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十四次中国中西医结合医学影像学术研讨会
第十四次中国中西医结合医学影像学术研讨会

第十四次中国中西医结合医学影像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长沙
  • 出版时间: 2016-07-07

主办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会议文集:第十四次中国中西医结合医学影像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胃肠道间皮瘤是胃肠道起源的间皮组织肿瘤,胃肠道间皮瘤好发与中老年人,占整个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2%。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临床表现主要为腹部包块,部分患者腹痛、便血、贫血,多数患者无明显梗阻征象。CT检查时可发现腹腔内巨大囊实性包块以囊性为主并伴多发囊腔形成,部分囊壁厚薄不均,可见壁结节。CT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显著强化。肿瘤可侵犯相邻脏器,一般无远处转移及腹水。本例与之相符。恶性间皮瘤系具有高度侵袭性的恶性肿瘤,临床罕见,预后恶劣,多发生于胸膜、腹膜、心脏包膜,胃恶性间皮瘤十分罕见,确诊需依靠病理、免疫组化等。本病需要与腹膜转移瘤鉴别。腹膜转移瘤表现为腹腔多发或单发囊性占位,囊壁薄,囊内呈水样密度,常伴腹水、且腹膜后、肝门、门腔间隙可见多发肿大淋巴结,腹膜明显增厚、强化,大网膜饼状增厚改变,找出原发病灶即可与资鉴别。
  • 摘要: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是以骨矿物质和骨基质减少、骨强度降低,临床上受力后易出现骨组织微结构破坏、甚至发生骨折的代谢性骨病.性激素减少和年龄增加是原发性OP 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原因.临床上OP 的诊断以双能X 线吸收法(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EXA)骨矿物质密度(bonemineral density,BMD)测定为主.本文对照研究了194 例腰椎DEXA-BMD 测定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信号,探讨腰椎MRI 信号与其BMD 之间的关系.骨矿物质密度降低是骨质疏松的特征,增加了骨折的风险。年龄和女性是骨质疏松的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女性发病率显著高于男性,随着年龄增加发病率显著升高。虽然骨质疏松是包括骨矿物质和骨有机成分的基质都减少,有机成分和矿物质比例正常。但是,临床上有机成分的骨基质定量检测较为困难,OP的诊断仍然依赖于BMD的测定,DEXA-BMD测定是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MRI是一种多序列、多参数的成像方法,对脂肪和水含量高度敏感。骨质疏松病理上包括骨矿物质丢失、骨基质减少同时骨髓脂肪成分增加、水份含量降低,并由此引起MRI信号发生相应变化。推测椎体内弥漫性脂肪含量的增加与骨基质的减少替代作用有关,结合DEXA检测,间接判断骨矿物质和骨基质的变化。对骨基质的定量诊断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摘要:目的:研究新西兰成年白兔膝关节软骨缺损修复后的低场强专用四肢关节MR诊断价值.方法:40只兔左膝关节随机分为2组:A组:通过手术形成软骨缺损,不植入Ⅱ型胶原;B组:缺损内填充Ⅱ型胶原,术后2、6、12、18周分别行专用关节MR扫描,扫描后取材,行组织学检查.结果:A、B两组手术区均显示有规律的动态MR改变,结合组织学分析,A组是软骨缺损的自我修复过程,B组是填充物的成熟过程.12周时两组均可见关节软骨信号,B组软骨信号较光滑,与组织学结果相符.结论:专用四肢关节MR检查具有评价关节软骨修复的潜力,可望成为一种无创的软骨修复术疗效评价方法.
  • 摘要:Maffucci综合征(Maffucci' s Syndrom, MS)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而非遗传性的中胚层发育不良或软骨发育不全综合征。目前认为MS是一种散发的长骨干骺端发育异常的综合征。表现为多发性内生软骨瘤合并软组织血管瘤(多为静脉畸形、少数为淋巴管畸形),罕见内脏血管瘤为特征的病变。本病近年来国内文献报告较多,多以个案报道为主,发现病变所累及部位更广泛,并发病变也更多。发病率低于百万分之一,目前全世界报道仅约200多例,国内仅报道约20几例。2002年WHO病理及遗传学分类定义为具有Ollier病及软组织血管瘤(罕见内脏血管瘤)特征的疾病,软组织及骨WHO将其归属于内生软骨瘤病;2006年,国际脉管性疾病研究学会将其列为静脉畸形的亚类。该病无种族地域、性别差异及遗传倾向,MS的内生软骨瘤生长缓慢,病史长,症状轻,呈局部肿胀,通常无痛性,可有病理性骨折。患儿出生后外观正常,智力正常,但在手指、足趾及长骨上逐渐出现结节及肿块。结节和肿块的分布常不对称,多有偏侧倾向。以后在上述部位逐渐发生扩大的静脉及海绵状血管瘤。骨骺闭合后,上述结节及肿块的发展也趋向静止。内脏一般不被累及,患肢也无疼痛。有学者认为手和(或)足背部的肿胀可能是MS的首发特点。该病属软骨及脉管肿瘤,多认为可能与胚胎时期原发软骨,后经软骨内骨化形成骨性骨骼的过程发生障碍有关。骨骼病变较广泛,凡软骨化骨的骨骼均可受累,大多数累及四肢长骨及指、趾短骨。长骨发病多靠近于干骺端,骨端增宽,关节变形,短骨则表现为典型的内生软骨瘤改变。脉管病变可发生在皮肤或内脏,周围软组织内的多发血管瘤大多为海绵状血管瘤,亦有淋巴管瘤及血管错构瘤,但少见。一般多见于皮肤、皮下或肌肉,少数可发生于黏膜,常伴有静脉曲张、栓塞及静脉石。骨骼的病变常与血管瘤无直接联系。由于软骨板过度增生,可形成许多内生性软骨瘤和外生骨疣。
  • 摘要:血管球瘤是一种少见的软组织良性肿瘤,起源于全身细小动静脉直接相连的血管球细胞,最常发生在四肢末端,其中又以甲床下最常见。好发于中年女性。临床表现有疼痛三联征(间歇性疼痛,难以忍受的触痛,疼痛具有冷敏感性),以大头针尾部压触肿瘤体表部位引起疼痛,称之为LOVE实验阳性。诊断血管球瘤可依据临床表现并结合影像检查,如超声、X线、MRI。本例患者平片显示为末节指骨甲粗隆部见偏心性膨胀性类圆形透亮影,需要与骨内原发良性骨肿瘤鉴别;而MRI检查显示骨质为受压改变,在定性方面未见恶性征象,增强扫描可见明显强化,结合临床资料术前诊断为血管球瘤,与术后病理结果一致。MRI能够在肿瘤及正常组织间形成明显的对比,且对于发现<2 mm的血管球瘤软组织来源很敏感。被认为是对诊断非常有帮助的检查,尤其是对没有典型临床症状的病例.MRI作为诊断血管球瘤重要的辅助检查,要密切联系临床症状、体征才能更准确的诊断疾病。手术是治疗血管球瘤最有效的方法,术前MRI检查能够更清楚地了解病变是否累及周围软组织,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清晰的治疗方案,对患者预后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 摘要:目的:评价3.0T 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对指间关节、腕关节早期类风湿关节炎(RA)的诊断价值.rn 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2月因手指、腕关节疼痛肿胀及活动受限怀疑为早期RA于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住院治疗的56例患者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指、腕关节的MRI表现,以最终临床确诊结果作为标准,统计分析指、腕关节RA的MRI征象.rn 结果:在56例高度怀疑为RA的患者中,MRI平扫及增强共发现滑膜增厚36例(64.28%)、血管翳强化34例(60.71%)、关节积液25例(44.64%)、骨质侵蚀20例(35.71%)、骨髓水肿30例(53.57%);最终临床确诊RA患者51例,MRI正确诊断RA患者46例,MRI诊断RA的灵敏度为90.20%、特异度为83.12%、漏诊率为9.80%、误诊率为17.86%,MRI与临床确诊结果的一致性kappa值=0.651,P<0.001.rn 结论:3.0T MRI平扫及增强扫描诊断手、腕关节早期RA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其诊断结果与临床确诊结果的符合率较高.
  • 摘要:目的:探讨MRI3D-SPACE序列增强扫描在神经根型颈椎病中臂丛神经成像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rn 方法:对15例志愿者和6例臂丛节后神经损伤的患者行平扫3D-SPACE序列及增强3D-SPACE序列扫描,分析两种序列的神经显示情况、神经与邻近肌肉之间的对比信噪比(ConTrasT noise raTio,CNR)及图像伪影,观察臂丛神经节后部分及其损伤在3D-SPACE序列增强扫描中的MRI表现.扫描结束后将3D-SPACE序列原始数据传送到工作站,建立三维模型,然后根据诊断的需要进行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后处理,重建出冠状位图像,由2名高年资影像科医师观察并参照格氏解剖学图谱评价后处理图像.rn 结果:平扫3D-SPACE序列及增强3D-SPACE序列对双侧臂丛神经节后部分(C5-C8、T1)神经束显示数目存在统计学差异.平扫3D-SPACE序列及增强3D-SPACE序列对双侧臂丛神经节后部分(C5-C8、T1)神经束显示数目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3D-SPACE序列平扫与3D-SPACE序列增强的CNR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D-SPACE序列增强并结合MIP重建技术能很好抑制背景信号,清晰显示臂丛神经的细微结构改变.rn 结论:3D-SPACE序列增强能完全明确病变的部分、范围及损伤程度,对临床诊断提供完全的影像价值,同时还可以做MIP后处理,能更好地显示神经受推挤移位或卡压的原因,成为影像检查中臂丛神经损伤的最佳检查方法.
  • 摘要:颅内神经元肿瘤是指起源于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细胞的肿瘤,临床上少见,约占颅内肿瘤的1%~3%.其肿瘤生物学行为不同于常见的神经胶质瘤,侵袭性较神经胶质瘤弱,治疗方案和预后与胶质瘤明显不同,术前定性诊断非常重要.2007年WHO将颅内神经元肿瘤分类为:单一神经元肿瘤和混合神经元肿瘤。常见的有小脑发育不良性节细胞瘤,婴儿型促纤维增生型神经细胞胶质瘤,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神经节细胞瘤,神经节细胞胶质瘤,中枢神经细胞瘤并重点指出常见颅内神经元肿瘤的CT和MRI的影像学表现。
  • 摘要:目的:探讨能谱CT在儿童肘部骺板与骨折线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儿童肘关节确诊(随访最终证实)有骨折的患者双侧肘部GSI数据,对比骨折线与骺板、碎骨片与二次骨化中心的能谱曲线走形和位置.结果:4例肘关节骨折患儿中,共7处骨折和30处骺板,骺板与骨折线、碎骨片与二次骨化中心能谱曲线走形与位置截然不同,能谱曲线可以鉴别两者.结论:儿童肘关节骨折时能谱曲线能对骺板与骨折线准确区分,建议能谱CT检查临床怀疑的儿童肘关节骨折病例时仅行单侧肘关节扫描.
