中国"文革"文学与马华革命文学的终结

一、邓小平为文艺解镣铐

二、马华左翼文学最后闪光

三、马华左翼作家最后告白

本章结语

结 论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当“创造社”于1926年大力鼓吹和提倡“革命文学”时,已把1919年“五四运动”开创的文学革命路线逆转过来,将文学带进政治的轨道;却又反过来被政治拴在铁道上,成为改革社会的火车头。这对处于半封建半殖民社会的旧中国确是产生巨大的作用,有力地改造旧世界和建立新中国。 “革命文学”在因势利导下终于登上文学主流,配合着中共主导的解放战争一统天下。毛泽东文艺理论和思想是“革命文学”的最高和最重要的指南和境界。换句话说,“革命文学”统领了中国文坛达半个世纪之久,而在“文化大革命”终结后才逐渐退出政治及文学舞台。 这五十年的革命文学不仅影响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结构,而且也牵动中国人民的思想和心灵,那是因为“革命文学”本身就是一种政治运动,一种不断变化的全民运动。 不仅于此,中国的“革命文学”运动也在同一个时期辐射海外而历久不息,尤其是华人届居的马新社会,终于形成马华文学的主流而被称之为“马华左翼文学”或现实主义文学。究其因,不外是马新社会的独特性,拥有数以百万计的从中国移居的华人,与中国人民血脉相连,命运休戚与共,起而响应中国的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尤其是抗日促使马新社会追求独立,以摆脱殖民统治,进而跟着中国的革命步伐起舞,因此中国的“革命文学”与“马华左翼文学”也就不可避免地成为政治革命和改革的急先锋。 就此而言,“革命文学”与“马华左翼文学”基本上是两位一体的,名称不同,实质没有差别。在战前是通过南来的文人建立起马华左翼文学;在战后则是通过左派统战培养的本土化文人继承和坚持既定的左翼文学路线,并赋予现实主义文学这一普遍性名词,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表达同一个思想和立场,以为政治议程服务。 本文就是针对这一历史事实,从1926年到1976分开五个阶段论述中国的“革命文学”如何在不同的时期影响了马华文学的走向。几乎每个时期的变化,都是中国主流文学在牵动马华左翼文学。尽管在这个过程中,马华文学曾力图建立起其独特性和自主性,以有别于中国“革命文学”,但因出自同一思想源流,先是以马克思主义及苏联的社会主义文学作为导向,后是以毛泽东思想为依归,始终无法构建本身的理论系统,反而是亦步亦趋与中国的“革命文学”一道宣扬为工农兵服务的“无产阶级”文学,最终因背离了国情而与中国的“革命文学”一道为“文革”的失误付出了沉痛的代价。换句话说,马华左翼文学也因“文革”的终结而走向尽头,失去了导航方向和理论依据,迷失在文学的十字路口,不得不在80年代退出文学阵地。 因此文中所阐述和评论与总结各个阶段的“文学与政治”的二合为一的关系,旨在提供一面历史镜子,揭开一个时代的文学如何在政治大风大浪中浮沉与共而失去其主体地位,成为政治斗争的一个工具和舆论武器。结果它也因政治气候的转变而宣告消失,结束了中马文学长达50年的“父子关系”。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