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术后复发

术后复发

术后复发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2343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外科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76篇、会议论文252篇、专利文献20879篇;相关期刊673种,包括基层医学论坛、中国老年学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194种,包括第八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十三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第七届北京大学女性盆底重建与微创手术研讨会、第四届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论坛等;术后复发的相关文献由5830位作者贡献,包括等、樊嘉、李健等。

术后复发—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76 占比:8.55%

会议论文>

论文:252 占比:1.09%

专利文献>

论文:20879 占比:90.36%

总计:23107篇

术后复发—发文趋势图

术后复发

-研究学者

  • 樊嘉
  • 李健
  • 李强
  • 张静
  • 李敏
  • 赵昕
  • 郭绍举
  • 黄明河
  • 刘建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蔡毅; 马同(综述); 赵继荣; 王想福(审校)
    • 摘要: 随着脊柱微创诊疗技术的蓬勃发展,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因具有诸多优势已成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术式。然而,随之暴露出的PELD术后复发等问题给医患带来了严重困扰。该文就腰椎间盘突出症PELD术后复发的诊疗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PELD术前适应证的把握、术中谨慎合理操作、术后科学功能锻炼等提供新的认识,降低PELD术后复发率。
    • 张丹; 张伟; 张玉扬; 刘诗宇
    • 摘要: 目的:探究宫颈癌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及血浆人附睾蛋白4(HE4)、纤维蛋白原(FIB)、P16基因蛋白对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本院治疗的宫颈癌患者90例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16例与未复发组74例。比较两组资料及术后血HE4、FIB、P16表达水平。经病理学检查诊断确诊,比较HE4、FIB、P16预测宫颈癌术后复发效能。结果:两组年龄、体质指数、吸烟史、宫颈癌家族史未见差异(P>0.05),而肿瘤直径≥4cm、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HE4、FIB、P16阳性表达占比有差异(P<0.05)。相较于未复发组,复发组HE4、FIB水平增加,P16阳性表达率降低(P<0.05)。肿瘤直径≥4cm、有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II期、HE4升高、FIB升高、P16阳性表达增加均为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诊断宫颈癌复发,HE4的准确度76.7%、敏感度82.6%、特异度76.8%,FIB的准确度73.8%、敏感度79.4%、特异度73.7%,P16的准确度81.6%、敏感度85.1%、特异度79.7%。结论:HE4、FIB、P16等表达异常为影响宫颈癌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对预测宫颈癌术后复发有一定临床意义,且P16相对价值更佳。
    • 马大银
    • 摘要: 目的分析宫腔镜手术联合孕激素对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术后复发的影响,探究宫腔镜手术联合应用孕激素的价值,为临床中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方便选取2018年3月—2021年3月期间于该院行宫腔镜手术治疗的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共220例,以随机信封法分为对照组(n=110)、研究组(n=110)。对照组单独采用宫腔镜手术治疗,研究组于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孕激素(地屈孕酮片),持续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复发率情况、子宫内膜厚度、血红蛋白水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复发率为1.82%,低于对照组的1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74,P0.05)。结论宫腔镜手术治疗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后,予以患者孕激素口服治疗,能够降低子宫内膜厚度、提升血红蛋白水平,从而有效预防术后复发,而且不增加并发症风险,具有良好应用价值,建议于临床中推广使用。
    • 党会芬; 王玉凤; 罗旭; 王千千; 田迎霞
    • 摘要: 副肿瘤神经综合征(PNS)是一组由肿瘤的远隔效应引起的神经系统损害,副肿瘤性小脑变性(PCD)是以亚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即亚急性小脑变性为主要表现的副肿瘤神经综合征。发病率低,早期症状不典型,临床相关报道少,尽早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神经和临床预后。现报告1例卵巢恶性肿瘤术后以副肿瘤性小脑变性为首发症状复发患者,我们希望通过对病该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和总结,提高对此类疾病的认识。
    • 谭斌
    • 摘要: 目的:观察中药联合膀胱灌注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12月—2020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的46例患者参与临床试验,随机分为对比组和观察组,各23例。给予对比组单一膀胱灌注治疗,给予观察组中药干预联合膀胱灌注治疗。密切观察两组不良反应情况,并比较2年复发率。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比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年复发率低于对比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预防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治疗中应用中药联合膀胱灌注方案可取得显著效果,既能降低术后复发率,又能避免灌注不良反应,进而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 于长江; 朱绍成