  • 摘要: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ear cinoma PHC)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它具有起病隐匿、恶性程度高、进展速度快、转移复发率高、复杂难治、预后差等特点,其全球发病率呈逐年增长,现已超过78.2万/年,死亡人数约80万/年,其中我国的发病人数占一半以上,在恶性肿瘤相关死亡中位居第2位.本研究采用化疗药物的不同分组,分为吉西他滨组方案与洛铂组方案,注射化疗药物之前两组患者均先注射盐酸昂丹司琼注射液8mg预防呕吐,地塞米松lOmg预防过敏反应。然后分别选取不用的药物组合(吉西他滨+毗柔比星+丝裂霉素)及(洛铂+毗柔比星+丝裂霉)再根据肿瘤的大小配以相应的碘油行化疗灌注栓塞。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通过吉西他滨与洛铂方案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比较研究,发现吉西他滨组较洛铂组更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在降低血清AFP水平、控制瘤体大小、KPS评分及改善毒副反应方面较洛铂组无明显差别。对吉他西滨介入治疗肝癌的疗效及安全性做了初步的探讨,初步总结了吉他西滨介入治疗肝癌的优势,为下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 摘要:子宫输卵管造影(HysTerosalpingography,HSG)是诊断输卵管性不孕症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准确可靠等优势;但检查过程中的疼痛常导致患者不适,并可能影响检查质量.随着无痛医疗理念的普及,无痛检查、无痛手术、无痛护理得到推广.为配合无痛病房和无痛医院的建设,探索HSG相关疼痛的产生机制,制定有效的止痛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非肿块型乳腺癌的钼靶表现及病理基础,提高钼靶对此类乳腺癌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20例非肿块型乳腺癌钼靶特征及病理资料.结果:微钙化15例,结构扭曲5例,非对称致密7例,单侧弥漫性改变1例.结论:微钙化、结构扭曲、非对称致密,单侧弥漫性改变是非肿块型乳腺癌的钼靶特征,注意这些特征将有利于非肿块型乳腺癌的检出.
  • 摘要:目的:探讨女性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和腰臀脂肪比(WHR)与乳腺癌相关性.rn 方法:选取84例首次确诊乳腺癌及对照组84例女性,进行骨密度(DXA)的脊柱正位和双髋测量.并统计受检女性的身高、体重、BMI指数、腰臀脂肪百分比等.组间分析采用T检验或非参数(Kruskal-Wallis)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n 结果:乳腺癌组中位年龄53岁,平均BMI为25.33±3.19,腰臀脂肪含量为(35.27±9.14)和(27.16±4.56),其中超重占50%(42/84)、肥胖占7.14%(6/84).骨质疏松15例占17.86%..对照组中位年龄54.5岁,平均BMI为(24.29±4.13),腰臀脂肪含量分别为(30.79±8.32)、(25.81±5.40),其中超重占26.19%(22/84)、肥胖占8.33%(7/84).骨质疏松19例占22.62%.两组间身高、年龄、BM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腰臀围脂肪比、全身脂肪比、BM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女性身高和BMD与乳腺癌无明显的关联,BMI、肥胖、腰臀高脂肪含量是女性乳腺癌重要风险因素.
  • 摘要:目的:分析MRI在颈椎前纵韧带损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rn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15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0例颈椎前纵韧带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手术治疗并证实有50处颈椎前纵韧带损伤,患者术前均使用3.0T核磁共振成像仪,行层厚3mm的矢状面T1WI、T2WI及STIR检查,均由两名副高以上职称医师阅片做出诊断,将MRI检查结果与术中结果进行比较.rn 结果:在MRI上,30例患者中共显示有35例颈椎前纵韧带断裂的平面,其中有32处呈完全性断裂,MRI矢状位可见3个左右的层面为粗线形的异常信号,3处呈不完全性断裂,MRI矢状位仅见1个层面为斑点状或细线形的异常信号;在30例患者中,MRI显示均有邻近组织的异常,其中有26例患者伴有颈椎前筋膜的出血水肿,28例患者伴有椎间盘损伤,23例患者伴有颈椎不稳.rn 结论:在早期对急性颈椎创伤患者行MRI检查,能够较早的对颈前纵韧带损伤做出诊断,判断有无伴发的病变,为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 摘要:目的:分析软骨母细胞瘤的x线、CT、MRI影像表现及各种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软骨母细胞瘤的三种检查方法的影像学征象.结果:22例中17例行X线检查多表现为边界清晰的溶骨性骨质破坏区,14例有硬化边,8例病灶内见钙化灶.15例行CT检查,12例有硬化边,10例病灶内见钙化灶.11例行MRI扫描均表现为不均质混杂信号影,10例有双低信号环,8例病灶周围有骨髓水肿,7例病灶周围软组织水肿、关节积液;6例行MRI增强扫描,5例表现为不均匀强化.结论:软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联合运用不同的检查手段能更全面地显示软骨母细胞瘤的特点,有助于正确诊断.
  • 摘要:目的:探讨浆细胞性乳腺炎MRI分型与病理组织内的免疫因子CD3、CD20、CD68表达的相关性.rn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4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0例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的临床病理及磁共振资料.将患者的手术病理标本进行HE染色及免疫组化检测,观察不同MRI分型与病理组织内的免疫因子CD3、CD20、CD68的表达相关性.rn 结果:30例患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34. 27±9.27岁(22-52岁)。按MRI形态学分型:炎症型7例,肿块脓肿型22例,屡管型1例。按MRI部分分型:晕周型10例,象限型10例,混合型10例。病理组织内CD3, CD20, CD68在浆细胞性乳腺炎MRI不同形态学分型中的表达无统计学意义;CD20在浆细胞性乳腺炎MRI不同部位分型中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 O1)。CD20在混合型和象限型组中表达较高。rn 结论:浆细胞性乳腺炎病理组织内CD20的表达与其MRI部位分型有相关性。
  • 摘要:近年来乳腺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21世纪威胁女性的第一大健康杀手,不但威胁患者的生命,还可导致女性性征器官的损毁和上肢功能障碍.以往发现乳腺病灶依靠临床体检、乳腺定期自检,但是有临床研究表明,通过定期的乳腺自检发现乳腺癌并不能降低乳腺癌的死亡率,其原因可能是受到自检者本身对乳腺癌的认识程度的影响,无法发现没有临床体征的早期乳腺癌.即使是有经验的临床医师进行体检,其敏感性也低于乳腺X线检查,因此乳腺癌的早期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方法.一般影像学检查乳腺的方法有超生、磁共振、CT和钼靶.
  • 摘要:目的:探讨全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中良、恶性结构扭曲征象的影像学特点及鉴别点,提高早期乳腺癌诊断率.rn 方法:收集全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表现为结构扭曲征象且具有术后病理结果的患者32例,回顾性分析其X线征象特点并与临床病理对照,并对其中2例进行大体标本和病理切片对照,总结良、恶性结构扭曲征象的影像学特点及鉴别点.rn 结果:(1)32例患者的X线征象主要表现为从一点发出的放射状毛刺,其中良性病变8例,恶性病变24例.(2)良性结构扭曲的形态及受累腺体常可随拍摄体位改变而改变,恶性结构扭曲的形态相对固定.(3)结构扭曲征象中心密度的高低、毛刺形态、是否伴有微钙化均与病变良、恶性具有相关性(P﹤0.001).(4)良性结构扭曲病变中心一般表现低密度无结节“黑核征”,恶性结构扭曲病变中心部位一般表现为一较小稍高密度的微结节,或称“微核”.笔者认为恶性结构扭曲征象由“微核”向“白核”的演变是同一病变发展的不同阶段.rn 结论:结构扭曲征象是早期乳腺癌的主要X线征象之一,其病灶中心的密度、毛刺形态、是否伴有微钙化及周围受累腺体形态的改变与其良恶性密切相关.
  • 摘要: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及计算机后处理技术在茎突综合征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31例临床诊为茎突综合征的患者行128层螺旋CT扫描,在工作站进行后处理,然后测量茎突的长度和内倾斜角.结果:31例患者中通过128层螺旋CT检查诊断茎突长度超过3.0cm的23例,内倾斜角大于25度者15例.结论:128层螺旋CT扫描可明显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 摘要:目的:应用64排螺旋CT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扫描,进行咽后壁及上气道狭窄的评价.方法:分别选取46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作为观察组,46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均进行颈部CT扫描并测量分析,比较两组受试者鼻咽软组织厚度、面积等差异.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上气道鼻咽顶部、软腭后区、舌后区及喉咽部相比较,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软腭后区、舌后区及喉咽部厚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软腭平均长度及厚度在两组间也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多层螺旋CT能够有效评价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上气道狭窄情况,有助于临床诊治及疗效判断.
  • 摘要:目的:分析CT诊断中心型肺癌的准确性及MRI补充诊断的意义.rn 方法:在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期间,从我院收治的中心型肺癌患者中抽取7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70例中心型肺癌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对照组35例,实验组35例,对照组的中心型肺癌患者给予单纯的CT检查,实验组的中心型肺癌患者给予CT诊断之后加用MRI作补充诊断.对比两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rn 结果:实验组的CT诊断以及MRI补充诊断的诊断准确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CT诊断准确率,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rn 结论:CT诊断及MRI补充诊断对临床中心型肺癌的诊断具有很高的准确率,值得在临床诊断中推广使用.
  • 摘要:目的:探讨肺淋巴管平滑肌瘤(pulmonarylymphangiomyomalosis,PLAM)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分析比较经手术与病理证实为PLAM的30例患者的胸部X线及CT表现.结果:胸片示早期双肺弥漫网状阴影,晚期呈蜂窝样改变.胸部高分辨率CT(HRCT)表现为双肺广泛分布的薄壁小囊样病变.结论:胸片及胸部HRCT对PLMA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目的:血管中心性胶质瘤(angiocenTric glioma,AG)是一种新的脑肿瘤,并与星形母细胞瘤、第三脑室脊索样胶质瘤列为其他神经上皮组织肿瘤.本文就AG的临床特点、病理及免疫表达、肿瘤间变/增殖潜能和预后及影像学表现,鉴别诊断进行论述。目前关于国内外报道的血管中心性胶质瘤仅有60余例。大部分研究涉及病理和临床方面,影像学报道较少,特别是新方法DWI、PWI及MRS等方面研究不足。所以对于该肿瘤的诊断价值还需更多病例数积累与影像新方法应用,从而有利于诊断、鉴别诊断及临床评估。
  • 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及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急性期脑出血中的诊断价值.rn 方法:收集16例急性期脑出血患者,平均年龄66岁;磁共振检查采用SIEMENS MagneTomAvanTo1.5T MRI扫描仪,出血的患者同时行常规MRI、SWI、DWI扫描.rn 结果:5例急性期脑出血病例,T1WI呈等稍低混杂信号、T2WI呈等稍混杂信号,T2WI病灶周边见不规则环状低信号影,DWI呈高信号,ADC值明显降低,SWI周边见不均匀低信号环;11例急性期脑出血病例,T1WI呈等稍低混杂信号、T2WI呈等稍混杂信号,T2WI病灶周边未见明显低信号环,DWI呈高信号,ADC值明显降低,SWI病灶呈明显不均匀低信号.rn 结论:DWI联合SWI对早期脑出血的诊断及检出有重要作用,对临床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 摘要:目的:讨论颅内常见环形强化病灶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34例有手术病理诊断的颅内环形强化病灶的CT/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脓肿、胶质母细胞瘤、转移瘤等颅内环形强化病变,其发病年龄、发生部位、病变数目、囊壁形态、MRS及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各有特点.结论:根据发病年龄、发生部位、病变数目、囊壁形态、瘤周水肿、MRS及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特点,并结合病史,可以提高对颅内环形强化病灶的诊断准确率.
