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十届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年会
第十届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年会

第十届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年会

  • 召开年:2017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7-05-19

主办单位:;中国医师协会;;北京医师协会;;

会议文集:第十届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302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究其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统计2010年01月-2016年12月在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住院的302例结直肠癌患者的性别、年龄、Duckes分期、病灶部位、分化程度等临床流行病学资料,分析其流行病学特点. 结果:中老年人易发结直肠癌;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病理分型多为中分化腺癌;在结直肠癌Duckes分期上A期63例,B期110例,C期100例,D期29例,各期所占比例分别为20.9%、36.3%、33.3%和9.5%;好发部位在直肠,其次为横结肠、乙状结肠、降结肠和升结肠. 结论:结直肠癌易发直肠部位,临床表现缺乏代表性,误诊率高故应强化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分析,重视早期诊断与治疗.
  • 摘要:目的:研究在自体骨髓经门静脉输注改善肝功能的基础上对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小肝癌进行综合治疗. 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对12例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小肝癌患者,施行经网膜右静脉插管埋置输液港,做自体骨髓经输液港输注进入门静脉改善肝硬化,在肝功能改善后,进行介入栓塞治疗和射频治疗小肝癌. 结果:自体骨髓经输液港输注进入门静脉后肝功能有明显改善.白蛋白总体呈上升趋势,上升趋势通过简单线性回归计算得出有统计学意义(P<0.0001),总胆红素变化没有统计学意义(p=0.50),凝血酶原时间缩短(p<0.0001),肝功能评分呈现显著下降趋势(p<0.0001).介入栓塞和射频消融治疗后小肝癌病灶缩小或完全坏死纤维化.2例术后12个月内死于消化道出血,2例术后24个月内死于肝癌转移.现在8例均在肝功能大致正常状态下存活,最长随访时间已经超过6年. 结论:自体骨髓经门静脉输注后可以明显改善肝功能,然后作介入栓塞和射频消融控制小肝癌,食管下段曲张静脉内镜套扎治疗防止消化道出血,可以使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小肝癌患者在肝功能恢复正常的状态下长期存活.
  • 摘要:目的:探讨HIV感染者合并结肠直肠癌化疗前后保存和回输自体骨髓对促进骨髓重建和免疫重建的效果. 方法:对13例结肠癌和8例直肠癌合并HIV感染患者做手术切除后化疗,其中12例常规手术和化疗,9例手术时经肠系膜静脉插管埋置输液港,化疗前采集自体骨髓-80°C冷冻保存,化疗后经输液港输注保存的自体骨髓,之后对相关临床指标进行比较. 结果:化疗前2组淋巴细胞亚群,周围血象无显著差异,每次疗程化疗结束1周后,保存和回输自体骨髓组的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不输骨髓组(P<0.01).自体骨髓保存回输组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偏高,但是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化疗加输注骨髓组手术后2年内2例死于肿瘤转移,不输注骨髓组手术后2年内4例死于肿瘤转移.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化疗前采集自体骨髓保存,化疗后回输保存的骨髓可以促进白细胞计数较快恢复,对化疗后骨髓重建和免疫重建有待进一步研究.
  • 摘要:BRAFV600E突变是甲状腺癌最常见的基因突变,目前很多研究认为其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相关,同时也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高侵袭性密切相关,并可能预示着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不良预后.目前临床上往往利用穿刺细胞学标本进行BRAF基因突变的检测.本研究中,收集了本院行甲状腺穿刺并行BRAF基因突变检测、术后病理报告证实为甲状腺癌的患者,分析其病理资料,试图阐明BRAFV600E突变在甲状腺癌中的分布特点.在研究中发现甲状腺癌中BRAFV600E突变的频率可以达到89%,阳性突变中绝大多数为经典的乳头状癌,BRAFV600E突变阳性者较突变阴性更容易导致颈部淋巴结转移。
  • 摘要:目的:通过对本研究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根治性切除术的高清手术录像加以统计,分析右半结肠血管的解剖变异情况,探讨相应的手术处理方法. 方法:连续性收集2013年3月至2016年10月期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肿瘤外科消化道肿瘤组医生施行的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根治性切除术的手术录像74例,排除不符合标准病例14例后,纳入60例患者的手术录像,依此统计、分析右半结肠血管的变异情况. 结果:60例患者中,肠系膜上动、静脉100%存在,肠系膜上动脉位于肠系膜上静脉左侧者57例(95.0%),右侧者3例(5.0%);回结肠动、静脉的出现概率分别为96.7%(58/60)、100%(60/60),其中回结肠动脉从前方跨越肠系膜上静脉29例(50.0%);右结肠动脉的出现概率为55.5%(33/60),其中30例(90.9%)患者的右结肠动脉从前方跨过肠系膜上静脉;右结肠静脉的出现概率为93.3%(53/60),其中,7例(13.2%)患者的右结肠静脉与右结肠动脉伴行,另外右结肠静脉汇入胃结肠静脉干与直接汇入肠系膜上静脉的病例分别为37例(66.1%)、13例(23.2%),除此还存在6例(10.7%)右结肠静脉1支汇入肠系膜上静脉、另1支汇入胃结肠静脉干;胃结肠静脉干的出现概率为88.3%(53/60),其中19例(35.8%)胃结肠干、5例(9.4%)胃胰干、29例(54.7%)胃胰结肠干;中结肠动脉的出现概率为100%(60/60),且中结肠动脉发出点距分叉点的距离大部分在1cm-2cm区间内(66.7%);中结肠静脉的出现概率为93.3%(56/60),其中45例(80.4%)存在1支中结肠静脉、9例(16.1%)存在2支中结肠静脉、2例(3.6%)存在3支中结肠静脉. 结论:当术者施行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根治性切除术时,血管变异的情况复杂多变,统计分析右半结肠血管的血管变异情况及探讨术中处理血管的手术方法有利于规避术中、术后并发症的产生及改善患者的预后.
