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重复呈现与间隔呈现对面孔识别效果影响的ERP研究
【6h】

重复呈现与间隔呈现对面孔识别效果影响的ERP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引言

1.文献综述

1.1重复启动

1.2分散学习效应

1.3分散学习效应与重复抑制

2.问题提出

2.1选题背景

2.2问题提出

2.3研究意义

3.实验研究

3.1研究目的

3.2研究假设

3.3研究方法

4.结果与分析

4.1分散学习效应的脑机制统计结果

4.2分散学习间隔与记忆效果之间的关系

5.讨论

5.1分散学习效应的脑机制

5.2分散学习重复呈现间隔与记效果的相关分析

6.结论

7.不足与展望

7.1被试数量

7.2刺激材料

7.3刺激间隔

7.4激活水平的处理

7.5对记忆效果的判定方法

附录

附录1 面孔图片性别评定

附录2 面孔图片的相似度评定

附录3 实验指导语

附录4 学习阶段的脑电波形图

附录5 再认阶段的脑电波形图

附录6 学习阶段在四种间隔条件下的脑电波形图

附录7 记忆效果在四种间隔条件下的脑电波形图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展开▼

摘要

Ebbinghaus提出防止遗忘的有效手段是及时重复。很多研究者进行了后续研究,发现重复学习也遵循着很多规律。其中,分散学习效应是一种稳定存在于大多数学习材料、学习形式和记忆材料中的记忆现象。分散学习效应是指在相同的重复次数下,分散重复的学习项目要比集中重复的学习项目记忆得好。本研究试图研究在陌生面孔学习中,分散学习效应是否依然稳定存在,分散学习效应的认知神经加工机制,以及重复呈现的间隔与记忆效果之间的关系(倒U形或线性关系)。
  本研究以在校大学生为被试,采用2(重复次数:首次呈现、重复呈现)×4(重复间隔:lag1=0、lag=1,lag=6,lag=12)的被试内实验设计。被试的任务是对呈现的面孔图片进行性别判断(男/女),在3分钟后进行再认,任务为性别判断。首先,选取lag=0和lag=1的项目为集中学习,lag=6和lag=12的项目为分散学习,进行行为和脑电水平的比较,来探索分散学习效应的认知神经机制。然后,通过对四种重复间隔条件下的脑电和行为数据进行分析,来考察重复呈现间隔与分散学习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行为和脑电数据的分析讨论,本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分散学习在非熟悉面孔学习过程中依然存在优势,是对分散学习效应的进一步验证。
  (2)材料重复呈现间隔的变化对记忆产生影响。不同重复呈现间隔条件下,学习材料的记忆成绩存在显著差异,记忆成绩随刺激重复呈现间隔的增加呈上升的趋势,具体体现在再认测查的命中率和辨别力指数方面。
  (3)重复学习在行为和脑电水平上存在启动效应,行为上主要表现为:学习过程中,重复项目在反应时的减少。而在脑电水平上则主要表现为:重复项目的负向电位偏移。学习阶段的重复效应越强,则再认效果会越差。相对于短间隔重复,长重复间隔削弱了重复启动量,在额顶区有更弱的负电位偏移以及更少的反应时减小量。这说明分散学习效应可能通过减小学习过程中的神经重复启动,使材料在第二次呈现时反应时更长,相应脑区的电位偏移削弱,从而提高了记忆成绩。本研究在一定程序上支持了短期知觉启动假说。
  (4)脑电分析结果表明,重复呈现间隔的变化对记忆神经机制产生影响,不同的重复间隔在神经激活水平上存在线性模式,主要体现在与记忆编码有关的VPP、N400和LPC等脑电成分上。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