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可行能力视角下的高校贫困生救助研究——以北京地区高校研究为例
【6h】

可行能力视角下的高校贫困生救助研究——以北京地区高校研究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1.3.1 概念界定

1.3.2 理论基础——可行能力

1.4 文献综述

1.4.1 对贫困问题的研究

1.4.2 对贫困生救助的研究

1.4.3 对可行能力的研究

1.4.4 研究评述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2 我国现行的贫困生救助体系和问题分析

2.1 贫困生救助体系

2.1.1 贫困生救助体系的发展演变

2.1.2 现行贫困生救助体系

2.2 贫困生救助体系存在的问题

2.2.1 贫困生认定机制不合理

2.2.2 救助体系设计不合理

2.2.3 重“物质”轻“精神”

2.2.4 社会力量参与不足

3 可行能力视角下贫困生救助体系构建的可行性分析

3.1 衡量标准客观

3.2 政策实施公平

3.3 救助具有针对性

3.4 社会力量参与广泛

4 实证研究的方案设计

4.1 方案设计思路

4.1.1 群体特点分析

4.1.2 问卷内容界定

4.2 问卷设计和发放

4.2.1 问卷设计

4.2.2 问卷发放

4.3 问卷检验

4.3.1 效度检验

4.3.2 信度检验

5 可行能力视角下的贫困生现状分析

5.1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5.2 对现行贫困生认定的影响因素分析

5.3 对贫困生可行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5.4 分析小结

5.5 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群体的差异比较

6 就可行能力视角提出救助建议

6.1 救助观念的转变——保障可行能力

6.2 具体的完善建议

6.2.1 公正平等保障民主

6.2.2 促进经济帮助发展

6.2.3 鼓励参与扩展机会

6.2.4 完善制度增加透明度

6.2.5 重视健康加强保障

7 总结

7.1 结论与讨论

7.2 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查问卷

附录B 图表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贫困生自80年代出现以来,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不同的专家学者从经济、社会、心理等多个角度对贫困生和贫困生救助体系做过深入研究,学术成果丰硕。在不断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中,逐步形成“奖、贷、助、补、减”五位一体的贫困生救助体系。但纵观救助体系和研究成果,我们不难发现其重点主要集中在经济层面,多停留于表象研究,对贫困生其他方面的挖掘不够。
  本文不同于以往的贫困生研究,着眼于全新的理论分析,以阿玛蒂亚·森可行能力理论为依托,探究我国高校贫困生救助的新思路。可行能力作为一种新兴理论,提出至今一直方兴未艾。它的提出者,森认为贫困是可行能力的被剥夺,而不仅仅是收入低下。这突破了传统理论的束缚,以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待贫困。鉴于此,本研究尝试将可行能力与贫困生救助相融合,以拓展贫困生的研究领域。
  论文构思的基点是可行能力理论,虽然森没能提出完整的可行能力清单,但他指出的五种工具性自由是调查问卷的框架基础。本文以定量研究为主,辅以必要的定性研究。以北京高校贫困生可行能力的调查数据为依托,分析人口统计学变量对贫困生可行能力各维度的影响,并与非贫困生可行能力做比较分析。结合数据分析与访谈收集的资料,了解贫困生可行能力被剥夺的具体情况,进而得出相应的建议对策。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