  • 摘要:目的:调查外科肝癌患者的营养状态、人体组成和能量代谢,并分析其相关性. 方法:因原发性肝癌在外科住院拟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12例为研究组,对照组为同期因胆囊良性疾病拟接受手术治疗的100例患者;测量体重指数、上臂围和握力,外周血白蛋白和前白蛋白等,应用PG-SGA评定其营养状态;进行生物电阻抗人体组分测定和间接能量测定;并分析营养状态与人体组成和能量代谢的相关性. 结果:与胆囊手术组比较,肝癌手术组患者的上臂围、握力,以及外周血中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肝癌手术组总营养不足发生率为37.5%(PG-SGA分级B+C级共42例),显著多于胆囊手术组的14.0%(B+C级共14例)(P=0.000);肝癌手术组细胞外水含量明显增多(p=0.000),脂肪组织和肌肉组织量显著减低(p=0.000),体细胞群也明显减少(P=0.012);静息能量消耗实际测定值(mREE)明显增高(p=0.042);呼吸商也较高(P=0.027)。营养不良与细胞外液增加、体细胞数、脂肪和肌肉量减少、静息能量消耗和呼吸商增高呈正相关。 结论:外科肝癌患者的营养状态较差,机体存在肌肉减少和水储留表现,能量代谢较高,并且随营养状态恶化而加重。
  • 摘要:目的:探讨肿瘤标记物CEA、CA19-9、AFP对原发性十二指肠癌临床病理特性及预后的预测价值分析. 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1999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共110例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的病例资料,采用ROC分析、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研究血清CEA、CA19-9、AFP浓度与原发性十二指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Kaplain-Meier法分析血清CEA、CA19-9、AFP浓度与原发性十二指肠癌预后的关系. 结果:ROC分析显示血清CEA浓度可预测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TNM分期.单因素分析显示血清CA19-9浓度与浸润深度有关,血清CEA浓度与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TNM分期有关.Logistic多因素提示血清CEA浓度仅与远处转移有关.生存分析提示,CEA阳性患者的预后不及CEA阴性的患者. 结论:血清CEA浓度与原发性十二指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较为密切,有望通过监测围手术期CEA水平及变化,评估复发可能及预后.对于术前CEA阳性的患者,更应警惕是否存在远处转移.
  • 摘要:目的:探讨局限性解剖性肝段切除(LASR)应用于中央区大肝癌切除的安全性和疗效,为临床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科室连续为34例肝癌主体位于中央区(S4、5、8段)且肿瘤直径(或最大肿瘤直径)>5cm的病人实施LASR为基础肝切除的临床资料.实施手术方式包括:S4+S5+S8(7例),S4b+S5(6例),S4b+S5+S8(2例),S5或S5+S6腹侧亚段(4例),S5+S8(11例),S5+S8+S6腹侧亚段(3例),S5+S8+S7背侧亚段(1例). 结果:全组病人均按计划完成肝切除,手术时间232.5±47.8min,失血量304.2±151.4ml,术中输血4例(11.7%),输血量600±120ml,切缘据肿瘤≥1cm者占8.8%.术后总并发症率23.5%(8/34),其中A级肝衰1例(2.9%),均保守治疗治愈,无手术死亡.随访时间12~60mon,24例复发或转移,中位无瘤生存时间29个月,1年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2.5%和45.3%. 结论:LASR为基础的中央区肝切除,虽然技术难度较大,但对于合并肝硬变的中央区大肝癌病人,是一个减少术后肝衰及围术期死亡率的有效治术式.
  •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2例彩超阴性颈部甲状腺乳头状癌巨大囊性转移淋巴结患者临床特点,探讨诊断及手术技巧.方法:回顾分析2位患者在院的各项检查资料、诊治流程及术后病理结果.结果:2例患者术后病理证实囊性包块均为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甲状腺均找到原发灶且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结论:彩超阴性颈部单发囊性包块应考虑到甲状腺乳头状癌囊性转移淋巴结,从而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防止漏诊、误诊,避免二次手术.
  • 摘要:目的:探讨凋亡和自噬在脑死亡状态下肝损伤的作用. 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脑死亡组:采用缓慢间歇颅内加压法诱导脑死亡,并且维持脑死亡状态6小时;假手术组:进行颅内置管,但是不进行脑死亡的诱导;脑死亡加3-MA组:诱导脑死亡前1小时腹腔注射3-MA,维持脑死亡状态6小时;脑死亡加DMSO组:诱导脑死亡前1小时腹腔注射DMSO,维持脑死亡状态6小时.造模完成后,取静脉血及肝脏标本。aPCR检测Caspase-3,Beclin-1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LC3A/B, Beclin-1及Caspase-3蛋白的表达;免疫组化检测Caspase-3及Beclin-1在肝组织中分布和表达;TUNEL法检测肝细胞的凋亡。 结果:与Sham组相比,BD组中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表达上升,肝细胞凋亡增加;自噬相关基因B eclin-1及LC3A/B表达上调,具有统计学学差异;与DMSO组相比,BD组凋亡相关基因及自噬相关基因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与DMSO组相比,3-MA组中Beclin-1及LC3A/B表达下调,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表达增加,并且肝细胞凋亡增加。 结论:凋亡介导脑死亡状态下的肝细胞损伤,自噬能显著减轻脑死亡状态下的肝细胞损伤。
  • 摘要:目的:总结儿童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获取与供肝修整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儿童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获取与供肝修整的临床资料,总结获取与供肝修整体会.结果:共获取47例儿童供体,其中肝脏利用34例,肾脏利用46例,其中有11例2个肾脏给一个受体,35例2个肾脏分别给2个受体.共完成器官移植115例.结论:儿童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获取及供肝修整在器官获取过程中,有其独特的特点,总结经验有助于的提高手术成功率.
  • 摘要:目的: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to-lymphocyte ratio,PLR)与原发性胃癌病程进展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期间收治于医院的188例原发性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外周静脉血NLR、PLR,运用统计方法分析肿瘤不同浸润深度、淋巴结分期及TNM分期组间患者NLR值和PLR值的差异及相关性. 结果:原发性胃癌不同浸润深度、淋巴结分期及TNM分期组间患者NLR值和PLR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高NLR组、PLR组胃癌患者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分期和TNM分期均较低NLR组、PLR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NLR与PLR呈明显正性相关(r=0.379,P<0.001);多重线性回归进一步分析显示上述因素对术前NLR、PLR有显著影响(P<0.05). 结论:术前外周血NLR和PLR升高对胃癌进展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NLR值和PLR值越高提示胃癌病程越晚,预后越差.
  • 摘要:目的:探讨高龄残胃癌患者是否应接受手术治疗以及手术方式的选择. 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于2001年1月至2013年2月间收治的36例年龄>70岁且活动状态评分0-3分,无明显手术禁忌症的残胃癌患者.将其分为手术治疗组和非手术治疗组;手术组又分为根治性手术组和姑息性手术组,对各组治疗方式、术后并发症和生存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手术治疗组1、3年生存率分别为45.5%、22.7%,而非手术治疗组1、3年生存率分别为18.2%、0%;其中,根治性手术组和姑息性手术组1、3年生存率分别为58.3%、33.3%和30%、10%;姑息性手术组和非手术组的1、3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治性手术组和姑息性手术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结论:高龄残胃癌患者依然可以从根治性手术中获益,姑息性手术对提高高龄残胃癌患者生存期无明显意义,根治性手术是高龄残胃癌患者适宜的手术方式.