    • 摘要: MRI可以预测肝细胞癌的预后,近年来功能MRI和肝胆特异性对比剂的应用推广以及影像组学的发展,使得MRI预测肝细胞癌预后及复发风险评估这一研究领域进一步深化,并探索出部分影像生物标志物。本文对此类磁共振影像生物标志物的定义、特征、潜在发生机制及临床关联进行综述,旨在提高对MRI评估肝细胞癌术后复发价值的认识,更好地辅助科研和指导临床实践。
    • 王钰凯
    • 摘要: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扫描联合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成像(3D-ASL)对胶质瘤术后复发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82例行手术治疗的胶质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MRI扫描和3D-ASL检查,比较单纯MRI扫描和MRI联合3D-ASL的疾病诊断结果。结果MRI扫描联合3D-ASL对术后复发的检出率为94.23%,放射性脑损伤检出率为93.33%,均高于MRI扫描的80.77%和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扫描联合3D-ASL对胶质瘤术后复发的诊断敏感性为94.23%,特异性为93.33%,准确性为93.90,漏诊率为5.77%,误诊率为6.67%,MRI扫描对胶质瘤术后复发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漏诊率和误诊率分为80.77%、73.33%、78.05%、19.23%和26.6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复发患者对侧镜像区、对侧白质和对侧灰质最大相对脑流量明显高于放射性脑损伤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联合3D-ASL可准确诊断胶质瘤术后复发,在术后复发和放射性脑损伤的鉴别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张颖; 王娟; 尚伟
    • 摘要: 目的分析术前行多模态磁共振(MRI)检查对行手术治疗的颅内脑膜瘤患者复发的影响,为临床优化完善脑膜瘤患者手术方案、降低患者术后复发率提供参考。方法纳入行手术治疗的脑膜瘤患者120例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术前均知情并自愿选择是否行术前多模态MRI检查以协助手术方案的制定,根据患者术前是否行多模态MRI检查将其分为对照组(54例)和观察组(66例)。2组患者均由同一组神经外科医护人员制定和实施手术。2组患者术后均随访5年。收集整理所有患者一般资料、脑膜瘤相关病情资料、术前MRI检查相关资料、手术方案、手术实施情况及随访期内是否发生脑膜瘤复发,对上述资料行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结果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采用R语言编程行倾向性分析(PSM),排除患者一般资料、脑膜瘤相关病情资料、手术方案及手术医师相关资料对术后随访期内复发的混杂影响因素,分析术前多模态MRI检查是否对脑膜瘤手术患者术后复发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影响。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在年龄、体质量指数、家庭经济收入、医疗保险、脑膜瘤病理类型、肿瘤部位、肿瘤最大直径、肿瘤形状、肿瘤边界、手术分级、手术耗时、术中出血量、术后复发率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PSM分析排除术后复发之外的混杂因素后,发现术前进行多模态MRI检查是影响脑膜瘤患者术后随访期内复发的有益因素(t=-5.349,P<0.05)。结论术前行多模态MRI检查是避免脑膜瘤手术患者术后复发的有益因素,可为手术方案的优化和完善提供更全面的信息,提高手术质量,降低术后复发率。
    • 杨洋; 申放
    • 摘要: 目的分析CT联合MRI检查用于中央型肺癌患者早期诊断及术后复查诊断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疑似早期中央型肺癌患者70例,对其分别行CT检查及MRI检查,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以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对术前的CT检查和MRI检查诊断结果进行诊断效能指标(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计算。术后随访患者至少1年,均行CT、MRI检查是否出现复发,并行病理活检或手术探查以明确是否复发,计算CT、MRI检查在复发诊断方面的诊断效能。结果70例患者手术后切除物行病理检查显示,24例患者为中央型肺癌。术前CT检查诊断为22例,MRI检查诊断为20例,CT联合MRI检查诊断为23例,CT联合MRI诊断早期中央型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高于单一CT检查诊断和MRI检查诊断;随访观察的24例肺癌患者,术后1年经病理活检证实为复发8例,CT检查复发、MRI检查复发及二者联合均为8例。结论CT联合MRI检查诊断早期中央型肺癌患者诊断效能较单一CT或MRI检查诊断效能高,在复发诊断方面联合应用与单一采用CT或MRI检查均可有效诊断复发。
    • 潘思源; 叶国辉; 刘洋; 沈春发; 张少杰; 白三莉; 赵曰圆; 秦杰; 秦海林; 安学锋; 杨铭
    • 摘要: 目的探讨合并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PCA)的后交通动脉动脉瘤(PCoAA)血管内栓塞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1月血管内栓塞治疗的68例合并同侧fPCA的PCoAA的临床资料。术后6个月复查DSA或320-CTA判断动脉瘤复发。结果68例中,术后复发22例,未复发46例;术后复发率为32.4%(22/6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单纯弹簧圈栓塞(OR=10.393;95%CI 1.715~62.967;P=0.011)、术后即刻不完全栓塞(OR=12.097;95%CI 2.644~55.354;P=0.001)是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合并同侧fPCA的PCoAA血管内栓塞术后复发率较高,单纯弹簧圈栓塞、术后即刻不完全栓塞病人术后复发率风险高,需要更为密切的随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