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华语状态电影之审美特征

摘要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社会的历史性转型成功,主流意识形态的总体基调也发生了嬗变,中国社会呈现出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多元化发展态势.具体到电影,电影的美学形态、风格特征和投资、发行体制的变革己势在必行,21世纪的华语电影在这种特定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应运而生.这些电影作品呈现出不同于传统电影的形态——状态电影.艺术个性与大众口味的不调和、商业元素与商业意识的缺乏、与主流意识形态的疏离等都是造成“第六代”状态电影发展困境的重要因素。因此,“第六代”导演在新的状态电影建构实践中,应该把处理好这几方面的关系作为重要的思维元素与实践趋向。华语电影历史上不乏对“人”的艺术观照,但长期以来,银幕上的“人”的角色往往是创作者们从文以载道的创作观念出发,赋予了符号化的内涵。个体意识和个人真实的生命状态在银幕上已经缺失很久,在文化启蒙意义上,21世纪电影把原生态的个体从无语的被遮蔽的状态中拯救了出来,在日常状态下写出人性的光明和阴暗,写出生命的艰辛和愉快,写出环境的窘迫和压抑,生命以其赤裸裸的形象矗立在银幕上,昭示了现实主义本质精神的回归。当前,相对于“第五代”的电影创作,以“第六代”导演的电影作品为代表的状态电影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第六代”及其状态电影的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就这些存在的问题,向“第六代”导演提出了中肯的批评和建议,“第六代”导演也在进行反思与实践,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效,尤其是在题材选择的范围和影片的叙事方式上。“第六代”一步步成熟了。他们善于从普通人、底层人、边缘人和弱势群体,以及日常的当下生活体验中获取一种平民化、底层化的人生理解和文化立场,用具体生动的感性人生和个人叙事,淡化传统电影的好坏与善恶二元对立的人物塑造模式和简单的道德评价,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沉溺于孤独、失落、迷茫、自恋、绝望、混乱主题的窠臼。他们开始以一种相对规范的电影形态,整合了他们对华语的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的极度个人化的体验,也建构了一种能切人人性深层领域的、个性化、情绪化和感觉化的叙事风格。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