  • 摘要:目的:探讨高龄老人结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至2013年7月10年间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收治93例80岁及其以上高龄患者的术后病理资料,并与同期44例40岁及其以下青年结肠癌患者进行比较研究. 结果:高龄组的术后病理T分期及脉管内癌栓阳性率与青年组无明显差异(P>0.05);高龄组肿瘤的分化程度分析显示,高中分化比例75.3%,青年组高中分化比例为54.5%明显低于高龄老人组;青年组低分化及印戒比例为25.0%明显高于高龄组的20.4%;高龄组粘液腺癌比例4.3%,青年组粘液腺癌比例为20.5%差异显著(P<0.01).高龄组N0的63.4%,青年组N0比例为40.9%;青年组N2比例为34.1%明显高于高龄组的16.1%(P<0.05). 结论:高龄老年组结肠癌的特征是(1)男性多于女性(2)肿瘤组织的分化程度以高中分化为主.(3)与青年组结肠癌相比,高龄老人结肠癌有相对较少的病人发生淋巴结转移.(4)由于高龄老人结肠癌的病理类型和分化程度以及淋巴结转移均表现出恶性程度相对较低,为临床对这些特殊人群的结肠癌术后治疗提供了有益的参考资料.
  • 摘要:LncRNA是指长度在200-100000个核苷酸序列,其在基因表达调控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包括转录水平及转录后水平的表达调控.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发现多种LncRNA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作用,其中异常表达的LncRNA有望成为胃癌临床诊断的标记物和胃癌术后复查、监测的靶向指标.本文综述近5年研究胃癌中LncRNA表达情况的相关文献,探讨LncRNA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
  • 摘要: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GST)症状隐匿,早期诊断困难,故胃间质瘤一般在发现时都处于中晚期,给临床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随着人们对GIST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医疗技术的进步,GIST的诊断也逐渐成熟,新型检查设备和技术的出现使得对GIST的检出率不断提高,并能够对GIST的生物学行为进行预测,指导临床上靶向药物的应用,提高患者的预后。目前GIST的治疗方法仍以手术切除为首选,内镜茹膜下肿瘤剥离术、腹腔镜技术及双镜联合等技术正在日趋完善,成为GIST手术方式的新选择,但手术方式的适应征及远期疗效还需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分子靶向药物对预防GIST的复发转移及改善预后方面己经得到公认,新辅助治疗也正在研究当中,但GIST的耐药一直是临床上较为棘手的问题,因此应对其耐药机制进一步研究,并加快新型药物的研发。相信随着医疗科研人员的不断努力,将会给GIST患者带来新的曙光。
  • 摘要:目的:氟尿嘧啶是胃癌化疗的基础药物之一.阻断趋化因子受体CXCR2可以增强免疫治疗的疗效,但CXCR2在介导胃癌对氟尿嘧啶化疗耐药的作用尚未清楚.本研究目的是明确阻断CXCR2是否可增强胃癌对氟尿嘧啶的敏感性. 方法:选取69例以氟尿嘧啶为基础化疗药物的胃癌病例,通过免疫组化检测胃癌组织中CXCR2表达水平,并进行生存分析。通过质粒转染和RNA干扰构建过表达和低表达CXCR2的胃癌细胞株,并采用CCK8法检测胃癌细胞CXCR2表达的差异对氟尿嘧啶敏感性的影响。进而通过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评估阻断CXCR2是否增强胃癌对氟尿嘧啶敏感性。最后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CXCR2阻滞剂与氟尿嘧啶联用是否使更多胃癌细胞发生凋亡。 结果:以氟尿嘧啶为基础化疗药物的胃癌病人中,癌组织CXCR2的表达越高,预后越差。过表达CXCR2使胃癌细胞对氟尿嘧啶产生耐药,沉默CXCR2使胃癌细胞对氟尿嘧啶敏感性增强。裸鼠皮下移植瘤实验显示阻断CXCR2可以使氟尿嘧啶化疗效果更佳。CXCR2阻滞剂与氟尿嘧啶联用使更多胃癌细胞发生凋亡。 结论:阻断CXCR2可增强胃癌对氟尿嘧啶的敏感性。
  •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继发坏死感染手术引流策略. 方法:自2010年1月到2016年10月收集本单位重症急性胰腺炎继发坏死感染病例,外科干预策略采用通畅引流(称为引流组);对照组为回顾性收集2008年1月到2016年10月重症急性胰腺炎继发坏死感染病例,外科干预策略采用清创灌洗治疗(称为清创组).通畅引流策略主要采取病灶最低位开腹置管引流,不强求行清创. 结果:引流组71例,术后出血3例,小肠瘘18例,结肠瘘3例,术后因感染再手术13例,死亡2例,病死率为2.8%;清创组83例,术后出血9例,小肠瘘10,结肠瘘8例,术后因感染再手术43例,死亡15例,病死率为18.1%.引流组术后因感染再手术、病死率均显著减少,与清创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通畅引流治疗策略在治疗过程、治疗结果存在改善SAP继发坏死感染病理解剖的状况,其可能符合SAP继发坏死感染的自然病程.
  • 摘要:目的:探讨联合应用EUS与MRCP能否提高两者诊断隐匿性胆总管结石的诊断效能.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并疑诊为隐匿性胆总管结石患者资料110例.依据其所行影像学检查分为MRCP组102例,EUS组86例,联合诊断组78例.以开腹胆道探查,LCBDE,ERCP/EST以及出院6个月内无腹痛症状就诊记录为金标准.将三组检查结果分别与金标准进行比较,分别计算三组影像学检查结果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Youden指数.再将三组所得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进行组间两两比较,明确其有无显著性差异. 结果:EUS组、MRCP组、联合诊断组诊断隐匿性胆总管结石的敏感度分别为86.7%、77.8%、95.7%,特异度分别为94.6%、86.0%、87.3%,准确度分别为91.9%、82.4%、89.7%,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9.7%、81.4%、75.9%,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0%、83.1%、98.0%,Youden指数分别为81.3%、63.8%、83.0%.EUS组与MRCP组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联合诊断组与EUS组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联合诊断组与MRCP组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阴性预测值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EUS与MRCP诊断隐匿性胆总管结石各有优劣,可作为疾病诊断的首选检查,但两者诊断效能无明显差异,临床上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种即可.联合应用两者并不能提高诊断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当一种检查诊断明确时,无需另一种检查加以验证.当MRCP检查为阴性且与其他临床表现不符时,建议行EUS进一步排除隐匿性胆总管结石的存在.
