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隋唐时期汉传佛教菩萨戒研究
【6h】

隋唐时期汉传佛教菩萨戒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第1章 菩萨戒概述

1.1 菩萨戒内容概述

1.1.1 菩萨戒定义与基本内容

1.1.2 菩萨戒在大乘佛教中地位

1.2 隋唐以前菩萨戒传译情况

第2章 隋唐时期菩萨戒思想

2.1 天台宗菩萨戒思想

2.1.1 智者《菩萨戒义疏》思想

2.1.2 明旷《天台菩萨戒疏》思想

2.1.3 《菩萨戒义疏》、《授菩萨戒仪》、《天台菩萨戒疏》授戒仪轨

2.2 华严宗菩萨戒思想

2.2.1 法藏《梵网经菩萨戒本疏》思想

2.2.2 法诜与传奥思想

2.2.3 义寂《菩萨戒本疏》中授戒仪轨

2.3 慈恩宗菩萨戒思想

2.3.1 玄奘对菩萨戒翻译的完成

2.3.2 胜庄、知周、太贤菩萨戒思想

2.3.3 窥基的授戒仪轨

2.4 禅宗菩萨戒思想

2.4.1 神秀菩萨戒思想

2.4.2 《坛经》菩萨戒思想

第3章 隋唐时期菩萨戒发展特点及其影响

3.1 菩萨戒发展特点

3.1.1 戒学思想宗派化

3.1.2 特有授戒仪式—内异外同

3.2 菩萨戒对后世影响

3.2.1 智顗菩萨戒思想的影响

3.2.2 无相戒思想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小乘戒律由昙柯迦罗于曹魏嘉平年间(249-254)赍至洛阳,汉地菩萨戒之弘传始于更晚的鸠摩罗什(344-413)。相对于魏晋时期佛教义理之学的繁荣景象,菩萨戒直到隋唐时期才开始真正进入诸家的研究视野中,也正是在这三百年间,菩萨戒发展达到了历史巅峰。
   菩萨戒,又称方等戒、佛性戒、大乘戒,顾名思义就是发心修大乘法、以成佛为目的的修行者所应持守的戒律。它以三聚净戒为思想纲领,由梵网经菩萨戒和瑜伽经菩萨戒两大系统组成,历史上关于菩萨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前者。此为本文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主要阐释了隋唐时期汉传佛家菩萨戒思想发展中所涌现的种种注疏,以及授戒仪轨。这一时期,天台智顗首开菩萨戒注疏,写就《菩萨戒义疏》。本书建设性的将天台宗派思想贯彻于对菩萨戒的阐释中,因而不仅在内容上也在思路上对后世产生了很较大影响。承接智顗工作的,天台后学明旷有《天台菩萨戒疏》,他根据天台智者、天宫慧威及其他诸家的著作删补而成。至于授戒仪轨,《菩萨戒义疏》、《授菩萨戒仪》、《天台菩萨戒疏》都有着详尽的记载。贤首宗方面,法藏著有《梵网经菩萨戒本疏》,此是华严思想在菩萨戒方面的阐发。延续法藏的足迹,法诜和传奥分别注疏有《梵网经菩萨戒疏》、《梵网经记》。至于授戒仪轨,义寂于《菩萨戒本疏》依据《地持经》,厘定授戒仪轨为八。慈恩宗方面,玄奘翻译了《瑜伽师地论》,从而标志着瑜伽经菩萨戒经典传译完整化。与此相对的是,慈恩门人胜庄、智周、太贤注疏的皆为梵网经系统。至于仪轨,窥基撰有《西方正法藏受菩萨戒法》,不过已佚。禅宗方面,神秀慧能等一反前人同辈关于菩萨戒的繁琐注疏,仅仅于自身禅宗注疏中有所体现,其本身目的也在于由戒入禅。
   第三部分,主要探讨了隋唐时期汉传佛教菩萨戒发展的特点及影响。特点方面,菩萨戒思想发展可以用宗派化来概括,因为注疏者无不将教宗思想贯彻之,如天台的圆顿思想、唯识种性思想,以及禅宗所体现的革命性等。相对于思想的阐发,隋唐僧人在仪轨设计中,对内体现为台、贤、唯识与禅宗间的差异,对外则基本一致,属于“大小兼授”。至于隋唐时期菩萨戒思想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方面,主要集中勾勒了智顗和慧能方面。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