  • 摘要:目的:探讨支气管源性囊肿的CT表现及误诊原因.rn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9例支气管源性囊肿的CT和临床资料.rn 结果:29例支气管源性囊肿的CT表现及误诊情况:①纵隔型17例,均为单发病灶,边缘光滑,其中软组织密度13例,液性密度4例,3例囊壁钙化;11例行增强扫描仅1例囊壁强化;②肺内型11例,8例呈单发类圆形或椭圆形病灶,其中软组织密度3例,液性密度2例,囊实性2例,含气囊腔1例;3例呈多房状或葫芦状伴气液平面;8例行增强扫描中4例囊壁强化;③异位型1例,位于腹膜后区,表现为左侧肾上腺旁类圆形肿块,增强后肿块无强化;④纵隔型误诊率71%(12/17),肺内型误诊率55%(6/11),异位型误诊率100%(1/1).rn 结论:支气管源性囊肿的CT表现有一定的相对特征性;非典型支气管源性囊肿CT表现多样,结合临床,综合分析,可减少误诊.
  • 摘要:目的:探索一种更简便、准确的在平片上测量气胸肺压缩程度的方法.rn 方法:回顾性收集26例闭合性气胸患者,其中24例就诊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2例就诊于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一医院.26例气胸患者均在同一天内行胸部CT检查及站立后前位胸部X线平片检查,两种检查间未接受气胸治疗.所有患者均无包裹性气胸,无或有少量胸腔积液.应用CT图像,在PACS工作站上分别测量患侧气胸与胸廓容积,计算气胸肺压缩容积比率.应用平片,在PACS工作站上分别测量患侧气胸与双侧胸廓内面积,计算单侧气胸肺压缩面积比率(简称精确面积比率法).以气胸肺压缩容积比率作为金标准.应用SPSS17.0软件对气胸肺压缩面积比率与气胸肺压缩容积比率进行直线回归分析并得直线回归方程.再分别将每例患者应用精确面积比率法所测的气胸肺压缩面积比率回代直线回归方程,得相应肺压缩比率预测值.应用配对T检验,评估精确面积比率法所测的肺压缩比率预测值与应用CT测量法所测的肺压缩比率是否有统计学差异.rn 结果:1.精确面积比率法所测气胸肺压缩面积比率与CT所测肺压缩容积比率呈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r=0.929,P<0.001.2.应用CT测量肺压缩容积比率作为肺压缩程度的金标准(Y),平片肺压缩面积比率(X)的回归方程为:Y=0.003+1.163X,决定系数R2=0.862,P<0.001.3.应用回归方程回代所得肺压缩比率预测值与CT测量肺压缩容积比率的实测值无统计学差异(P=0.961).rn 结论:平片精确面积比率法是测量气胸肺压缩程度简便、准确度高的方法,给临床及司法鉴定提供便利.
  • 摘要:目的:评价体重指数结合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技术(ASIR)重建获得胸部低剂量影像的辐射剂量及影像质量.rn 方法:2015年5月在我院接受胸部CT体检检查的87例患者.平均年龄(63±7.3)岁;其中20≤BMI8例,20<BMI≤2549例,25>BMI30例.检查在64层螺旋CT上进行,采用5cm层厚,根据每位患者的人体体重指数设计个性化的扫描参数,使用不同的管电流时间乘积(20、30、40mAs),并使用30%、50%及70%比例混合的ASIR-FBP技术进行重建.所有病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2名胸部放射医师采用双盲法对影像的噪声、细小结构的可见性、病灶清晰度及诊断信心进行了评价。客观噪声及CT数值在胸主动脉测量。同时记录CT剂量指数值(CTDI)、剂量.时间乘积(DLP)、体质量及身高等数值。相关数据使用方差检验及威氏符号秩次检验进行分析。rn 结果:CT剂量指数值(CTDI) 0.985±0.218mGy,剂量.时间乘积(DLP) 33.275±5.711mGy.cm,有效剂量(ED) 0.566±0.097mSv。在管电流乘积20~40mAs条件下所有病人的影像噪声均合格,且不同体重指数被试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使用30%、50%及70%ASIR混合技术重建的影像客观噪声(分别为12.8±3.8,11.6±3.1,,10.5±2.6),50%及70%重建图像噪声值在肺窗及纵隔窗上均略低于30%重组图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图像质量(尤其是肺窗显示质量)无显著差别;而在使用70%ASIR混合技术重建的影像中显示轻微的马赛克样斑点状纹理征象。rn 结论:利用体重指数设定个性化扫描模式可以合理且有效地降低辐射剂量。在胸部超低剂量CT成像中,30%ASIR技术重组影像可获得合格的影像质量。
  • 摘要:目的:探讨前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的CT表现特征.方法:收集8例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特征.结果:8例均表现为前上纵隔多结节融合性肿块,向双侧浸润生长并包埋周围血管及邻近组织呈“莲蓬状”改变.3例侵犯上腔静脉、4例侵犯左肺动脉及双侧颈总及锁骨下动静脉、4例侵犯右肺、2例侵犯心包并心包积液、3例合并胸腔积液、1例见叶间积液.7例伴坏死、囊变,1例为密实肿块.结论:前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表现为前上纵隔呈莲蓬状改变的多结节融合性肿块.
  • 摘要:目的:本研究的应用宝石能谱CT评价全肺碘基值反映肺血分布的可行性,并探讨其在进行定量研究和可视化中的价值.rn 方法:回顾性分析30名经宝石能谱CT GSI扫描无肺动脉栓塞、无肺功能受损或弥漫性肺病的患者肺动脉期图像.在GSI-viewer上得到所有患者肺动脉期碘基物质图,在重力方向(腹侧到背侧)评价区域性肺实质碘基物质含量的变化.重力方向上的区域性碘基物质含量变化评价图像为冠状位图像,分别在腹侧、中间和背部区域选择连续的三副图像,腹侧图像选择部位位于主动脉弓前,中间部分图像位于气管隆突周围,背侧图像位于腹主动脉后方。在各碘基图上测量感兴趣区(ROI)内碘含量,ROI大小为300_400MM2,选择在胸膜下5-10MM的肺实质,并尽量避开血管和硬化线束伪影,每位受检者左右肺上中下各区域碘含量值取腹侧、中间和背部区域各碘基值均值。rn 结果:在正常肺实质组内,碘基物质图表现为灰度均匀,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区域的平均碘浓度。重力方向上各区域性存在显著性差异。左右肺相同部位的平均碘浓度无明显差异。rn 结论:能谱成像碘基物质图及碘浓度定量分析可准确、有效地反映肺血流灌注情况,正常人两侧相同部位肺组织血流灌注相同,重力方向上碘含量呈递进性变化。临床价值:能谱CT成像一次扫描即可同时获得反映形态学的图像和定量反映肺血流灌注情况的碘基物质图,可为研究肺血灌注、肺动脉栓塞提供更加全面的检查方法。
  • 摘要:目的:通过临床对照研究的方式研究肺结核合并肺部恶性肿瘤患者的CT特点.rn 方法:研究纳入2009年7月至2015年11月期间本医院收治的200例肺结核与肺部恶性肿瘤并存的患者.研究首先对患者按照肺癌与肺结核的关系进行分组,其中,肺结核早于或同时与肺癌发现者为甲组,肺结核晚发于肺癌者为乙组,两组患者均行CT检查,最后观察、比较并总结患者影像学特点.rn 结果:200例患者甲组170例,乙组30例,两组患者肺结核与肺癌的肺叶分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肺结核影像学表现中的钙化影、条索影以及胸膜粘连两组有差异,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他影像学结果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rn 结论:肺癌患者继发肺结核的CT影像学特征与普通肺结核活动期的患者基本相同.肺结核合并肺癌的患者其病灶形态、增强以及动态观察对于疾病的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 摘要:目的:通过对支气管的手动测量、计算机辅助的半自动测量及自动测量三种方法间的一致性及三种方法各自重复测量的一致性分析,探讨不同支气管测量方法的优势.rn 材料与方法:严格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选取自2013年6月至2015年8月来我院进行肺癌筛查的人群,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1)进行过两次体检,有两次胸部CT扫描结果,且两次扫描结果间隔10-13个月;2)无肺部基础病变;3)无胸部手术史;4)居住及工作环境无粉尘接触史.排除标准:1)呼吸配合欠佳,图像质量差;2)支气管自动分割不完全;3)支气管手动测量时短径/长径<0.5.由两位放射科医师对入选的194支支气管的内径、外径进行手动、计算机辅助的半自动、自动测量,并取两位医师测量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采用Bland-AlTman分析法对三种支气管测量方法间的一致性及各自重复测量的一致性进行分析,探讨计算机辅助的支气管定量测量的可行性及优势.rn 结果:1.计算机辅助的自动测量、半自动测量与手动测量三者间测量的一致性好.2.计算机辅助的自动测量、半自动测量与手动测量各自重复测量的一致性均较好,其中,计算机辅助的自动测量、半自动测量与手动测量相比,重复测量的一致性更好.rn 结论:CT定量分析软件(Dexin-FACT)测量的一致性较好,为支气管径线测量有用的工具.
  • 摘要:目的:探讨b=600s/mm2时,DWI在肺内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搜集32例经临床证实的肺内良、恶性病变患者(良性病变10例,恶性病变22例),行胸部常规T1WI、T2WI、IR、DWI扫描,然后在工作站测量肺良、恶性病变的ADC值,并比较测量所得ADC值在肺良、恶性病变中的差异.结果:当b=600s/mm2时,在DWI图像中显示恶性病变图像信号高于良性病变,恶性病变ADC值交良性病变低,其ADC值差异具有显著差异(P<0.05),以ADC值<1.43310﹣3mm2作为诊断依据.结论:当b=600s/mm时,DWI对肺内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有意义,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 摘要:基底细胞样乳腺癌(basal-like breast carcinoma,BLBC)的概念是Perou等首次应用基因徽列阵技术,根据基因表达类型不同提出的,作为一种新认识的乳腺癌类型,其独特的基因表达模式及较差的预后引起研究者广泛兴趣。BLBC平均发病年龄较其它高级别的导管癌发病年龄轻,其发病原因不明可能与月经初潮较早,足月妊娠较早及哺乳时间短有关。BLBC患者通常较少发生淋巴结转移,但可发生局部和远处转移,通过血液转移至脑和肺,而较少转移至骨和肝,一旦发生转移预后极差。目前,多数研究支持典型的BLBC的免疫表型为ER-, PR-, HER2-,即三联阴性,同时需要表达基底细胞型细胞角蛋白,包括CK5,CK14或CK17;并以此为鉴定BLBC的金标准。钼靶和超声表现无明显特异性,主要表现为乳房内结节或肿块,形态不规则,部分有融合趋势。所以在临床诊断工作中遇到以上某些特征时应警觉BLBC可能,这时应按照BLBC的免疫表型诊断标准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排除BLBC。
  • 摘要:目的:运用声辐射力脉冲弹性成像(ARFI)技术研究甲状腺结节的特征与中医分型之间的相关规律.方法:随机选取门诊及住院病人122例,均行ARFI技术检查及中医辩证分型,然后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气郁痰阻型、肝火旺盛型VTI弹性成像及VTQ测量SWV值偏向于良性结节表现,心肝阴虚VTI弹性评分多在Ⅳ级以上,SWV平均值约为3.65±1.68,符合恶性结节特征.结论:通过观察甲状腺不同证型结节的ARFI技术检查结果为中医辩证提供依据.