  • 摘要:目的:探索术前外周血CA19-9在判断肝细胞癌患者行根治性肝切除术后预后的价值. 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经病理学诊断为原发性肝细胞癌并行根治性肝切除术的患者的各种临床及病理学相关资料.通过纳入及排除标准,确定符合条件的研究人群.搜集并整理研究对象的各种术前、术中及术后随访资料,并利用统计学方法整理分析.生存曲线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并利用log-rank检验比较.CA19-9的截断值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确定.预后因素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则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法.P值小于0.05被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双侧检验). 结果:共403例符合条件的病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在随访期间,共223例(56.3%)被证实肿瘤复发,154例(38.2%)在随访期内死亡.中位生存时间为38个月,1、3、5年累积总生存率分别为90.2%、70.3%、58.7%;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25个月,1、3、5年累积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8.9%、47.1%、40.9%;中位随访时间为38个月(2月-96月).以24.1U/ml作为CA19-9的截断值,并将研究对象分成低CA19-9组和高CA19-9组.术前外周血CA19-9的水平与性别、肿瘤被膜是否完整、肿瘤大小、肿瘤数量、是否存在血管侵犯、TNM分期、BCLC分级、术前总胆红素水平、术前白蛋白水平及术前甲胎蛋白AFP水平密切相关.肿瘤大小、肿瘤数量、是否存在血管侵犯、术前白蛋白水平、术前CA19-9值及术前AFP值是影响患者术后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子,而肿瘤被膜是否完整、肿瘤大小、肿瘤数量、是否存在血管侵犯、术前白蛋白水平、术前AST值、术前CA19-9值及术前AFP值则是影响患者术后无瘤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子.低CA19-9组的累积总生存率及累积无瘤生存率明显高于高CA19-9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在肿瘤直径≤5cm的病例亚组中,低CA19-9组的累积总生存率及累积无瘤生存率同样明显高于高CA19-9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 结论:术前外周血CA19-9水平是行肝切除术的肝细胞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子,并与许多重要的临床病理参数密切相关;相对于术前高CA19-9的患者,CA19-9较低的患者其总生存时间及无瘤生存时间均有明显延长.
  • 摘要:目的:分析肝包虫合并HIV感染者外科手术治疗的体会. 方法:选取科室2012年-2016年收住的5例HIV合并肝包虫患者,5例患者分别进行肝包虫内囊摘除术、肝包虫外囊次全切除术、肝包虫外囊次部分切除术、肝左叶切除术,术后进行常规抗感染及相应的支持治疗,观察患者发生感染的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术后共有3例患者出现感染,其中1例出现切口感染,1例出现残腔感染,1例出现肺部感染,没有并发症发生. 结论:术前准备同时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治疗的顺利进行,特殊处理HIV/AIDS患者的术中措施和术后措施,对患者采取适当的护理、营养支持、抗感染、抗病毒等措施,可以防止出现并发症.如果医务人员出现HIV/AIDS职业暴露,则需要及时采取针对性的规范的有效的处理措施,防止出现感染.
  • 摘要:自2009年Hohenberger提出完整结肠系膜切除(Complete Mescolic Excision,CME)理念以来,CME已成为结肠癌根治的标准术式.由于降结肠肿瘤发生率较低,仅占所有结肠癌的5%~6%,故其腹腔镜手术实践经验相对较少.腹腔镜左半结肠癌根治术与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相比,具有手术范围广、操作跨度大、解剖相对复杂等特点,对术者技术要求较高。腹腔镜左半结肠CME手术路径一直处于探索阶段。本文回顾性分析2016-04-01-30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肿瘤外科采用完全中间入路行腹腔镜左半结肠CME的3例左半结肠癌病人的临床资料,探讨完全中间入路腹腔镜左半结肠CME的可行性及技术要点。
  • 摘要:目的:研究肝脏黏液性囊性肿瘤的诊治方法并对相关诊治效果进行讨论.方法:回顾性分析近些年国内外关于肝脏黏液性囊性肿瘤的相关文献,按照不同的诊治方法分别进行概括;评价不同诊断方法的诊断率及治疗手段.结果:随着影像学等诊断方法的发展,肝脏黏液性囊肿的诊断率已大大提高,手术治疗是肝脏黏液性囊性肿瘤的有效治疗手段.结论:目前对于肝脏黏液性囊性肿瘤的术前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病理学诊断仍是该病诊断的金标准,根治性手术切除是当前最有效的治疗措施.
  • 摘要:目的:总结超声内镜引导下腹腔神经丛阻滞术在治疗中晚期胰腺癌患者顽固性疼痛的治疗经验及临床疗效分析. 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接受超声内镜引导下腹腔神经丛阻滞术的胰腺癌患者临床资料,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患者接受超声内镜引导下腹腔神经丛阻滞术前后的疼痛情况,采用疼痛缓解度(PAR)评价该术式的临床疗效. 结果:手术后1月,有10例患者疼痛完全缓解,有9例患者疼痛明显缓解,有4例患者疼痛中度缓解,有3例患者疼痛轻度缓解,有3例患者疼痛未见缓解,疼痛缓解有效率为89%.术前VAS值为8.2±2.3,治疗后次日、术后1月VAS值分别为3.6±1.5、2.2±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超声内镜引导下腹腔神经丛阻滞术可以有效控制胰腺癌患者的疼痛,减少疼痛对患者的不良影响,极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摘要:自2002年华西医院严律南报告国内首例成功的成人间活体肝移植以来,截止2016年底医院已累计完成活体肝移植手术388例.随着近年来微创手术的广泛开展,腹腔镜在活体供肝的切取方面也取得了进展,团队在2015-2016年间已成功开展腹腔镜活体肝移植供肝切取术13例,其中右半肝8例,左半肝3例,左外叶2例,在数量上位居全球第三位,特别是2016年完成了世界首例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下Ⅲ段供肝切取小儿活体肝移植术,因此在活体肝移植微创供肝切取手术方面积累了一定的先进经验,掌握了该领域的核心技术.
  • 摘要:目的:探讨Glisson横断术联合肝下下腔阻断术在肝脏巨大肿瘤切除术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科室2012年3月至2016年4月利用Glisson蒂横断术联合肝下下腔阻断术对28例肝脏巨大肿瘤行肝切除的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肝腺瘤2例,肝血管瘤7例,肝包虫1例,原发性肝癌18例. 结果:本组2例患者未能顺利行相应肝蒂结扎及肝下下腔静脉阻断,其余患者手术均成功实施,平均手术时间3.5h,术中平均出血量为435mL,均无输血病例.全部手术患者术后未发生腹腔出血及肝功能衰竭,发生胆瘘2例,胸腔积液3例,未再次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痊愈. 结论:Glisson横断术联合肝下下腔阻断术在肝脏巨大肿瘤切除术能够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术后肝功能损害及并发症发生率低,恢复快.
