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五念门与信心救赎
【6h】

五念门与信心救赎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文献综述

导言

第1章《净土论》成书的背景

1.1思想渊源

1.2《净土论》的架构与要旨

第2章《净土论》的实践道

2.1由戒前行——礼拜门、赞叹门

2.2止观双运——作愿门、观察门

2.3修习止观最终目的——回向门

第3章《净土论》的救赎论

3.1信的诠释

3.2信与佛性

3.3往生的充要条件—五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 记

展开▼

摘要

印度佛教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即原始佛教时期、部派佛教时期、大乘中观行派时期、大乘瑜伽行派时期、大乘密宗时期。瑜伽行派是印度大乘佛教两大学派之一,传说该派创立人为弥勒,现代学者认为无著和世亲兄弟为实际奠基人。《无量寿经优波提舍愿生偈》,简称《净土论》或《往生论》,是公元四世纪印度原在“说一切有部”出家,后来成为瑜伽唯识学派集大成者的世亲所著。据国外学者Fujita Kotatsu考证,《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是印度佛教里“唯一”针对阿弥陀佛净土法门加以系统性论述的撰述。后世中国、日本的净土祖师曾多次引用《净土论》的文句加以诠释,因此此论对于后世弥陀净土法门的发展,具有独特的重要性。 在印度佛教哲学研究上,基于修行者不同的发心,修行方法的结构、历程、方向与目的的差异,可以分为“解脱道”与“菩提道”两大方向。解脱道修学的主要目的是断除烦恼以挣脱世间欲爱的捆绑,以解脱生死轮回,求取个人解脱(自利)作为最高目的。菩提道的修学目标则在于能充分而完整地开发福德与智慧而成就“无上正等菩提”,以期能广泛地普度众生(利他)作为最高目的。世亲的《净土论》可以说是遵循“菩提道”的路线,因为其所要阐明的理趣:无论谁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他(她)都必须修习“五念门”,唯有五念门成就,才能往生安乐国土(极乐世界),并通过五念门中的“利我之道”和“利他之行”达到最终的圆满“解脱”。国外学者Richard K.Payne认为《净土论》的救赎论在于“唯识的转依”,而不在于后世“信”的理念。此观点引发了笔者的新思路,本文尝试通过以“信”与“佛性”交涉的角度,重新诠释“信”最初在当时印度的含义,以此来论证《净土论》的救赎论在于“信”的理念。论文主要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净土论》成书的背景。这是一个对历史背景的考察,通过结合原始资料及佛教史家的考证,探讨《净土论》成书背景,论述《净土论》的整体架构及其核心思想。 第二部分:《净土论》中的实践道。这一部分着重论述“五念门”作为修行者的实践项目是以“奢摩他”、“毗婆舍那”为中心,五个为一组,系统性的自利利他修行法门。 第三部分:《净土论》中的救赎论。这一部分主要通过对“奢摩他”、“毗婆舍那”深入分析,剖析“止观”修行与“信”之间的关联性,并从“信”与“佛性”交涉的角度,论证自利利他的救赎理论。 第四部分:结语。此部分是对本文所讨论的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