  • 摘要:目的:探讨胃肠超声造影检查在胃及十二指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15例患者经口服胃肠超声助显剂后进行胃肠超声检查,观察食管下段、胃、十二指肠的显像效果和各种声像图改变.结果:口服胃肠超声助显影剂可以显示胃十二指肠病变及周围脏器情况,315例胃肠超声检查患者中优良显像212例(67%),一般显像95例(30%),显像不良8例(3%),其中86例与胃镜及病理结果对照分析,胃肠超声造影诊断符合率:慢性胃炎84%,胃及十二指肠溃疡86%,胃癌87%.结论:胃肠超声造影检查在胃及十二指肠疾病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为患者检查胃肠疾病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 摘要:目的:评价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联合中药扶正消瘤方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rn 方法:110例子宫肌瘤患者191个病灶采取HIFU联合中药扶正消瘤方治疗3个月,通过经阴道彩超观察比较治疗前后子宫肌瘤回声、体积及血流灌注的改变情况,进行统计学相关分析.rn 结果:子宫肌瘤患者经HIFU联合中药扶正消瘤方治疗前后,肌瘤内部回声发生明显变化,靶区内出现不均质团状、斑片状高回声增强区域,术后3月还可出现液化坏死区域或钙化高回声;肌瘤体积明显变小,术后1个月及3个月分别由术前的(56.45±39.98)cm3降至(31.56±21.32)cm3(P<0.05)和(20.89±16.11)cm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肌瘤周边滋养血管的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治疗后1个月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与治疗后1个月相比较,明显增加(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肌瘤治疗后1个月Adler半定量血流分级II级血流由68.6%降至17.3%,0级血流由8.9%增至32.5%、I级血流由16.2%增至47.6%,血流灌注明显减少,治疗后1个月与治疗前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3个月与治疗后1个月相比无明显变化.rn 结论:HIFU联合中药扶正消瘤方治疗子宫肌瘤可导致肿瘤大小和血流参数发生明显变化,经阴道彩超可以无创性动态评价其疗效.
  • 摘要:目的:探讨浆细胞性乳腺炎MRI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99例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均经穿刺细胞学检查和手术病理证实,回顾性分析不同中医证型浆细胞性乳腺炎的MRI.结果:99例浆细胞性乳腺炎分为肝经蕴热证和余毒未清证,肝经蕴热证共78例(78/99),MRI为炎症型18例(18/78),脓肿型60例(60/78),其中单发脓肿型7例(7/60),多发脓肿型53例(53/60);余毒未清证共21例(21/99),MRI为多发脓肿型12例(12/21),混合型9例(9/21).
  •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综合疗法对颈椎病在影像学上的影响(主要在X光片上的变化)rn 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120例颈椎病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实验组采用中医综合疗法(旋提手法+颈痛颗粒+颈椎康复操);对照组采用西医综合疗法(颈椎牵引+颈复康颗粒+佩戴颈围);两组治疗2w后,分别进行X光摄片,进行颈椎曲度、椎间隙、椎间孔的测量并记录.rn 结果:两组治疗后颈椎的曲度、间隙、椎间孔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其中曲度的变化尤其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实验组治疗前后尤其颈椎曲度值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椎间隙、椎间孔也较对照组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中医综合疗法可以明显改善颈椎病患者的颈椎曲度,对椎间隙、椎间孔也有一定的疗效.
  • 摘要:目的:中医是古代自然科学与哲学结合的产物,其体系的完整性和科学性,治疗方法的全面性和有效性经受过历史长河的考验.然而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也发现传统中医优势与劣势并存,长处与短处同在.中医要传承和发展,首先应着眼于中医药理论的自我完善与科学阐明,因此必须在把握宏观、整体、动态认知生命的前提下,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弥补微观、分析、形态方面存在的缺陷.目前研究热点和难点集中在藏象与经络的实质研究、证本质及病证规范化研究等领域。兼具结构和功能显像特征的影像学在中医药理论的自我完善与科学阐明方面。然而,功能成像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的协同攻关有可能使“藏象和/或经络实质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而且影像学等现代医学检测技术的参与有助于“证本质及病证规范化研究”达成共识。目前,影像触诊技术参与“中医脉诊研究”有可能获得获得创新发现,并有助于中医诊疗设备的研制。分子影像学等现代医学检测技术参与“辨证论治”等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有可能会整体提高人类对疾病的调节控制能力。
  • 摘要:目的:探讨高频超声诊断附睾梗阻性无精症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4年7月-2015年12月来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38例附睾梗阻性无精症患者的高频超声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两侧均有不同程度的附睾肿大及附睾呈细网格状改变.结论:高频超声能简便、无创、有效的诊断附睾梗阻性无精症,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 摘要:目的:研究彩超筛查妊娠中期胎儿畸形的临床价值.rn 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4年9月500例妊娠中期孕妇为研究对象,孕妇孕龄均在13—25周的孕中期,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胎儿进行畸形筛查,观察胎儿的面部脑部、胸腔心脏、四肢脊柱以及胎儿附属物、羊水、胎盘等,参照产后诊断结果,对筛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rn 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妊娠中期胎儿畸形检测分布无脑畸形2例、脑积水3例、脊柱裂3例、心血管畸形0例、唇腭裂2例、消化道畸形1例、胸腹腔肿瘤1例、泌尿系统畸形2例;产后诊断无脑畸形2例、脑积水4例、脊柱裂3例、心血管畸形1例、唇腭裂2例、消化道畸形1例、胸腹腔肿瘤2例、泌尿系统畸形2例.妊娠中期彩超检测共检测出畸形胎儿14例,畸形率2.8%,对照产后诊断结果畸形例数17例,畸形率3.4%无明显差异,P>0.05,彩超检测妊娠中期胎儿畸形形态例数与产后诊断分布例数基本吻合.rn 结论:彩超筛查妊娠中期胎儿畸形准确度较高,能有效检测胎儿畸形情况,具有较大临床推广价值.
  • 摘要:目的:研究320排动态容积CT血管成像在诊断婴幼儿肺静脉畸形引流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rn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到2016年1月应用320排动态容积CT血管成像诊断肺静脉畸形引流患儿21例,然后对图像进行多平面重组、容积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处理,观察患儿肺静脉畸形引流的具体情况,计算有效辐射剂量,并与手术结果对比.rn 结果:所有患儿的图像均为可诊断图像,完全型肺静脉畸形引流17例,其中心内型5例,心上型12例,部分型肺静脉畸形引流4例,其中心下型3例,心内型1例.所有患儿均存在房间隔缺损(其中13例并存室间隔缺损),3例存在动脉导管未闭,10例存在肺动脉狭窄或闭锁(其中2例已行Gleen手术,1例已行B-T分流术),2例存在气管性支气管,1例存在左冠状动脉起源变异(开口于右冠窦).手术后证明诊断结果完全准确.平均辐射剂量约3.886mSv.rn 结论:320排动态容积CT血管成像可清晰显示婴幼儿肺静脉畸形引流情况,同时可明确诊断有无合并其他发育畸形,检查快速、无创、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横纹肌肉瘤在心脏原发肉瘤中发病率约占第二位,横纹肌肉瘤是儿童和婴儿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占所有肉瘤的10%,幼儿心脏壁在性肿瘤以横纹肌(肉)瘤占首位。肿瘤基部位于心肌,常广泛浸润心肌或息肉状突入心腔内,形态不规则,与心肌分界不清,大多数为多发,可累及心包。CT表现为房间隔等密度不均匀的占位性病变,增强后为不均匀强化,可起源于任一心腔的心肌,易累及瓣膜,常多发,易侵犯心包,其与血管肉瘤侵犯心包不同为结节状浸润,而血管肉瘤则为片状播散。本病例病灶位于右心房,病灶巨大几乎全程累及右心房壁,并突向右心房内、下腔静脉口,平扫呈等密度改变,增强扫描示病灶无明确异常强化,呈相对低密度改变,边界不清,正常心房壁不清、心腔不规则形狭窄,下腔静脉口部分被填塞。心脏粘液瘤是成人最常见的心脏原发性良性肿瘤,好发于心房卵圆窝区域,75%发生于左心房,15%-20%为右心房,心室少见;多数粘液瘤呈宽基底,少数通过细长的蒂与房间隔相连;在大多数手术病例中几乎占到80%,其中90%的粘液瘤发生于30-60岁,女性好发、约占67%; CT表现为卵圆形、球形、分叶状低密度影,可有出血、坏死、囊变、纤维化、钙化,甚至骨组织化生。血管肉瘤是最常见的心脏肉瘤,占原发心脏恶性肿瘤约30%,多见于中青年患者,男女之比为2-3:1。血管肉瘤一般分两种病理形态,一种是向腔内生长、边界清楚;另一种是向心包弥漫性浸润,引起心包增厚与积液;CT表现为:腔内肉瘤常位于右心房,呈单发或多发,大小不等、不光滑的向腔内生长为主、宽基底、低密度结节状或团块状占位。瘤体较大,常分叶,并向邻近组织结构膨胀性生长,充盈大部分心腔致心腔阻塞。瘤体不均匀明显增强,中心常出血坏死,有时与心腔相通。向心包弥漫性浸润型血管肉瘤常位于右房室沟,向心包浸润,引起心包增厚与积液,并挤压右心房、室。其它征象:上下腔静脉阻塞、心房室继发改变等。心脏粘液肉瘤:占心脏肉瘤5%不到,通常见于左心房;CT表现为混杂低密度肿块,边界尚清,增强后扫描病灶大部分轻度强化,心肌浸润范围广,浸润生长是黏液肉瘤的特征。心脏转移瘤:心脏转移瘤的发病率是原发性心脏恶性肿瘤的20-40倍。转移瘤最常累及的为心包,其次为心肌,再次为心内膜。主要通过血路转移至心脏的肿瘤有肉瘤、白血病和黑色素瘤;主要通过淋巴路转移至心脏的肿瘤有肺癌和乳腺癌;直接侵犯心脏的肿瘤为胸部原发性肿瘤如食管癌、乳腺癌、肺癌及恶性纵隔肿瘤。
  • 摘要:黄疸(jaundice)是肝胆病科较为常见的症状和体征,主要表现是身黄、目黄、小便黄,尤以目睛黄染为特征.《金匮要略2黄疸病脉证并治》中阐述嗜酒无度、过食肥甘厚腻及饮食不洁等可导致脾胃损伤,运化失施,湿浊内生,郁而化热,湿热熏蒸,胆汁泛溢不循常道,渗入血液,溢于肌肤遂成黄疸.中医黄疽分为阳黄、阴黄两大证型。本文就超声、CT、经皮经肝胆道造影(PTC)、经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MRCP对中医黄疸辩证分型的应用进行综述。总之,影像检查对黄疸中医辩证分型能提供准确、客观的依据,将影像学协助中医黄疸辩证分型,对临床诊疗、教学科研都有价值。特别是磁共振MRCP技术,操作简单、无创、无辐射、无对比剂过敏的限制,综合了超声、CT、PTC、ERCP检查的优点,清晰完整并多方位显示胆树全貌,利于胆胰管疾病病因、性质的分析,弥补了中医黄疸辨证分型的主观性和随意性。然而由于MRCP扫描时部分老年患者呼吸难控性,影响图像质量,今后在改进设备、优化序列的条件下有望能解决,从而达到最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通过检索Pubmed上关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eriaqueducTal Gray,PAG)脑功能成像和针刺对PAG脑功能成像影响的研究并进行综述,突出其在针刺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 摘要:目的:利用功能性磁共振脑功能成像(fMRI)技术,观察针刺太冲太溪组合、太冲非穴组合与太冲单穴脑功能变化的差异,探寻穴位组合协同作用的中枢证据.方法:30例正常人随机分为3组,分别接受太冲针刺或太冲配伍太溪针刺,并于针刺前、出针15min后进行静息态fMRI扫描,比较组间低频振幅分析(ALFF)和局部一致性(REHO)的变化差异.结果:太冲太溪组合与太冲单穴比较,ALFF、REHO两种分析方法均有变化的脑区为小脑后叶,其ALFF值、REHO值均显著升高;结论:太冲太溪组合较太冲单穴激活脑区增加为穴位组合协同作用的中枢证据之一,但其具体的相互作用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 摘要:目的:利用能谱CT成像技术获得小肝癌三期增强的多种能谱参数(碘浓度、CT值和有效原子序数),探讨其在评价SHCC强化特征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5月期间行能谱CT检查并经手术切除的SHCC14例.使用GE AW4.6工作站测量并获得每个病灶的不同能谱参数:碘浓度、70keV单能图的CT值、有效原子序数.