  • 摘要: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在增加饮用绿茶的措施后,是否会进一步提高直肠癌保肛手术后的康复效率. 方法:通过随机对照试验前瞻性的纳入自2016年1月开始于四川大学华西校区胃肠外科中心就诊的行低位/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患者,根据研究设计条件,顺行纳入100例患者,并在EARS流程管理的基础上,分为绿茶组和对照组.分析基线并研究肠道功能恢复等指标,手术后并发症指标;同时调查患者在术后第七天的EORTC-QLQ-C30的生活质量评分. 结果:研究顺利在绿茶组和对照组分别纳入50例患者,无退组且研究基线一致.研究观察的指标对比,绿茶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要明显快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进行比较,绿茶组的患者也比对照组的患者恢复更快(P<0.05).本研究患者涉及到的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术后肺部感染、伤口感染、肠梗阻、吻合口漏.绿茶组与对照组对比,只有对照组遇到2例肺部感染的情况,和绿茶组比较存在有轻微的差异(P<0.05);余下并发症发生率在两组之间无差异.对比两组EORTC-QLQ-C30(V3.0)量表得分,在情绪功能方面,饮用绿茶组患者的情绪状态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症状方面,则主要是在疲倦、失眠以及恶心呕吐的症状上,饮用绿茶的组要明显少于对照组,统计学有差异(P<0.05).从总体生活质量QOL上判断,两组之间比较尽管饮用绿茶组尽管评分更高,但是统计学上比较和对照组没有差异. 结论:可以认为术后饮用绿茶可以称为ERAS的一个组成元素,对于患者功能调节有一定的帮助,在肠道功能恢复方面体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可以建议患者在EARS管理模式中,选择术后常规饮用绿茶.
  • 摘要:目的:探讨肾移植后肝脏新发肿瘤的临床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15例肾移植术后肝脏新发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肝脏新发肿瘤确诊时间为肾移植后(42.5±29.7)个月(23~98月),其中2年内发病2例,5年内发病7例,5年后发病6例. 结果:15例患者中3例行TACE治疗;其余12例接受手术切除,其中行右(左)半肝切除5例,肝段切除4例,局部肿瘤剜除3例.术后病理证实肝细胞癌8例,胆管细胞癌1例,混合性肝癌3例.12例首选根治性手术切除患者,随访时间6~66月,术后存活时间为0.6~65月,平均为32月.3例TACE治疗后患者,分别存活4月、7月和13月. 结论:肾移植术后新发肝癌进展隐匿迅速,早期诊断、积极治疗、优化免疫抑制方案、保护移植肾功能是提高长期生存的关键措施.
  • 摘要:目的:探讨胃肝样腺癌(hepatoid adenocarcinoma of the stomach,HAS)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影响预后的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本院行胃癌根治术的15例胃肝样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选取同一时期经病理配对的60例普通型胃癌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理和预后的差异,分析影响HAS预后的因素. 结果:HAS患者中男性多见(男:女=4:1),平均发病年龄58.67±9.286岁;86.7%(13/15)患者血清AFP阳性.HAS的血清AFP和CEA水平明显高于普通型胃癌(均P<0.05).HAS较普通型胃癌更容易出现淋巴管侵犯(χ2=7.918,P=0.005)和血管侵犯(χ2=8.036,P=0.005).HAS病理组织中AFP、AAT、Hepatocyte、CEA免疫组化阳性率分别为86.7%(13/15)、100%(15/15)、33.3%(5/15)、53.3%(8/15).HAS组在根治术后发生肝转移(53.3%vs.11.7%,P=0.001)和其他远处转移(53.3%vs.15.0%,P=0.004)的比例高于普通型胃癌组.HAS中位生存时间明显低于普通型胃癌[(28.0±6.325)月vs.(50.7±4.952)月,χ2=4.350,P=0.037].HAS组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0.0%、33.3%、20%;普通型胃癌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6.7%、78.3%、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25、17.198、5.472,P=0.019、0.000、0.019).COX多因素生存分析发现影响HAS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为TNM分期、血管侵犯、术后其他远处转移、术后肝转移. 结论:胃肝样腺癌与普通型胃癌相比,其常伴有血清AFP增高,更易发生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肝转移和远处转移,预后极差.根治性手术和术后辅助治疗可以提高患者总体生存率.
  • 摘要:上消化道出血是普外科常见急症之一,而临床上首选的辅助检查是胃镜,外科医生鉴别诊断时主要考虑溃疡病和门静脉高压症食管下段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如果胃镜检查未发现食管曲张静脉,胃腔内无肿瘤迹象,通常考虑溃疡病引起的出血,这也是本病例初诊时误诊的主要原因。近年,随着内镜和影像学检查手段的进步,对胃肠间质瘤(GIST)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广大群众以及一些基层医院对本病认识不足,在处理GIST引起的消化道出血时容易误诊。目前十二指肠间质瘤的发生率仍较低,仅占全部GIST的3%-5%,以球部和降部多见,水平部及升部罕见,常见的临床表现有腹部不适、隐痛、黑便、腹部包块、肠梗阻、消瘦以及穿孔导致的腹膜炎,肿瘤较小时可无症状。 GIST的内镜检查通常表现为突入肠腔的球形或半球形粘膜下隆起,对于腔内生长的间质瘤诊断性较好,但对外向性生长的间质瘤诊断准确性差,建议在诊断十二指肠降段出血时,应在胃镜检查的基础上追加超声内镜检查或腹部增强CT检查,以防漏诊。十二指肠GIST的手术方式有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十二指肠节段切除术和十二指肠局部切除术,只要肿瘤直径≤3cm,不累及壶腹部,均可以局部切除,切缘1 cm左右足够。手术方式一般不推荐采取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十二指肠间质瘤的预后主要取决于肿瘤直径、核分裂像及肿瘤是否破裂,而不是外科手术方法。在决定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时应保证RO切除及手术安全。总之,在诊断十二指肠出血时,不要局限在溃疡病出血,要开拓诊断思维,特别是不要遗漏十二指肠间质瘤引起的消化道出血。
  • 摘要:目的:评估持续术中神经监测技术在甲状腺手术应用中的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9月在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接受甲状腺全切术的甲状腺肿瘤患者58例,分为间断术中神经监测(IONM)和持续术中神经监测(C-IONM)两组,记录APS电极放置所需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和神经损伤情况,对比两组患者在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理指标方面的差异. 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理类型、手术方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IONM组均成功识别并游离迷走神经,APS电极的平均放置时间为(13.62±3.07)min,未出现迷走神经及血管的机械性损伤;IONM组手术平均时间为(116.97±12.62)min,术中出血(24.94±6.95)ml,C-IONM组手术平均时间为(122.15±11.67)min,术中出血(27.12±7.24)ml,两组分别有1名和2名患者出现术后声音改变,均在2月内恢复正常,两组间在手术时间、出血量、神经损伤情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IONM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平均值分别为(73.38±7.72)次/分、(121.72±8.24)/(78.44±4.74)mmHg、(95.19±2.32)%,C-IONM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平均值分别为(71.85±6.65)次/分、(123.35±7.18)/(76.96±8.24)mmHg、(96.19±2.06)%,数据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C-IONM技术在甲状腺手术中对人体生理功能无明显影响,其应用是安全的.
