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山区国省干线公路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绿色评价研究
【6h】

山区国省干线公路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绿色评价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绿色施工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与就地热再生研究现状

1.2.3 山区干线公路沥青路面绿色预养护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动向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山区国省干线公路沥青路面预养护与就地热再生技术

2.1 山区国省干线的定义和特点

2.1.1 国省干线的定义

2.1.2 山区国省干线的特点

2.2 山区国省干线沥青路面早期病害及预养护技术

2.2.1 山区国省干线沥青路面病害种类及成因分析

2.2.2 山区国省干线公路沥青路面预养护技术及适用范围

2.3 山区国省干线公路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的提出

2.4 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养护工艺

2.4.1 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原理

2.4.2 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施工工艺

2.5 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技术的适应性

2.5.1 沥青路面破损形式

2.5.2 就地热再生技术优势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山区干线公路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绿色评价相关理论研究

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3.1.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3.1.2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3.2 绿色施工相关理论

3.2.1 绿色施工的基本概念

3.2.2 绿色施工的基本原则

3.2.3 绿色施工的内容体系

3.3 灰色系统理论

3.3.1 灰色系统理论的主要内容

3.3.2 灰色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原理

3.3.3 灰数的概念及其白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山区干线公路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绿色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1 绿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2 绿色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4.3 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绿色评价的“压力-状态-响应”(PSR)框架模型

4.4 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绿色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山区干线公路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绿色评价模型的建立

5.1 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

5.1.1 层次分析法

5.1.2 确定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绿色评价指标权重

5.2 就地热再生绿色评价体系各指标评价标准

5.2.1 评价等级说明

5.2.2 评价等级标准

5.3 灰色综合评判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证分析

6.1 工程背景

6.1.1 工程概况

6.1.2 环境影响

6.2 本路段就地热再生适用性

6.3 S201(K135+000~K163+000)玉铜线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经济性分析

6.4 S201(K135+000~K163+000)玉铜线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技术适应性分析

6.5 S201(K135+000~K163+000)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绿色评价

6.5.1 建立评价因素集

6.5.2 建立评价评语集

6.5.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6.5.4 灰色综合评判

6.5.5 评价结果分析

6.5.6 结论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展开▼

摘要

随着我国国省干线公路建设的发展,公路网规模不断扩大,山区交通日益便利,但是随着大量山区干线公路使用年限的增长,其路用使用性能却日渐下降,公路沥青路面养护问题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为保持路面良好的使用状态,减少早期病害的发生,延缓病害的发展,延长路面使用寿命,降低养护成本,选择合适的预养护技术对山区干线沥青路面进行预防性养护,对于公路自身和山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山区干线公路养护在带来诸多正面效应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同程度的负面效应,因此选择一种可以弱化负面效应,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绿色效应客观的预养护技术已成为必然趋势。
  基于此,本文在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技术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山区干线公路就地热再生技术绿色效应进行研究,为我国山区干线公路预养护技术的选择提供一些理论研究依据。
  本文在绿色施工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探讨绿色预养护评价体系,借鉴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建立了山区干线公路就地热再生绿色评价研究的PSR框架模型,明确指标体系的各个指标,并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权重,运用灰色系统综合评价方法建立山区干线公路就地热再生绿色评价模型,最后运用该评价模型对贵州省省道S201(K135+000~K163+000)玉铜线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项目进行综合评价,证明其实用性。
  研究结果表明,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技术具有较好的绿色效应,施工中废气排放量少、噪声小,对环境污染小;可充分利用旧沥青路面混合料,节约原材料,降低施工成本,实现资源的再生循环利用;施工过程中占用工作面小,不中断交通,施工作业时间短,对公共交通的影响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