  • 摘要:目的:探讨永存三叉动脉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此异常吻合血管的认识.方法:分析经确诊的一例永存三叉动脉(PTA)的影像学特点,并结合已报到的文献进行复习.结果:该例患者影像表现为颈内动脉海绵窦段(C4段)发出血管与基底动脉吻合,属于永存三叉动脉-基底动脉吻合(PTA),同时MRA及CTA显示其近端基底动脉及上段椎动脉发育不良.结论:CTA及MRA能清晰、快速、准确地显示颈内-基底动脉吻合的走行、毗邻关系及其合并症.
  • 摘要:目的:探讨小猪心脏磁共振扫描的优化方法,初步观察T1mapping定量值在小猪心肌缺血或梗死的变化.rn 方法:实验录用13只正常中华小型猪,麻醉后行MRI心脏平扫及负荷增强检查.同一技师操作,对扫描过程进行了反复的测试、总结经验.特别是MRI心电门控监测时,小猪T波高被MRI心电门控技术误认为R波,出现一次心跳算两次假高心率状态,影响图像R波激发,导致图像质量差;在增强后扫描的Tl mapping,由于造影剂能够明显缩短Tl值,因此需要进行TI(反转时间)的预测,等等。经最初2只猪实验测试,得到了优化方案,保障了扫描正常进行及图像质量。正常小猪在检查结束后,1周时手术,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近中段交界区置入蛋白缩窄环,后4周时慢性心肌缺血小猪模型形成,再次进行了MRI心脏检查。rn 结果:对扫描过程中的进程问题进行了改进和优化,使扫描更加顺利,缩减了扫描时间,提高了图像质量。Tl mapping分别进行了平扫和增强后扫描,并将缺血或梗死前后的图像进行对比,发现Tl值在缺血或栓塞后有明显的增高。rn 结论:小猪心脏MR扫描方案的优化,提高了实验效率和图像质量;其Tlmapping可能用于判断心肌的缺血或梗死。
  • 摘要:乳腺癌是目前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女性肿瘤的死亡率中高居第二,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根治乳腺癌、提高生存率的关键.常规超声检查对肿块良、恶性的判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对小乳癌(直径≤2cm结节)的诊断率较低,基于这一情况,本文采用二维超声结合弹性成像技术对乳腺小结节进行了检测研究,小乳癌的二维声像图特征有形态不规则、微钙化、毛刺征、纵横比(>o. 7)、穿入型血流及高速高阻型的血流频谱,这些特征有利小乳癌的初步诊断,再结合超声弹性成像比值法对肿块的软硬度(临界值≥3. 04)进行定量评估,有助于提高小乳癌超声诊断的准确性,降低穿刺率,减少不必要创伤。
  • 摘要:小儿急性阑尾炎,是儿童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以5岁以上的儿童多见。发病率虽较成人低,但病势较成人严重,如果治疗不及时,将会引起周围脓肿的形成,进而导致水电解质紊乱等全身一系列的中毒症状,最终导致全身脏器衰竭坏死,其发病多是由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未能得到及时的治疗,而进一步演化而成的。本例患者经过短期抗炎治疗后炎症未得到有效控制,最终发展成阑尾周围脓肿,脓肿的形成导致了右下腹肠管粘连扭曲以致梗阻形成,但本例患者由于经过输液、药物及物理疗法的干预治疗,使肠梗阻扭曲的程度发生部分改变,而使患者的症状有所缓解,形成了不完全性肠梗阻。通过此病例说明超声对诊断阑尾周围脓肿合并肠梗阻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也为临床及时救治及手术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时机。
  • 摘要: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联合宫腔镜对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的临床诊断价值.rn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所收治170例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阴道超声检查、宫腔镜检查及病理检查,并比较经阴道超声、经阴道超声联合宫腔镜检查与病理检查结果的符合率.rn 结果:经阴道超声检出率为61.8%,显著低于联合检查的9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阴道超声无法检测出子宫内膜炎,具有一定应用限制;子宫内膜癌检出率两组检查方式无显著差异(P>0.05).rn 结论:经阴道超声操作简便、无创无痛、安全可靠,可作为临床初筛的首选检查方式;而宫腔镜可更好的发现细小病变,临床诊断符合率更高,但会对子宫内膜发生一定创伤,有导致癌症细胞扩散的可能性;二者在临床使用中,应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灵活使用.
  • 摘要: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仿真内窥镜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5例仿真内窥镜的影像资料.结果:胃癌5例,膀胱癌2例,结肠癌5例,支气管肺癌2例,支气管异物1例.结论:CT仿真内窥镜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基于能谱CT物质分离功能获取碘基图,对肺部结节或肿块的患者进行定量分析,探讨能谱CT碘基图在肺癌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rn 方法:连续搜集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因肺部结节或肿块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进行胸部平扫加双期增强扫描的70例患者,使用美国GE Discovery750HD CT机,平扫行120kVp常规CT螺旋扫描,增强扫描开启能谱扫描模式(Gemstone spectral imagine,GSI),注射造影剂后30s、60s行动脉期、静脉期能谱扫描,经后处理分别得到动脉期碘基图、静脉期碘基图.测量的指标包括病灶及同层主动脉的动脉期和静脉期碘浓度,并计算标准化碘浓度(normalized iodine concentrations,NIC)值以上数据均测量3次并计算其平均值。用SPSS13.0对以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分布进一步行方差齐性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用于比较病灶的组间差异(方差齐),方差不齐则采用Tamhane's T2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者采用Kruskal-Wallisfen非参数分析。rn 结果:动脉期,肺癌组的碘浓度低于富血供炎变组(P=O.OOl,P<0.05),静脉期,肺癌组的碘浓度高于结核组(P=0.02,P<0.05),肺癌组的静脉期NIC高于结核组(P=0.003<0.05)。rn 结论:宝石CT能谱成像可通过物质分离功能提供碘基图,测定的碘浓度值可作为肺部病灶强化的较为客观的量化指标,对肺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CT表现及在该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从而不再仅仅依靠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诊断.当症状明显时,病情已发展到一定程度,失去最佳治疗时机.因此,病变早诊断,早治疗尤为重要.rn 材料与方法:分析50例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CT表现,进行归纳总结.结果:CT表现为侧脑室旁白质对称性低密度阴影、腔隙性脑梗塞和脑萎缩.脑室扩大,脑沟增宽,部分有脑池扩大,均为脑白质萎缩,深部灰质团萎缩,胼胝体继发变薄.临床表现包括高血压、痴呆、智力低下和精神障碍及脑卒中等.结论:CT检查是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重要筛查方法.
  • 摘要:目的:分析运用CT及MRI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价值,探讨其临床适用性.rn 方法:选择从2009年5月至2012年11月于我院经临床确诊的32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的CT、MRI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情况.rn 结果:脑静脉窦血栓发病在7d内的患者,CT检查的阳性率为52.38%,发病12d内的阳性为72.73%,总阳性率达54.29%.其中血栓位于直窦和下矢状窦6例,上矢状窦11例,累及横窦—乙状窦4例,累及脑深部大静脉及皮质引流静脉4例;其他部位7例;19例急性患者的CT平扫可见CVST患者静脉窦内条带状或三角形高密度影,结论诊断为脑水肿征象,脑梗死或出血性梗死.CVST患者MR检查,阳性检出率为97.14%,典型患者可见脑静脉窦内异常等信号或高信号影,流空效消失,结论诊断为脑水肿征象.rn 结论:颅脑CT平扫是诊断急性CVST的简单、有效的方法,可以作为一种广泛的筛查方法;而对于亚急性以及慢性CVST患者,MRI可以显示较为特征性表现,对于诊断CVST价值高,在临床上可斟酌应用.
  • 摘要:新生儿肺泡数量较少,而且气道小、阻力高及肺泡弹力差,当新生儿发生肺部疾病时,如果诊断不及时,患儿极易死亡.新生儿肺部疾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体检并辅以部分X线平片和CT检查,但是,新生儿作为一类对X放射线敏感的人群,更渴望像肺部超声这样实时且无创的方法.由超声波在气体介质中传播距离很短的自身物理特性所定,富含气体的肺脏一般认为不适宜超声检查,以往超声获取的肺脏信息很有限.但是,随着超声影像技术的发展,超声越来越多的用于肺部的检查,特别是应用于新生儿,对于新生儿这类特殊人群而言,肺部超声检查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为临床医生的诊断提供有效的信息,因此,新生儿肺部超声的开展是今后研究的一个新方向.
  • 摘要:目的:探讨早产儿床旁颅脑超声在脑室周围回声增强(perivenTricularechoenhance PVE)方面提示脑白质软化(perivenTricular leukomalacia PVL)的临床价值.rn 方法:对我院新生儿科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uniT NICU)2015年10月至2016年3月收入的早产儿行床旁颅脑超声检查,结果有261例早产儿经首次颅脑超声诊断有脑室周围回声增强而纳入研究范围.同时根据脑室周围强回声情况进行分级,并对高度怀疑有白质软化患儿行头颅MRI确诊.rn 结果:脑室周围回声强度分为:Ⅰ度175例,Ⅱ度60例,Ⅲ度26例;并行临床治疗后再经颅脑超声复查,回声增强区在7天内消退者123例,8~14d内消退者62例,15~28d内消退者56例,28d后检查有20例患儿脑室周围强回声未消退,并出现了小囊腔变化,经MRI确诊为脑白质软化.rn 结论:床旁颅脑超声可清楚显示早产儿脑室周围回声增强的动态情况,对判断脑白质损伤具有重要临床诊断价值.
  • 摘要:目的:采用心脏磁共振T1mapping技术检测正常猪的心肌T1定量值,进一步在慢性心肌缺血模型猪上测量心肌T1定量值.rn 方法:选取13头中华实验用小型猪,行左前降支近中段交界区蛋白缩窄环植入术建立慢性心肌缺血小猪模型.并在3T磁共振采集T1mapping数据,于造模前后、增强前后均测定左心室感兴趣区的心肌T1值,应用配对样本T检验统计分析造模前后T1值的差异.rn 结果:12只正常猪心尖部心肌平均T1值为(1050.2±16.7)ms,乳头肌层心肌平均T1值为(1139.7±54.4)ms;11只慢性心肌缺血模型猪心尖部心肌平均T1值为(1210.6±94.2)ms,比造模前升高,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乳头肌层心肌平均T1值为(1236.0±114.3)ms.造模前、后乳头肌层前壁、前间壁差异显著.rn 结论:T1mapping技术对诊断心肌慢性缺血或梗死有定量参考价值.