  • 摘要:目的:探讨胃神经内分泌癌的诊断及手术治疗体会.方法:回顾分析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胃肠结直肠肛门外科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5例胃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患者占同期收治胃癌的0.47%(5/1059),均为胃神经内分泌癌G3期;TNM分期4例为ⅢB期患者,1例为Ⅳ期患者;4例Syn(+),3例CgA(+).2例行根治性全胃切除联合脾切除术,1例行根治性远端胃切除联合胰腺部分切除术,2例行根治性远端胃切除术.结论:胃神经内分泌癌是胃恶性肿瘤中的少见病理类型,恶性程度高,预后差.术前明确诊断困难,肿瘤分期和能否根治切除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 摘要:目的:探讨miRNA-146b-5p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的侵袭转移的影响. 方法:构建miRNA-146b-5p过表达慢病毒质粒,将过表达慢病毒质粒转染至人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TPC-1中,获得稳定转染的细胞单克隆,RT-PCR检测转染组细胞miR-146b-5p的表达.划痕实验观察转染组、空载体组和对照组细胞迁移能力,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观察三组细胞的侵袭能力. 结果:RT-PCR结果显示与空载体组和对照组相比转染组细胞中的micRNA-146b-5p mRNA表达明显增高.划痕实验结果显示转染组48h迁移细胞数量均高于空载体组和对照组(P<0.05);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结果显示转染组48h的穿膜细胞均高于空载体组和对照组(P<0.05). 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中miRNA-146b-5p的过表达可以导致癌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增强。
  • 摘要:目的:分析合并桥本甲状腺炎(HT)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免疫微环境,探讨免疫因素对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发展的作用. 方法:收集合并HT的PTC患者甲状腺肿瘤组织标本3例作为实验组,并收集单纯HT患者甲状腺标本及单纯PTC患者甲状腺肿瘤标本各3例作为对照组,应用PCR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并比较84种重要细胞因子及趋化因子的基因表达差异. 结果:1、合并HT的PTC在与单纯PTC比较中,共检测出12种基因表达显著上调(P<0.05),分别为:CXCL13、CXCL9、CCL19、LTA、CD40LG、IL16、IL24、IL7、BMP6、CXCL12、CCL22、TNFSF11,6种基因表达显著下调(P<0.05),分别为:CSF2、PPBP、CXCL2、IL8、LIF、BMP2;2、合并HT的PTC与单纯HT组比较,检测出8种基因表达显著上调(P<0.05),分别为:CXCL2、CCL17、IL6、CCL1、IL8、TGFB2、LIF、BMP4,无表达显著下调基因;3.HT组与单纯PTC组相比较,CXCL13、IL16、CCL19、IL7在HT组中表达增高且差异显著(P<0.05),IL23A、CCL24、BMP2、LIF、PPBP、IL8、CXCL2在PTC组中表达增高且差异显著(P<0.05). 结论:1、合并HT的PTC与单纯HT及PTC的免疫微环境存在差异.2、合并HT的PTC组织中细胞因子CD40LG、IL24、LTA、TNFSF11表达增加,可能有抑制肿瘤的作用.3,PTC组织中趋化因子CXCL2和细胞因子IL8、LIF、IL6的表达增加,可能有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的作用,其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 摘要:甲状腺癌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上升最快的实体恶性肿瘤,其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乳头状癌,约占所有癌的80%~85%.放射性131I治疗已经成为继手术、TSH抑制治疗之后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DTC)的主要治疗手段,在降低患者复发率、改善生存方面起到了显著作用.但并非所有DTC患者均需接受包括131I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方案,在实际临床工作中,部分医务人员对甲状腺癌患者131I治疗适应证缺乏严格的掌握及对131I治疗效果的盲目夸大,使患者接受了“过度治疗’,增加了相应的并发症及经济负担.笔者建议应针对131I治疗适应征的把握,其剂量、次数以及首次使用131I治疗的时间、剂量的规范,积极策划制定基于我国临床实际情况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治疗指南,规范甲状腺癌诊治,使更多患者从中受益。
  • 摘要:补体系统(complement system)作为体内固有免疫的核心,是一广泛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蛋白质反应系统.现有研究表明,补体系统参与了肝脏纤维化、组织再生等过程,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portal hypertension,PH)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与此同时,脾脏作为人体当中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能够合成并分泌诸多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譬如补体成分和细胞因子等。既往的研究也已证实,脾脏免疫功能紊乱参与了肝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但从补体系统的角度研究和探讨脾脏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发生、发展的相互作用和联系的研究报道较少。本课题拟以肝硬化PH脾亢患者脾脏组织为研究对象,初步观察脾脏中补体的变化,旨在为最终了解肝硬化PH的发病机制提供实验的依据。研究发现,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脾亢患者脾脏组织c1a表达升高,其组织定位在白髓生发中心;高表达的补体c1a可能来源于CD11c/CD56双阳性细胞。脾脏中该型细胞分泌的C1q可能作为一种负性炎症分子并参与了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但仍需进一步深入探究。
  • 摘要: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与术后出血有关的危险因素,以降低术后病死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1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423例PD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变量包括临床资料、实验室数据、手术因素、病理诊断和并发症. 结果:423例PD患者中PPH的总体发病率与总死亡率分别为9.9%(42/423);2.1%(9/423).术后胰漏的总发生率为20.8%(88/423);胆漏的总发生率为5%(21/423);腹腔感染的总发生率为3.8%(16/423).早期PPH的独立风险因素分别为血管重建(P=0.008;OR=9.263);胰管直径(P=0.00;OR=12.743)腹部手术史(P=0.00;OR=80.395);术前白蛋白水平(P=0.03;OR=3.882).晚期PPH的独立风险因素为术后胰漏(P=0.00;OR=0.006)、术后腹腔感染(P=0.001;OR=0.005)、腹部手术史(P=0.00;OR=0.01)、术前白蛋白水平(P=0.01;OR=0.055).42例PPH患者死亡9例;死亡率为21.4%(9/42);死亡原因主要是肝肾衰竭;腹腔感染;MODS;不可控制出血. 结论:建立固定的胰腺外科团队,术前改善患者营养状态;PD术中精细操作,保护血管、确切止血,积极预防处理胰漏、腹腔脓肿可预防PPH的发生.
