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重复呈现情绪面孔对抑郁症状大学生注意偏向的影响
【6h】

重复呈现情绪面孔对抑郁症状大学生注意偏向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英文缩略词表

1 问题提出与文献回顾

1.1 问题提出

1.2 文献回顾

1.3 研究假设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设计

2 重复呈现中性和悲伤情绪面孔对抑郁症状大学生注意偏向的影响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材料

2.4 研究程序

2.5 统计方法

2.6 结果

2.7 讨论

3 重复呈现阈上、阈下悲伤情绪面孔对抑郁症状大学生注意偏向的影响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材料

3.4 研究程序

3.5 统计方法

3.6 结果

3.7 讨论

4 重复呈现不同SOA悲伤情绪面孔对抑郁症状大学生注意偏向的影响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对象

4.3 研究材料

4.4 研究程序

4.5 统计方法

4.6 结果

4.7 讨论

5 总讨论

5.1 重复呈现情绪面孔对各组被试注意偏向的影响

5.2 本研究的临床意义

6 本研究的总结论

6.1 抑郁高分被试对第四次重复呈现的悲伤面孔的注意偏向消失了

6.2 抑郁高分被试对第四次重复阈上呈现的悲伤面孔的注意偏向消失了

6.3 抑郁高分被试对第四次重复呈现的SCIA为100ms的悲伤面孔的注意偏向消失了

7 本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7.1 创新点

7.2 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1 研究用量表

附录2 情绪面孔筛选

附录3 被试知情同意书

文献综述 抑郁与注意偏向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展开▼

摘要

抑郁是人类心理失调最主要和最经常出现的问题之一。联合国卫生组织预测,到2020年抑郁将成为全世界导致死亡和残疾的第二大因素。而我国成人发病率男性为16.7%,女性为19.5%,平均发病年龄为25岁,多数发病于15~19岁和25~29岁,其中约10%-15%面临自杀危险。有关研究报道大学生不同程度抑郁情绪的检出率较高,杜召云等发现大学生中轻度抑郁为42.1%,而刘宇宁等的调查中,大学生有抑郁症状的达50.3%。
   大量研究表明,导致抑郁发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认知因素特别是认知偏向(对负性刺激的加工偏向)是抑郁症状产生、持续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注意是认知过程的第一步,因而注意在认知偏向中的作用也受到学者们的关注。研究发现由于负性注意偏向的存在,抑郁患者对一些刺激优先加工并放大,而其他刺激则被忽略,这种负性注意偏向使抑郁症状得以持续和发展。同时,有研究通过改良的点探测范式诱导不同注意反应时发现,注意偏向甚至调节了个体应对压力时的情绪反应(高兴或悲伤),即个体在注意偏向上的差异将导致他们在抑郁易感性上的不同。一些与抑郁相关的词或悲伤的面孔能很容易诱导出抑郁患者的负性注意偏向。与情绪词相比,情绪面孔更常用来当作刺激物,因为图片包含更多的潜在信息,有更直观的效果。
   以往的研究多采用刺激单次呈现的方法,而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的刘兴华等老师采用点探测范式发现当第四次呈现威胁性图片时,焦虑高分被试对负性情绪刺激的注意偏向消失,说明当情绪刺激反复呈现时刺激的威胁效力下降,导致焦虑个体对负性刺激的敏感性下降,因而注意偏向消失。这对临床患者的认知治疗有重要意义,也是抑郁个体注意研究中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现象之一。如果重复刺激能引起抑郁个体注意偏向的改变,可进一步说明抑郁情绪只是一种状态而非特质,并可为暴露疗法和系统脱敏疗法对抑郁个体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因此,本研究从注意的保持与解除的角度,以正常对照组和抑郁情绪个体(抑郁高分组和抑郁低分组)为研究对象,通过认知行为学实验(点探测任务)研究抑郁症状大学生对重复呈现的情绪面孔是否存在注意偏向,以进一步对注意偏向做出解释。情绪面孔共重复呈现了四次。每次呈现之后,测量被试对情绪面孔的反应时和正确率。
   得出以结果和结论:
   1.在点探测任务中,在重复呈现中性和悲伤情绪面孔且刺激呈现时间为1000ms的情况下,①抑郁低分组、抑郁高分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在点探测任务正确率上没有显著差异;②抑郁高分被试在第四次呈现情绪面孔的平均反应时明显低于前三次呈现的平均反应时(F=4.683,P<0.01),而其他各组与呈现的次数间无显著差异;③与正常组相比,抑郁高分组对悲伤图片有较高的平均注意偏向分值,表现出明显的主效应(F=9.227,P<0.05)。情绪面孔图片呈现次数也表现出明显的主效应(F=38.063,P<0.05)。在图片类型×呈现次数×组别之间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F=22.849,P<0.05)。
   2.在点探测任务中,在重复呈现阈上(1000ms)、阈下(14ms)悲伤情绪面孔的情况下,①抑郁低分组、抑郁高分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在点探测任务正确率上没有显著差异;②抑郁高分被试在第四次呈现情绪面孔的平均反应时明显低于前三次呈现的平均反应时(F=1.838,P<0.01),而其他各组与呈现的次数间无显著差异;③与正常组相比,抑郁高分组对阈上呈现的悲伤图片有较高的平均注意偏向分值,表现出明显的主效应(F=12.032,P<0.05)。情绪面孔图片呈现次数也表现出明显的主效应(F=91.637,P<0.05)。在图片呈现时间×呈现次数×组别之间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F=16.766,P<0.05)。
   3.在点探测任务中,在重复呈现不同SOA(700ms和100 ms)悲伤情绪面孔且刺激呈现时间为1000ms的情况下,①抑郁低分组、抑郁高分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在点探测任务正确率上没有显著差异;②抑郁高分被试在第四次呈现情绪面孔的平均反应时明显低于前三次呈现的平均反应时(F=0.355,P<0.01),而其他各组与呈现的次数间无显著差异;③与正常组相比,抑郁高分组对SOA为100ms的悲伤图片有较高的平均注意偏向分值,表现出明显的主效应(F=47.640,P<0.05)。情绪面孔图片呈现次数也表现出明显的主效应(F=111.937,P<0.05)。在SOA数值×呈现次数×组别之间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F=10.295,P<0.05)。
   本研究从注意保持和解除的角度通过重复呈现情绪面孔的点探测方式系统观察了抑郁症状大学生的注意偏向,一方面深化了抑郁情绪个体认知偏向的理论研究,有利于深入理解抑郁情绪个体的注意偏向特点及抑郁的发生发展过程,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抑郁个体的认知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