  • 摘要:冠心病的发病率、死亡率逐年上升,合理、高效地选择影像学检查方法可最大限度的发挥影像学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冠心病心肌缺血诊断的“金标准”是选择性冠状动脉脉造影,但由于其有创且昂贵,本文介绍心脏核磁在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诊断中的应用及相应的MR Fast-Cine Tagging技术、磁共振心肌灌注成像技术、黑血技术T2加权相扫描方法等影像学技术.
  • 摘要:目的:本研究采用第二代炫速双源CT大螺距扫描模式在低管电压下评估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rn 方法:120例10个月内有随访资料可疑冠状动脉体检以及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西门子第二代炫速双源CT,双筒高压注射器团注,对比剂采用非离子对比剂碘海醇.分别随机分组,使用大螺距80kV和迭代重建(SAFIRE)和80kV或者100kV滤波反投影算法重建(FBP).不同的感兴趣区描述客观图像的质量.rn 结果:在保证CCTA图像质量能够满足诊断的前提下,第二代炫速双源CT大螺距扫描模式使用迭代重建技术80kV管电压扫描与不使用迭代重建技术100kV管电压扫描获得的图像质量无显著性差异,但前者的辐射剂量显著降低.rn 结论:采用第二代双源CT大螺距扫描模式,应用迭代重建算法80kV管电压心脏成像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显著的降低了辐射剂量.
  • 摘要:双源CT应用临床以来,在CT血管造影方面越来越显示出它独特的优势,较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及较快的扫描速度使其获得高质量的图像成为可能.双源CT大螺距扫描模式,在血管成像成像方面具有图像质量好,有效射线剂量低,扫描时间快等优点,本文就双源CT大螺距模式在血管成像方面的进展及临床应用价值进行综述.第二代双源CT极大的提高了时间分辨力,它以其较高的准确性,较清晰的图像质量及超低的辐射剂量,基本满足了临床血管疾病检查的需要。2014年,第三代双源CT---SOMATOM Force CT应用于临床,时间分辨率提高到了66ms,机架旋转速度达到0.25s,冠状动脉成像仅0.13s。其大螺距模式模式又称Turbo Flash模式,SOMATOM Force CT大螺距扫描有望进一步提高图像质量,降低辐射剂量,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 摘要:目的:探讨妊娠后期及产褥期后循环可逆性脑病综合症的MRI诊断价值及与围产期颅内静脉窦血栓鉴别诊断.rn 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妊娠期间或产后出现癫痫、头痛、视物模糊MRV误诊为颅内静脉窦血栓的PRE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rn 结果:4例患者MRV显示静脉窦不连续或充盈缺损.4例患者MRI显示双侧顶叶(4例)、双侧枕叶(4例)、双侧额叶(2例)、双侧颞叶(1例),多发对称分布异常信号,病变于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及FLAIR呈高信号,DWI表现为等或稍高信号,SWI均未见出血灶.4例患者于发病后2周至4周复查MRI或CT显示异常病灶消失.rn 结论:常规MRI及MRV能够为早期、正确地诊断PRES提供很好的帮助,应用DWI、SWI序列及ADC值同时结合其他误诊因素鉴别诊断不困难.
  • 摘要:目的: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primary thyroid lymphoma,PTL)较为少见,临床处理不同于甲状腺其他恶性肿瘤,因此,认识PTL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分析PTL的临床及CT表现.rn 方法:收集22例经病理证实为PTL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症状,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缘、CT密度及强化方式、与周围组织关系和颈部淋巴结情况.rn 结果:22例中男8例,女14例,年龄范围(39-77)岁,平均年龄60岁。临床症状表现为短期内肿块迅速增大者12例。肿瘤累及双侧11例,累及单侧8例,同时累及右侧及峡部3例。肿瘤长径范围(12-104) mm,短径范围(11-71) mm。弥漫型、多发结节型、结节型分别为12、5、5例。CT平扫15例低密度,7例等密度,肿瘤内部发现钙化0例,坏死5例。增强后1922例轻中度强化,3/22例明显强化。CT增强均质密度13例,混杂密度9例。17例气管受压,5例食管受压,12例病灶突入前上纵隔内,颈部见肿大淋巴结8/22。rn 结论:老年女性颈部肿块迅速增大,CT表现为均质、低密度、轻中度强化、弥漫性肿大的实质性肿块,伴有临近组织的压迫及侵犯,提示本病可能。
  • 摘要:子宫腺肉瘤是子宫肉瘤的罕见类型。由良性腺上皮成分和肉瘤间质成分构成,多发在绝经后老年妇女,其中位发病年龄为58岁,但逐渐呈现年轻化趋势。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阴道出血、盆腔包块、盆腔痛,阴道异常分泌物。常见体征有脱出宫颈息肉状肿物,子宫增大及盆腔包块。子宫腺肉瘤可发生于宫体内膜、宫颈内膜及肌层。关于子宫腺肉瘤影像学表现的相关报告较少,本例患者超声表现为宫腔内混合性占位,与肌壁分界不清,内部及周边血流信号较丰富,实时组织弹性成像以绿色为主,评分2分。超声造影周边呈环状增强,内部呈树枝状逐渐增强,内部有片状无增强区,与子宫肌瘤的超声造影表现相似。子宫腺肉瘤发病率低,无特异性表现,易误诊,呈低度恶性。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辅以化疗。子宫腺肉瘤复发率约25%-40%,死亡率约10%-24%,有关5年的生存率尚无大样本相关报道,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主要有肿瘤的临床分期、分化程度、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及患者的月经状态。临床分期越早,分化越好的无淋巴结转移的未绝经患者的预后越好。因此,早期诊断是改善子宫腺肉瘤预后的关键因素。
  • 摘要:目的:探头直肠内超声在直肠癌术前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经直肠内超声检查3例直肠癌.检查中主要观察直肠癌肿块的形态、大小、回声、方位、血流情况,浸润直肠周径、深度及邻近组织和脏器有无受累,所有病例均经肠镜、手术病理证实.结果:直肠癌呈低回声肿块,边界不清,无包膜,可伴有微钙化,肿块内部动脉血流丰富.肿块突破黏膜层及粘膜下层未侵犯肌层,与手术病理符合率及侵犯浆膜层及周围淋巴结肿大均>90%,结论:直肠内超声可显示直肠壁结构层次,对直肠癌浸润深度检测及术前直肠癌分期有极高的临床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在脑动静脉畸形(AVM)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6例经DSA确诊的AVM患者,与术前脑血管MRA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MRA与DSA诊断病灶大小、静脉支数上,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MRA与DSA在诊断动脉支数上结果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MRA影像技术能够清晰显示脑动脉畸形的畸形血管巢位置、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为临床治疗方法的确定提供了充分的基础,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摘要:目的:研究情景模拟对高龄患者CCTA检查依从性和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高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68例)和对照组(64例),分别予以常规护理和情景模拟下整体护理;比较两组在检查前静脉穿刺主客观疼痛评分,检查中心率及变异率、血压、检查一次成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在静脉穿刺性疼痛感、心率变异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引入情景模拟对照组的呼吸配合和检查一次性成功率(P<0.01)、护理满意度(P<0.01)高于对照组.结论:融入情景模拟的整体护理有助于提高高龄患者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依从性和一次成功率.
  •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不典型肝脓肿的CT表现特征,以提高肝脓肿的早期诊断率.方法:收集2012-2013年临床经保守治疗及穿刺证实为肝脓肿患者28例影像资料,均进行CT平扫及增强.结果:不典型肝脓肿的CT表现为28例肝脓肿病灶周边均无环征和积气等典型表现,不典型的肝脓肿多为早期肝脓肿,平扫CT表现无特征性,增强扫描显示:病灶有较明显缩小趋势,病灶内坏死区呈多房蜂窝状且边缘清晰锐利,内部间隔粗细较均且贯穿整个病灶,病灶内血管走行正常,延迟扫描内部间隔持续强化.结论:不典型肝脓肿增强扫描具有特征性,对于肝脓肿的早诊断、早治疗带来极大帮助.
  • 摘要:通过分析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与直肠腺癌病理学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初步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术前评价直肠腺癌侵袭能力的应用价值.ADC值与直肠腺癌分化程度、T3期固有肌层外浸润深度、结外肿瘤种植及ki67均有一定相关性。ADC值越低,反映了肿瘤的侵袭性越强,预后越差。ADC值有利于对术前评价直肠腺癌侵袭性提供更多的辅助信息。
  •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MRI表现特征.rn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及MRI表现.全部患者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rn 结果:单发6例,多发1例,共有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病灶8个,所有病灶均位于髓内.其中,延髓1个,颈段4个,胸段2个,腰段1个.肿瘤多呈点状、结节状、香肠状或不规则形状,肿瘤在MRI 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上下径<20mm的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上下径>20mm的病灶呈不均匀明显强化,其内可见多发流空的血管影;7例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脊髓空洞或水肿.rn 结论:脊髓血管母细胞在MRI中具有特征性的影像表现,MRI对诊断脊髓血管母细胞瘤具有重要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GE3D LAVA(三维容积超快速多期动态)预扫在肾透明细胞癌中术前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33例经病理确诊的肾透明细胞癌的MRI检查资料分析,分3D LAVA动态增强组和对比预扫组,统计两种不同分析方法对病灶显示数目和征象,并与病理对照比较检出率及定性准确率.结果:病理证实33例病人共41个病灶,LAVA动态增强检出29个动脉期强化灶,对比预扫检出37个;动态增强检出30个囊变,对比预扫检出35个囊变;对比预扫囊变内出血16个;对比预扫27例假包膜延迟强化.结论:3D LAVA序列对比预扫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较常规动态更能显示肾透明细胞癌的特征影像.
  • 摘要:目的:探讨CT动态增强扫描对于肝脏内孤立性结节病变的诊断与鉴别价值.rn 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4年2月,我院接受CT检查的肝脏内孤立性结节病变患者24例,回顾分析其CT平扫与动态增强扫描情况.rn 结果:本组24例患者共24枚结节灶,经CT平扫表现为低密度或者等密度均匀或不均匀结节占位,CT动态增强扫描肝细胞肝癌表现为快进快出,转移瘤表现为边缘性强化,胆管细胞癌表现为片状强化,淋巴瘤呈均匀强化,肝硬化结节呈现同步强化,腺瘤早期不均匀强化并可见环形包膜,局灶性结节增生则表现为离心性强化,海绵状血管瘤表现为早出晚归、向心性强化特征;所有结节增强后CT值均显著高于平扫时(P<0.05),其中,恶性结节的增强程度高于良性结节.rn 结论:CT动态增强扫描能准确反映病灶的血流动力学特征,有利于鉴别肝脏内孤立性结节病变性质,为肝脏内孤立性结节病变的定性诊断提供可靠信息.
  •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CT诊断肾结核的影像学表现,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5例经临床证实的肾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从肾脏形态改变、肾实质、肾盂肾盏和无钙化几个方面对肾结核做出相应的影像学表现判别.结果:肾结核在CT诊断中的(对肾脏形态改变、实质内低密改变、肾于肾盏改变、肾功能损害和钙化等)影像学表现.结论:CT诊断可以清楚显示肾结核的部位、程度及范围,能够为临床提供更加准确、直观的诊断依据.