  • 摘要:目的:评价急性胰腺炎感染性坏死微创手术治疗中炎症因子的变化. 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6年2月期间,根据入选及排除标注,筛选我院收治的急性胰腺炎感染性坏死行腹腔镜或后腹腔镜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患者39例.回顾性分析本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手术治疗前、治疗后患者生命体征、炎症因子水平的变化,进行数据的收集及统计分析. 结果:共39例患者接受了微创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治疗前及治疗后24h、48h及72h基本生命体征变化中,体温(°C)(依次为36.90±0.18、37.29±0.21、37.27±0.20、37.03±01.6)、心率(b/min)(依次为97.05±4.46、96.05±4.12、96.45±3.27、95.85±3.39)、平均动脉压(mmHg)(依次为108.32±2.52、103.26±2.99、104.18±2.48、103.18±3.13)三组数据各组间差异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24h、48h、72h的炎症因子变化比较中,白细胞(10^9/L)(依次为10.14±1.04、10.76±1.13、9.88±0.88、8.62±0.97)、降钙素原(ng/ml)(依次为0.18±0.03、0.22±0.06、0.19±0.04、0.19±0.05)、C反应蛋白(mg/L)(依次为71.42±12.60、84.08±17.75、87.42±13.25、77.76±11.08)三组数据各组间差异同样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白介素6(pg/ml)(依次为53.19±14.19、109.63±40.39、67.43±8.41、43.37±5.47)在治疗前后的比较中,组间存在非常显著地统计学差异(P<0.01).白介素6水平在术后24h可见显著升高(P<0.05),而在术后48h至术后72h,则开始下降,其水平较术前则无明显差异(P>0.05).亚组分析中,术前炎症反应较重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炎症因子变化同样本总体趋势.所有39例患患者经过微创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手术后均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没有进行开腹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的病例,总死亡率为0%,没有手术相关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接受微创手术的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为53.02±25.73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32.34±21.38ml,术后平均住院日为41.51±21.95天,平均住院费用为182132.38±76384.61元. 结论:微创手术治疗急性胰腺炎感染性坏死不会引起全身炎症因子的显著升高,避免了患者免疫系统紊乱及手术对机体造成的"二次打击".
  • 摘要:目的:比较经皮射频消融与开腹手术切除治疗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医院原发性大肝癌患者62例,其中行经皮射频消融术28例,开腹肝癌切除术34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经皮肝射频消融术术后在腹腔感染、腹腔出血、腹腔积液等并发症发生有统计学差异,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开腹组.结论:对于肝功能差的大肝癌患者,经皮射频消融术手术风险及术后并发症相对较小,医师可根据患者综合情况进行术式选择.
  • 摘要:目的:评价POSSUM、Cr-POSSUM及AGPGBI评分系统预测直肠癌术后死亡率的准确性及实用性,及三种评分系统的可能影响因素. 方法:采用POSSUM、Cr-POSSUM及AGPGBI评分系统预测101例结直肠癌患者的术后死亡率,并将101例患者依据年龄、手术状态、病理分期进行分组,评估预测死亡率与实际死亡率之间的符合率. 结果:a、101例患者中实际死亡率2.97%,中年组0.00%,老年组5.17%;三中评估系统预测死亡率均老年组高于中年组,其中Cr-POSSUM及AGPGBI评分系统预测死亡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OSSUM预测死亡率在中年组及全体中均高于实际死亡率(P<0.05),而Cr-POSSUM及AGPGBI评分系统预测死亡率与实际死亡率较符合;b、急诊组实际死亡率0.00%,平诊组实际死亡率3.23%,三种评分系统预测手术死亡率急诊组均高于平诊组,但三种评分系统预测死亡率及实际死亡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c、DUKESA-B组实际死亡率为5.00,DUKESC-D组实际死亡率0.00%,三种评分系统预测手术死亡率DUKESC-D组均高于DUKESA-B组,其中POSSUM、AGPGBI评分系统预测手术死亡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POSSUM评分系统预测手术死亡率在DUKESC-D组高于实际死亡率(P<0.05). 结论:POSSUM评分系统过高估计结直肠癌手术风险,Cr-POSSUM、AGPGBI评分系统与实际死亡率较符合,其中年龄、病理分期为影响三种评分系统的手术评估的独立影响因子.
  • 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新疆地区急性胰腺炎患者病因学及严重度的危险因素. 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11月在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胰腺炎患者500例,分别记录并分析患者性别、年龄、病因、临床分型等,以酒精性、胆源性、高脂血症性、饮食性、其他病因、多因素、特发性进行病因分组,以18~24岁、25~39岁、40~64岁、>65岁进行年龄分组,对不同性别、年龄段及严重度的病因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分析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与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关系. 结果:胆源性急性胰腺炎129例(25.8%),明显多于其他病因组患者(P<0.05).其他病因分别为高脂血症性111例(22.2%),饮食性60例(12.0%),酒精性58例(11.6%),多因素56例(11.2%),特发性46例(9.2%),其他因素40例(8.0%).胆源性病因在女性中的比例明显高于在男性中的比例(P<0.05),酒精性病因在女性中的比例明显低于在男性中的比例,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脂血症性在男性和女性患者病因中均占较高比例.各年龄段病因中胆源性AP的比例均最高,与其他病因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AP病因中胆源性比例最高,与其他病因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次为特发性、其他因素;SAP病因中高脂血症性比例最高,与其他病因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患者的PCT和CRP水平均明显高于MAP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和CRP水平都分别与Ranson评分、Balthazar CT评分、APACHEⅡ评分正相关. 结论:急性胰腺炎的发生与多种危险因素有关,其中胆道疾病为急性胰腺炎的主要危险因素.检测PCT与CRP水平有助于判断急性胰腺炎严重度和病情发展.
