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立体的展开——当代诗学观念研究
【6h】

立体的展开——当代诗学观念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导言观念空间的立体展开

第一编:“历史”与“美学”的纠葛

第一章:诗意与激情中的历史意识

一、“五四传统”与“百年诗歌”:历史知识的个人谱系与参照坐标

二、“断裂”与“倾斜”:对于历史真实的诗性把握

三、忧患意识与乐观精神的辩证统一:历史意识的整体基调

四、从“崛起”到“隐匿”:生命沉潜中的历史反思

五、洞穿历史的知识奇观

注释

第二章:价值原则的历史生成与诗学观念的审美重构

一、“同一的主-客体”之下的价值建构

二、作为中介的“诗歌心理学”

三、向诗歌本体结构的观念倾斜

四、意识形态分析的结论

注释

第三章:“主体性”精神与全方位的诗学开拓

一、“主体性”精神与“艺术伦理”的自觉承担

二、“主体性”原则在诗学理论建构中的贯彻

三、“主体性”原则在诗歌批评开展中的贯彻

四、诗学视野的全方位拓展

注释

第二编:“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错综

第四章:后现代面孔下的现代性变革

一、消解权力的“民间”立场

二、激进的文化批判与偏至的“语言诗学”

三、历史缺场中的“行为主义”诗学

注释

第五章:历史意识的再生与诗学观念的现代性重构

一、艺术自身的历史与“个体诗学”

二、文本现实的历史转换

三、向历史跌落中的“自我意识”

四、现代性历史观念认同下的“写作主义”

注释

第六章: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张力中的诗学观念

一、诗歌本体的生命构成

二、非诗处境中的诗歌精神

三、写作姿态的本体性变迁

四、沟通传统的“转喻”诗学

注释

第三编:“传统”与“当下”的融合

第七章:新诗“传统”话语之中传统的当下展开

一、新诗“传统”的话语谱系与当代论争

二、“诗体”观念的超越与诗歌文化品性的重建

三、“诗歌(意)人类学”:中国诗学传统的精神原型

注释

第八章:古典境界的现代生长

一、“无言独化”的真实世界与东方诗性的真理观念

二、语言的通明与意义的解放

三、生命的还原与诗境的整合

四、学科规训的诗性改写与文化灵魂的本真呈现

注释

第九章:古典与后现代的精神会通

一、“无”的发现与“时间”重构:中国古典哲学“本体论”的意义基底与解构主义的会通

二、“人”的自由与“类”的主体:中国古典哲学主体观与解构主义的会通

三、“言”的超脱与意义经验:中国古典哲学语言论与解构主义的会通

四、意义对流与诗性综合:走向“诗歌(意)人类学”

注释

结束语从“观念”向“学理”的积淀

参考书目

展开▼

摘要

本篇论文名为“立体的展开——当代诗学观念研究”,其重点在于当代诗学观念的关键形态与理论关节点的提取与阐释,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对于当代诗学的真实的话语情境的还原与历史构成的复杂性的展示。  我们的论述所涉及的最基本的“观念”是“历史”,我们着重考察的是这一基本“观念”的不同形态与表现方式:它可以在与“美学”问题的纠葛中被引入,可以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错综关系中被贯彻,同样也可以在对于“传统”与“当下”的言说中被指涉,在这其中,体现着诗歌观念的历史处境的复杂构成与被理解方式。因此,所谓“立体的展开”,代表的是中国当代诗学的观念空间的不可还原的具体性。我们希望“当代诗学观念”的论析所完成的是不仅是对于“历史”内部复杂的多元构成的重新发现,同时也是对于“历史”概念本身与历史意识内涵的重新丰富与充实,在我们当下的语境中,我们希望将“历史”还原或者解构为其复数形态。  构成本篇论文的是以下三编:(一)“历史”与“美学”的纠葛;(二)“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错综;(三)“传统”与“当下”的融合。我们希望我们的论述能够指涉或凸现以下三个问题:(1)对于新诗本身的历史整体性与连续性的坚持;(2)对于当下情境的复杂理解;(3)对于传统的眷顾与接续。这三个方面是“历史”观念的基本的多重内涵与多元形态,也是我们今天与未来诗学问题的思考与诗歌写作的展开必须保持于其中的张力空间。这样的历史观念的有益拓展与历史视野的必要整合是我们的现实出发点,我们通过论述想要说明的是,历史观念的残缺与历史视野的匮乏必将造成思想与现实双重的贫瘠——这也是我们对于诗学观念空间的描述与本篇论文想表明的基本结论。  本篇论文的标题中“立体的展开”的说法几乎不是比喻;它因此体现的是对于线性的历史观念的解构,不过按照我们的看法,“解构”并不像通常对于这个概念的所作的妖魔化理解那样使得既往的历史成为废墟;它将我们从一维时间的单调与紧张中解放出来,还原为多维共存的丰富与舒展——这或许可以称之为一种后现代的历史观念,而且我们以为只有这样的历史观念才是真正的“后现代”的历史观。“后现代”不是继续遵照进线性历史观念与一维时间逻辑对于以往历史的取缔,它恰恰是提供了让既往历史冲决这种逻辑链条在当下纵横叠加的可能性空间。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