  • 摘要:道教作为中国的固有宗教,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对中医学思想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东方古代哲学思想,特别是宗教哲学思想,就是中医思想体系的源头.中医学是中国的传统医学,研究中医学思想必须十分重视中医思想体系的源头,因此研究道教文化对中医学思想发展的影响是研究中医固有理论的重要途径之一.并重点叙述了道教文化对中医诊疗的影响,道教文化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
  • 摘要:“防患于未然”是祖国医学一贯强调的观点,从而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行之有效的摄生方法.精神摄生,修心养性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指出人如清心寡欲,精神保护得好,就不会生病.《黄帝内经》表达了我国古代医学家的精辟的医学哲学思想,对疾病的防治提出了全面、系统、具有一定科学性的论述.对人的心理作用的阐述贯穿在该书的各章节之中.在疾病的发生和症状的表现上可以看到:在强烈、持久的情绪波动下可以引起躯体疾病,在诊断疾病时,《内经》特别重视病人的经济状况、生活起居习惯、饮食嗜好、是否存在思想顾虑、性情是否勇敢或胆怯等。在治疗疾病时,《内经》很重视心理治疗的作用。治疗时要对病人指出疾病的危害性,以引起对治疗的注意。告诉病人疾病是可以治好的,使其与医生配合治疗,并告以具体的措施和调养方法,解除其苦恼的消极心情。
  • 摘要:中药起源很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医药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生活实践与医疗实践中不断地进行积累总结的结果.书籍中收载的药物和方剂,很多至今还被广泛地应用着,具有很好的疗效。很多中草药的疗效不但经受住了长期医疗实践的检验,而且也已被现代科学研究所证实。有些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和分子结构等也已经全部或部分地研究清楚。例如麻黄平喘的有效成分麻黄碱、常山治疟的有效成分常山碱、延胡索止痛的主要成分四氢掌叶防己碱(延胡索乙素)、黄连和黄柏止痢的主要成分小粟碱(黄连素)、黄芩抗菌的主要成分黄芩素、大黄泻下的有效成分番泻甙等等。为了保证药物的疗效,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对于药物的栽培、采收、加工、炮制、贮藏保管等方面,也都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大量事实证明,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长期实践所积累起来的医药遗产是极为丰富、极为宝贵的。人们应当珍视这个祖国医药学的伟大宝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 摘要:良好的医患沟通是协调医患关系的重要途径,也是医生的基本工作之一.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处理好医患关系是其将来医生职业生涯中的永恒主题.因此,如何培养我国医学生的医患交流与沟通技能,引导医学生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已成为我国现阶段医学教育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
  • 摘要: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联系最主要的方式.对于护理工作来说,沟通又有其特殊的含义.护理人员与患者通过沟通,可以增进相互之间的理解和信任,有助于了解患者的身心状况及信息资料,有利于护理评估的进行及护理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更有利于健康教育的开展.通过成功的沟通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从而使患者处于最佳的身心状态,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同时也为医护人员营造愉快的工作环境.总之,沟通技巧在护患关系中有重要作用,护士应理解患者,尊重患者,关心患者,只有把沟通技巧很好地运用到护理实践中,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诚恳的态度与患者交流,让患者感到你是为他好,才能启迪患者以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基础。护士只有懂得了护患相处的艺术,熟练地掌握并运用沟通的技巧,才能提供适合患者的最佳护理,促进患者身心康复。
  • 摘要:隋唐时期,国富民强,百业兴旺,促进了国内外贸易的发展和科学文化的交流,长安成了中外文化与经济交流的中心.医药学,在隋唐时期比以往任何一代都更繁荣,而且由于当时中医学处于领先地位,对近邻如日本、朝鲜、越南等国的影响更大.当然,中医药在中外医学交流中,也吸取了国外的用药经验、处方、药物,甚至医学理论.这些相互间的交流,对发展和丰富中国医药学,对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发挥了明显的作用,对促进世界医学发展也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 摘要:目的:采用能被荧光显微镜检测的新型氧化铁纳米颗粒MoldayION Rhodamine B(MIRB)标记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研究其标记效率和对BMSC增殖活性的影响,并初步探讨标记BMSC体外MR成像的可行性,为移植干细胞活体MR成像提供实验基础.rn 方法:成功培养和鉴定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后,采用铁浓度为25μg/mL,50μg/mL的MIRB标记BMSC.应用MTS法比较两浓度组标记BMSC和未标记BMSC增殖活性;通过观察标记细胞内荧光显影和普鲁士蓝染色评价两浓度组的标记效率,应用1.5T MR对不同数量级细胞分别T2WI和T2*WI序列扫描.rn 结果:两组标记细胞内均可见明显荧光显影,普鲁士兰染色显示两个不同铁浓度MIRB标记细胞的标记率为98.92%±17%和99.16%±32%,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TS检测提示两个标记细胞组和未标记细胞组的细胞增殖活性有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对不同数量级的MIRB标记BMSC行MR扫描,T2WI和T2*WI能检测到的最小细胞数量级分别为1×105.rn 结论:25μg Fe/mL和50μg Fe/mL的MIRB均能有效标记BMSC,但对BMSC的增殖活性有影响且随浓度增加而加重,因此25μg Fe/mL是适合的标记浓度.1.5TMR可在体外检测到标记细胞信号改变,最小细胞数量级为1×105.
  • 摘要:目的:评价多种后处理方案在减轻后颅窝伪影方面的应用价值.rn 方法:临床需行头颅CT平扫并且后颅窝有伪影的成人患者40例,分别采用不同后处理方式减轻后颅窝伪影.A组卷积核D30,B组卷积核D24,C组卷积核D34,D组为A组行SAFIRE3级重建后图像Q3,E组为A组行单能谱软件处理后的16组图像,F组为D组行单能谱软件处理后的16组图像.分别评价A-D组及E、F组中16个亚组图像的后颅窝伪影,并对各感兴趣区域进行图像质量客观评价及后颅窝伪影分析.rn 结果:六组三个部位的平均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D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F组80keV时最小,SNR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F组80keV时最大.rn 结论:单纯卷积核D24图像最佳;D30经SAFIRE3级重建后的图像,减轻伪影效果较好;D30图像经SAFIRE3级和单能谱软件再处理后的图像,减轻伪影效果更佳.推荐临床使用D30经SAFIRE3级重建后的图像,因其简单、方便操作效果亦较好.
  • 摘要:目的:对涉及颅底咽旁间隙肿瘤作CT及MRI扫描的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rn 方法:从我院2011年9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涉及颅底咽旁间隙肿瘤患者中选取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CT与MRI的扫描结果作分析;rn 结果:经MRI扫描,T1WI显示稍高或等高周围肌肉信号,T2WI显示不均性高信号,明显显示血管影像.增强扫描提示肿瘤高信号内有囊变坏死区.神经鞘瘤与涎腺瘤混合瘤均表现为椭圆形与圆形,且包膜完整,边界光滑的肿瘤.神经鞘瘤与腮腺深叶区分名下,鼻咽腔与口咽腔受压影响,与肿瘤位置与大小呈密切相关性.经扫描后显示,颈动脉体瘤软组织肿块形状不一,CT平扫呈等密度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后为明显强化;80例患者经扫描显示,神经鞘瘤患者46例,颈动脉体瘤6例,涎腺混合瘤21例,鼻咽癌颅底咽旁间隙转移7例.rn 结论:涉及颅底咽旁间隙肿瘤诊断过程中,采取CT与MRI检测,准确认识不同肿瘤的影像学征象,可提高临床确诊率,提前制定治疗方案,能利于患者预后结局.
  • 摘要:目的:探讨CT对腮腺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腮腺病变的CT表现.结果:在78例腮腺病变中,CT术前准确定位76例,对良性病变诊断敏感性91.6%,准确率97%,恶性肿瘤敏感性85.7%,准确率85.7%.恶性肿瘤9例,CT表现为侵袭性生长;良性肿瘤58例,CT表现为单发肿块、单侧或双侧多发性肿块及单侧或双侧腮腺弥漫性病变未见局限性肿块者;肿瘤样病变7例,CT表现多样性;感染性病变4例,表现为腮腺一侧叶弥漫性病变,周围软组织水肿、渗出.结论:CT是腮腺病变的有效辅助诊断技术.
  • 摘要:核磁共振检查是目前临床诊断中重要检查手段之一,该种设备检查具准确率高的优势,在临床已被广泛应用.但由于MRI检查是让患者处于一个幽闭的狭小空间,检查要求高,检查过程中不能移动身体,并接受较长时间的射频噪声,患者极易出现焦虑、恐惧等负性心理,导致其不能积极配合检查,甚至引起检查中断.临床加强对MRI检查患者的人文关怀和心理护理,可确保检查顺利进行.
  • 摘要:目的:探讨孤立性纤维瘤(SFT)的影像学特征.rn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7例发生于胸部、胸腹部、后腹膜区、肾脏孤立性纤维瘤CT及MRI的影像学表现并与病理组织学结果做对照分析.rn 结果:7例SFT中,发生于胸部3例腹部3例(2例患者发生腹膜后,1例患者发生于左侧肾脏)、胸腹部1例.免疫组化检查结果显示,VimenTin、CD34均呈阳性,CD99阳性6例,Bcl-2阳性6例,S-100、Desmin及CK均呈阴性.行CT检查的病灶可呈大小不一,不均匀的软组织密度肿块影,较大者内部可见低密度囊变、坏死区,较小者肿块密度均匀,未见坏死囊变.增强后均有均匀或不均匀明显持续强化,较大肿块轻度呈“地图样”强化及见多条葡萄行线状或迂曲血管影,为特征性影像学表现.行MR I检查的病灶T1WI脂肪抑制与肌肉相比多呈等或偏低信号.MRI检查T2WI信号变化较大,可表现为各种不同的信号,呈等、低或略高信号、内部有散在片状或结状低信号.T2WI高信号反应肿瘤黏液样变区,略高信号反映肿瘤细胞密集区,低信号区反映肿瘤的致密胶原纤维结构.rn 结论:SFT多数发生在胸膜,少数可发生于胸膜外的身体各部位.SFT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为SFT的诊断提供依据.CT和MRI可以对SFT进行定位,并确定肿瘤与周围组织关系,为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 摘要:目的:评价MRCP在胆道系统结石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3例临床拟诊胆道系统结石的患者MRCP的图像进行分析,同时通过与CT的对比进行研究.结果:MRCP诊断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率为94.1%,胆总管结石的诊断率为95.7%,胆囊结石的诊断率为95.8%,平均诊断率为95.2%,MRCP对肝内胆管结石的的诊断率与CT无明显差异,对胆总管结石的诊断率与CT有明显差异.结论:MRCP无创、安全,对胆道系统结石的诊断率高.
  • 摘要:目的:利用多排螺旋CT检查胃癌术后复发患者并与胃镜检查和术后对照,确定多排螺旋CT(mulTi-slice sprial CT,MSCT)在胃癌术后复发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对19例胃癌术后复发患者用MSCT行平扫和动脉期、门静脉期双期增强扫描,然后行(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多平面重建、(volume rendering,VR)容积再现等技术观察图像.结果:MSCT结合MPR、VR技术对胃癌术后复发检出率89.47%(17/19),进展期病灶检出率100%.结论:利用MSCT结合MPR、VR技术配合动态增强在胃癌术后复发是一种可行性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螺旋CT对腹腔淋巴结病变的诊断价值及在临床治疗及预后方面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存在腹腔淋巴结病变患者62例的影像学资料,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螺旋CT腹部增强扫描30例淋巴结转移者,诊断正确27例,漏诊3例.螺旋CT诊断腹腔淋巴结转移与否的准确率为87.09%,并发现淋巴结直径≥10mm者,病理转移的阳性率高(P<0.001).淋巴瘤组及转移性淋巴结组的长短径、平扫CT值、增强后双期期CT值均高于炎症性肿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前使用螺旋CT增强扫描可以明确腹腔淋巴结的病变性质,有利于肿瘤分期及治疗方案的选择.
