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维生素C及其衍生物的纳米制剂抗肿瘤活性研究
【6h】

维生素C及其衍生物的纳米制剂抗肿瘤活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展开▼

摘要

恶性肿瘤是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最主要疾病之一。目前;我国每年死于恶性肿瘤的人数高达25%[1];肿瘤的预防和治疗已成为医疗卫生行业乃至全人类所面临的重要困难和挑战。而肿瘤发病机制错综复杂传统的手术治疗、化疗及放疗的治疗手段;治疗效果十分有限;且在肿瘤治疗过程中杀害、抑制肿瘤细的同时;也对机体正常的细胞造成极大的损害。目前存在的经典的抗肿瘤药物如紫杉醇等都存在着作用机制单一;生物利用度低;制剂困难;毒副作用大等严重问题;给癌症患者的治疗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为解决抗肿瘤药物作用机制单一;抗肿瘤疗效不佳等问题;诸多研究者开始将两种或多种药理作用及机制不同的抗肿瘤药联合使用;以期达到更好的协同抗肿瘤的效果。随着对多药联用的研究不断升入和发展;传统的“单一靶点”抗肿瘤模式已经逐渐显露弊端;越来越满足不了患者的治疗需求;而针对发病机制复杂的疾病所提出的联合给药;为恶性肿瘤的治疗和康复带来了希望;成为各专家学者们争相研究的热点。 近年来有大量临床试验和研究表明;大剂量的维生素 C(Vc)可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并延长肿瘤患者的生存期;且对正常细胞无明显的毒性作用[2];Vc 有望成为安全有效且无毒的抗肿瘤药物。但大剂量注射或服用维生素 C 的给药方式给病人带来了诸多不便;且维生素 C 极不稳定;易消化系统及循环系统降解;生物利用度十分低。为提高维生素 C 的生物利用度和病人服药的适应性;本研究采用磷脂复合物及共给药纳米载体系统两种方法;以达到靶向、高效抗肿瘤的效果。近年来;许多科研工作者都积极投身于新型的靶向纳米抗肿瘤药物制剂的研究中;并在用纳米载体提高药物的稳定性、生物利用度及降低药物毒副反应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 本研究第一部为:制备维生素C磷脂复合物(SPC-Vc)及其纳米制剂以提高维生素 C 的脂溶性和生物利用;并进行系列物理表征和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首先单因素筛查法优选出制备SPC-Vc的最佳处方和制备工艺;然后按最佳处方和工艺制备SPC-Vc;并通过HPLC;UV; FT-IR;DSC;XRD和表观溶解度及油水分配系数验证制备效果。再以单硬脂酸甘油酯(GMS)为载体材料;对成功制备获得的 SPC-Vc 制备纳米粒(SPC-Vc-NPs);其粒径为、电位和包封率分别为(329.0±1.7) nm、(-13.7±0.62)mV 和 56.56%。最后通过MTT实验;初步考察了SPC-Vc-NPs的体外抗B16F10能力。结果发现;Vc、SPC-Vc、Vc-NPs和 SPC-Vc-NPs 的 IC50分别为 115.41、11.49、8.03 和 2.73 μg/ml; SPC-Vc-NPs抗肿瘤能力显著高其他药物组(P<0.05)。 本研究第二部分为:将维生素C的脂溶性衍生物-维生素C棕榈酸酯( AP )自组装形成集载体和抗肿瘤功能于一体的双功能纳米粒(APNPs);并包载抗肿瘤药物紫杉醇(PTX-APNPs);研究其体内外抗肿瘤活性。该部分首先采用单因素筛查法筛选出最佳处方和制备工艺;然后按最佳处方和工艺制备 PTX-APNPAs ;并通过差示量热扫描法(DSC)、 透射电镜(TEM)考察纳米粒的制备效果;用透析方法考察该纳米粒的体外释放性能。以 B16F10 细胞为细胞模型;检测 PTX、AP、PTX+AP和PTX-APNPs对B16F10细胞的增殖、摄取、迁移及凋亡情况的影响。细胞摄取试验结果显示;B16F10 细胞对 APNPs 纳米粒的摄取呈明显其的浓度依赖和时间依赖性。MTT试验、细胞迁移试验和细胞凋亡试验结果表明;与游离药物相比;PTX-APNPs能显著抑制 B16F10 细胞的生长和迁移并诱导肿瘤细胞大量凋亡。最后以C57BL/6小鼠为动物模型;考察各组药物处理后的B16F10细胞的在小鼠体内成瘤的成瘤情况。结果发现;各药物组均能显著性抑制B16F10细胞在小鼠体内成瘤性能;其中PTX-APNPs组抑制成瘤的能力显著高于其他各给药组。初步的生物安全性评价显示;PTX-APNPs无明显的毒性且能显著降低PTX的毒副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