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90后”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及提升对策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6h】

“90后”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及提升对策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文献综述

引言

研究缘起

研究背景

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内容

研究方法

一、网络媒介素养研究的理论解析

(一)网络媒介素养相关概念界定

1.网络媒介

2.媒介素养

3.网络媒介素养

(二)“90后”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含义和构成要素

1.“90后”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含义

2.“90后”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构成要素

二、“90后”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90后”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问卷设计

1.问卷内容及题目分布

2.问卷的效度及信度

(二)“90后”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问卷调查

1.调查目标及意义

2.调查对象及范围

3.抽样方法

(三)“90后”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1.“90后”大学生的网络媒介认知素养

2.“90后”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甄别素养

3.“90后’’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法律素养

4.“90后”大学生的网络安全素养

5.“90后”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自我管理素养

6.“90后”大学生的网络发展创新素养

三、提升“90后”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网上马克思主义阵地建设

1.建好红色网站。

2.建好高校主流网站或三个方面的平台。

3.在高校校园网和BBS论坛上,要旗帜鲜明地进行正面宣传。

4.加强校园网的软件资源建设将学生吸引在校内上网。

5.实行网络“实名制”,减少大学生接触不良信息的机会。

(二)推进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进课堂”、“进教材”

1.开设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课程。

2.出版发行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普及教材。

3.培训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专业师资队伍。

(三)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1.进一步推动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融合。

2.有效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平台全方位普及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3.加强大学生网上形势与政策教育,进一步提高同学们辨别是非的能力。

4.提升校园文化质量,培养学生的广泛兴趣,将其从网络的虚幻世界中拉回来

(四)引导“90后”大学生进行网络媒介素养的自我教育

1.增强“90后”大学生的网络自律的观念意识。

2.注重礼仪,倡导网络道德规范。

3.建立“90后”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评价机制。

(五)构建多重网络诚信体系营造健康有序的网络运行环境

1.从技术上屏蔽网络失信行为。

2.营造良好的网络制度环境。

3.强化对网络主体的诚信教育和引导。

4.完善网络诚信评价机制。

(六)各方联动切实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落到实处

1.发挥政府部门的基础作用推动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落实。

2.打造责任媒体加强对信息的把关。

3.注重家庭教育潜移默化的示范效应。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一、经典文献类

二、学术著作类

三、论文类

致谢

在学期间科研情况

附录:“90后”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调查问卷

展开▼

摘要

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新技术发展一日千里,“90后”大学生生长在发达的媒介环境中,也可以说置身在新媒体的包围之中。近年来,李启铭撞人事件(我爸是李刚)、唐骏“学历门”事件、微博直播动车事故、李阳的“疯狂家暴”等众多网络热点事件,“90后”大学生都是直接参与者和主要推动者。据悉,几乎每个网络案件、事件,都有“90后”大学生的关注甚至是直接或间接参与,他们已经成为影响网络事件走向的重要力量。能否正确使用和利用网络,不仅关乎“90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关乎整个社会的安定和谐。因此,了解这支群体的网络媒介素养状况并采取有效的提升策略,已经成为当下急需解决的迫切问题。
   本研究通过梳理国内外网络媒介素养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界定“90后”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概念及内涵。在此基础上,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问调查法、个案分析法、比较研究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结合平时工作实际,以重庆大学生为例,从“90后”大学生的网络媒介认知素养、网络媒介甄别素养、网络道德法律素养、网络安全素养、网络行为自我管理素养、网络发展创新素养等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全面调查。根据结果进行认真总结与分析,提出提升“90后”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对策建议:加强网上马克思主义阵地建设,帮助“90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发挥高校育人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推进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进课堂”、“进教材”;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出发,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引导“90后”大学生进行网络媒介素养的自我教育;构建多重网络诚信体系,营造健康有序的网络运行环境;各方联动,切实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落到实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