  • 摘要:目的:探讨MR弥散加权成像(DWI)在卵巢囊腺癌与囊腺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rn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3例卵巢囊腺癌及40例卵巢囊腺瘤患者MR图像,记录两者囊壁或间隔DWI信号高低并测量其ADC值(b=800s/mm2),并进行统计学分析.rn 结果:13例卵巢囊腺癌表现为囊实性肿物,囊壁及间隔不规则增厚,壁结节或实性成分DWI均表现为高信号(100%),平均ADC值(0.95±0.18)×10-3mm2/s.40例囊腺瘤为单房或多房的壁薄、光滑的囊性肿物,囊壁及间隔厚度多均匀,DWI信号不高(38/40,95%),平均ADC值(1.72±0.23)×10-3mm2/s.DWI诊断囊腺癌敏感性高(100%),特异性高(86.7%).囊腺癌与囊腺瘤DWI信号高低、ADC值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DWI在囊腺癌与囊腺瘤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作用,通过对病变ADC值进行定量分析,能为卵巢囊腺癌及囊腺瘤定性诊断提供一定的依据,是常规MR扫描的补充.
  • 摘要:目的:探讨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睾丸表皮样囊肿(TesTicularepidermoid cysT,TEC)的MRI表现.rn 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TEC的MRI资料并结合文献讨论.rn 结果:8例TEC的年龄段21岁~40岁,平均年龄28.8岁,双侧睾丸各4例,8例均有睾丸无痛性增大,7例可触及睾丸内肿块,1例未触及,发现睾丸病变的时间为3天~2个月,血清生化检查AFP、β-HCG、CEA均阴性.MRI表现:3例呈椭圆形,3例呈类圆形,2例呈圆形,最大病变呈类圆形位于左侧睾丸,约为4.8cm×4.5cm×4.3cm,最小病变位于右侧睾丸,直径约1.4cm.8例TEC在T1WI、T2WI上边缘部有低信号环,即“黑环征”,厚度均匀,约1mm~2mm.在T1WI上,5例病灶内部呈等低或等高信号,1例在T1WI可见“靶征”;在T2WI上,6例病灶内部有“洋葱皮征”,1例小结节病灶内部的“洋葱皮征”显示不清,另1例TEC最大径虽然达4.8cm,但内部无典型的“洋葱皮征”.8例TEC MRI增强后均无强化.rn 结论:TEC MRI表现为①病变位于睾丸实质内,直径为1.0cm~4.8cm,可呈椭圆形、类圆形或圆形,具有占位效应;在T1WI、T2WI上,病变边缘有厚度1mm~2mm的低信号环.②在T1WI上,病灶内部信号可呈等信号、低信号、等低信号或者等高信号;在T2WI上,病灶内部多为混杂信号,MRI可分辨出条带状高信号、等信号及低信号交替排列形成特异性“洋葱皮征”.③TEC为囊性无强化的病变.④TEC具有“黑环征”,内部T1WI呈等高信号、T2WI呈等低信号,增强后无强化,是TEC的少见MRI征象.
  • 摘要:目的:为明确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在心脏器官水平的响应,在冠心病小型猪模型实验中,采用CT灌注增强扫描,选择穴位埋针内关穴,与足三里穴对照,显示不同经络穴位对缺血心肌的作用差异.现总结实验技术,重点是优化静脉穿刺及埋针方法,保障高压注射的成功率,准确有效实施穴位埋针.方法:选择猪的耳缘静脉,熟悉其解剖特点,结合高压注射的要求,总结穿刺技术方法以及穴位埋针技巧.结论:通过反复练习和总结,可掌握小型猪静脉穿刺及高压注射方法,从而保障了CT心脏灌注扫描的成功;可掌握埋针技术,使其产生对内关穴及足三里穴持续有效的刺激作用.
  • 摘要:目的:总结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的CT、膀胱造影及IVP表现.rn 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长期吸食氯胺酮且出现严重膀胱刺激征患者的CT、膀胱造影及IVP资料,探讨KIC的影像学特点.rn 结果:①、25例行CT检查,均见膀胱挛缩,壁不规则增厚,最多见为双侧壁及(或)前壁增厚19例(76%),膀胱全壁增厚5例(20%),膀胱壁结节状增厚2例,右侧壁及后壁各1例,增厚约4—25mm,平扫密度平均为39Hu,增强扫描密度平均为54Hu,并见明显强化不规则增厚的膀胱粘膜线.发现不同程度上尿路扩张11例(44%),其中10例输尿管下段管壁增厚,另外1例双侧输尿管全程增厚及双肾实质损伤.3例合并膀胱结石.②、32例行膀胱造影,29例膀胱边缘均不光滑,严重者囊袋状向外突出,多数容量明显减小,小于100ml26例(81.3%),6例大于100ml,发现输尿管反流10例(31%).③、15例行IVP检查,膀胱壁边缘不光滑,7例输尿管扩张,2例输尿管出口狭窄.rn 结论:KIC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CT、膀胱造影、IVP三者结合有助于提高对KIC的全面观察,提高诊断准确率.
  • 摘要: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CT和MRI征象,提高对该病影像征象的认识.rn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至2014年间于我院经手术后病理确诊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15例患者的CT及MRI图像,并与病理结果对照.rn 结果:肿瘤以囊性成分为主型5例,实性成分为主型3例,囊实性比例相间型7例.其中2例病灶可见出血,3例病灶可见钙化.CT平扫肿瘤实性部分CT值平均37.56±9.53Hu;增强动脉期平均54.5±9.75Hu;门脉期平均72.0±17.1Hu,呈渐进性强化.囊性部分平扫平均24±12.52Hu;增强扫描无强化.MRI上肿瘤实性成分T1WI呈等/稍低信号,T2WI呈等/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呈延迟强化趋势.囊性成分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无强化.肿瘤包膜在T1WI及T2WI上均呈低信号,增强扫描呈延迟强化.2例肿瘤内出血病灶在T1WI上可见环样、云絮样高信号,相应区域在T2WI上呈低信号.3例肿瘤内钙化在T1WI及T2WI上均呈低信号.rn 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MRI征象有一定的特征性,术前如能抓住该病的特征性影像表现,对其定性诊断有很大的帮助.该病需要与无功能性内分泌肿瘤囊变、胰腺囊腺瘤、胰腺囊腺癌、胰腺癌囊变、胰腺假性囊肿等做鉴别.
  •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中老年性膝骨性关节炎的髌下脂肪垫治疗前后CT变化,以期能为中医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提供一些信息.rn 方法:将102例KOA病人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1例给予玻璃酸钠关节内注射,3mL/次/6日,共5次;治疗组51例给予健步通络熏蒸液熏洗,熏洗30min/次/天,10次1疗程,共治疗3个程;2组皆治疗30天.治疗前后均行膝关节CT扫描,观察治疗前后髌下脂肪垫的变化.rn 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髌下脂肪垫的前后径、内外径、上下径分别均有缩小,密度均有降低,且优于对照组;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86.27%)优于对照组(74.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中老年性膝骨性关节炎髌下脂肪垫变化的CT测量是评价中医药治疗KOA疗效的有效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男性乳腺发育症的中医证型与影像学表现的相关性.rn 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男性乳腺发育症不同中医证型的X线钼靶表现.rn 结果:男性乳腺发育症中医证型:肝郁化火型33例;肾虚阳凝型27例;外邪伤肝型10例;先天不足型2例,X线表现:纤维型28例,大结节型35例,分泌型4例,脂肪型5例.33例肝郁化火型23例X线表现为大结节;27例肾虚阳凝型13例X线表现为纤维型,,1例表现为大结节型;10例外邪伤肝型5例X线表现为大结节型;2例先天不足型X线表现为纤维型.rn 结论:男性乳腺发育症中医证型与影像学表现具有相关性.男性乳腺发育症是指男性体内雌、雄激素比例失调或其他器质性病变导致乳腺组织异常发育、乳腺结体组织异常增生的一组疾病,表现为男性一侧或两侧乳房呈女性样发育、肥大,有时伴有乳汁样的分泌等症状.中医属于“乳疬”的范畴.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诊断为男性乳腺发育症的72例患者的中医证型和数字化乳腺钼靶摄影表现,意在寻找二者的相关性.
  • 摘要:本例肾盂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以腰部不适为首发症状,无血尿。RAML是肾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约占全部肿瘤的1%-2%,是由不同比例的成熟脂肪、平滑肌和发育畸形的厚壁血管组成。大多数认为B超对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检出率高,因含脂肪较多,呈团块状强回声,具特征性:CT检查低CT值脂肪成分最具特征性,呈边界清楚的低密度或不均匀性低密度。来源于肾盂的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少见。本例大体病理剖面发现肿块来源于肾盂。既往文献报道该肿瘤多来源于肾实质。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Renal angiomyolipoma,RAML),又称肾错构瘤,是肾脏常见的间质性肿瘤,病理上由不同比例的血管、平滑肌、脂肪组织以不同比例构成,大小不等,无包膜,呈膨胀性生长。RAML有两种类型:一类以多发、双侧为主,常合并结节性硬化,儿童或青年常见,另一类病灶较大,以单发、单侧为主,不合并结节性硬化,成人女性多见,乏脂肪RAML大约占所有RAML的4.5%,主要由血管、平滑肌和不成熟的脂肪细胞以及散在分布的少量脂肪构成,文献报道少数RAML所含的脂肪成分只有镜下才能看到。对于乏脂肪成分的RAML,CT影像上与肾细胞癌难以鉴别,容易导致误诊.总之,CT在诊断乏脂肪RAML时应该注意其平扫密度、有无钙化、病灶有无包膜、强化特征及有无伴随的转移征象等做出正确的诊断,对于不能明确的诊断可在CT或B超定位下行肾穿刺,取组织活检,以明确诊断,可以使患者避免不必要的手术.
  • 摘要:目的:分析小肠憩室多层螺旋C T(MS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rn 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共49个经内镜检查或手术病理证实小肠憩室病例的临床及MSCT资料,所有病例均作腹盆部MSCT平扫检查,其中16例加作MSCT增强检查,分析小肠憩室的MSCT表现特征.rn 结果:35例中,MSCT检查共发现十二指肠憩室26例(40个),回肠憩室3例(3个),憩室表现为突出肠腔外的囊袋状影;5例(5个)十二指肠憩室及1例(1个)回肠憩室MSCT未能显示;31例十二指肠憩室中,13例合并胆道扩张,7例合并胆道结石,3例合并急性胰腺炎,3例合并憩室炎;4例回肠憩室中,2例合并憩室炎,1例合并小肠梗阻.rn 结论:MSCT能较好的显示小肠憩室病变及其并发症,对小肠憩室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排粪造影在功能性出口梗阻性便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0例不同程度排便困难的患者进行排粪造影检查,观察患者静坐、提肛、力排充盈相及力排粘膜相,并测量肛直角、肛上距、乙耻距、骶直间距.结果:120例患者中,女性患者以直肠前突为常见,男性患者以直肠内脱垂多见,且多种异常合并存在.结论:排粪造影方法简单易行,病人易于接受,是诊断功能性出口梗阻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