  •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的患病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可能与癌变有关,溃疡性结肠炎结直肠癌往往具有浸润性和硬化性癌的特性,其病理特点是病变具有高侵袭性且分化差。当发生狭窄时,除非证实是其它疾病,否则应高度怀疑癌变,所以有人认为溃疡性结肠炎出现肠腔狭窄也是手术指征之一。溃疡性结肠炎合并结直肠癌的手术方式主要不同在于,应当首先切除癌变或怀疑癌变的肠段,行以标准的结直肠癌根治术,在清除血管根部周围淋巴节后将之离断,切除时保证系膜的完整性。由于需要考虑术后的辅助治疗,所以当合并直肠癌时,回肠贮袋对放疗的耐受性差,不可避免的会发生功能障碍,全结肠直肠切除、永久性的回肠造口是更合理的选择。
  •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胃外科系膜切除术治疗进展期胃癌的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回归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6年10月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新民院区胃肠结直肠肛门外科行腹腔镜胃外科系膜切除术的63例进展期胃癌(全胃)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观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排气时间,进食半流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探讨其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 结果:本组6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胃外科系膜切除术(全胃切除术),手术顺利,无中转开腹,术后恢复良好,无术后远期并发症.平均手术时间155.2±14.8min、术中出血量少94.6±32.5ml,淋巴结清扫数目31.5±5.5、术后排气时间3.5±1.5d、进食半流时间4.5±1.5、术后住院时间10.7±2.8d,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3%(4/63),其中术后血气胸1例,切口感染2例,皮下气肿1例,气胸患者术中直接给予胸腔闭式引流,并缝合膈肌,其余3例病人给予对症治疗后治愈.术后随访3年以上患者48例,均无远期并发症,无肿瘤复发和死亡病例. 结论:腹腔镜胃外科系膜切除术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治疗进展期胃癌的手术方式,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新技术.
  • 摘要:目的:应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中的CEA及CA19-9的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资料,探讨CEA及CA19-9与结直肠癌发生肝脏转移之间的关系. 方法:选取2014-2015年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结直肠癌(CRC)患者为研究对象.将结直肠癌患者分为发生肝转移组和未发生肝转移组.分别比较发生肝转移和未发生肝转移两组在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A19-9、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腹水、肝炎不同条件下肝转率的差异.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用卡法检验方法分别分析两大组中肝转移组和未发生肝转移组肝转移率与血清中肿瘤标志物CA19-9及CEA与患者年龄、性别、是否发生肝转移、肿瘤直径、是否有乙肝之间是否有差别.并对血清肿瘤标志物浓度以浓度梯度分组,分别比较肝转移率发生与血清肿瘤标志物浓度的关系.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1.血清肿瘤标志物阳性的结直肠癌发生肝脏转移的几率高于血清肿瘤标志物阴性;结直肠癌患者发生肝脏转移的肝转移率随着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A19-9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并且不同浓度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是否有腹水、是够有肝炎与结直肠癌无明显相关性,p>0.05. 结论:1.CEA及CA19-9能作为提示结直肠癌患者发生肝脏转移的一个指标,当CEA、CA19-9阳性时,结直肠癌患者发生肝脏转移的可能性大.2.结直肠癌患者,随着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A19-9浓度升高时,发生肝脏转移的概率逐渐升高.
  • 摘要: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而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是原发性肝癌严重的并发症.而且患者出血后可导致肿瘤腹腔广泛转移,预后差.导致原发性肝癌自发破裂的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肿瘤细胞侵犯阻塞肝静脉,导致肿瘤内部压力升高;此时若肿瘤位于肝脏表面,则引起肿瘤破裂出血;2、出血来自肿瘤新生动脉或静脉(如膈肌下新生血管)的破裂.3、出血来自外力对肿瘤表面的撕裂,如创伤、甚至当肿瘤位于隔下时,呼吸亦有可能造成其破裂出血.4、肿瘤内部的过度生长导致血供不足、肿瘤组织坏死及肿瘤侵犯血管致血管糜烂引发破裂.5、患者凝血功能障碍、免疫因素及治疗性诱发等.临床危险因素包括伴发高血压病;有肝硬化;肿瘤直径大于5公分;肿瘤突出肝脏表面;伴有血栓;以及伴有肝外侵犯六项因素,这些因素可能对肿瘤自发破裂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治疗的原则是选择最适宜的方法、快速有效地止血,然后在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对肝癌行进一步手术治疗.目前主要包括:保守治疗仍是急性出血期治疗的基础;一期急诊肝切除和延期肝切除;开腹姑息手术;TAE/TACE;射频消融等综合治疗手段.总之,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发病急,病情重,预后差,当下医疗环境下治疗选择困难,需普外科医生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积极总结经验,争取更佳的预后.
  • 摘要:目的:探讨一种新的回肠袢式造口原位回纳方式. 方法:对2016年5月到2016年12月本院5例低位直肠癌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骶前吻合+预防性回肠袢式造口的患者.术后2-3月预防性回肠造口回纳,采取回肠袢式造口原位回纳+双层荷包缝合切口的手术方式. 结果:5例患者经原位回纳+双层荷包缝合切口后.回纳的切口大小仅为直径1-1.5cm.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无切口感染,术后切口疼痛轻.愈合后的切口瘢痕约1cm,美观效果较好.比常规回纳方式感染率明显降低. 结论:对于行预防性回肠袢式造口选择回纳时,原位回纳+荷包缝合切口的方法.手术操作简单,住院时间及术后疼痛与传统回纳方式无明显差异.但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明显少于传统回纳方式.尤其是术后瘢痕仅为1-1.5cm,美观效果较好.不失为一种可选的预防性袢式造口归纳方式.
  • 摘要:目的:研究谷氨酰胺联合ω-3多不饱和脂肪酸(ω-3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PUFA)肠外营养支持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方法:择期行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96例随机分入谷氨酰胺联合ω-3多不饱和脂肪酸肠外营养(ω-3PUFA+Gln,PN)组、谷氨酰胺强化肠外营养(Gln,PN)组和常规肠外营养(对照,PN)组,各组32例.术后分别给予三组病人等氮和等热量营养支持一段时间,试验组PN液另加谷氨酰胺注射液和ω-3多不饱和脂肪酸注射液,静脉滴注.然后,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7天检测体质量(BW)、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GB)、前白蛋白(TF)、转铁蛋白(PA)、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IgG、IgM、IgA.并比较3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住院时间. 结果:三组术后第1天、第7天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和转贴蛋白均较术前降低(P<0.05),ω-3PUFA+Gln组血清前白蛋白水平高于Gln组(P<0.05)和对照组(P<0.05).三组术后第1天lg G、lgA、lgM、CD4+,CD8+,CD4+/CD8+均较术前下降(P<0.05);术后第7天ω-3PUFA+Gln组免疫学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Gln组和对照组免疫学指标回升均不明显.ω-3PUFA+Gln组术后发生肺部感染6例,Gln组肺部感染14例,对照组肺部感染15例,ω-3PUFA+Gln组分别与Gln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其他并发症,ω-3PUFA+Gln组分别与Gln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ω-3PUFA+Gln组、Gln组、对照组的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9.8±3.1)d、(9.5±2.9)d和(12.2±3.9)d,ω-3PUFA+Gln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Gln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5);ω-3PUFA+Gln组与Gl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ω-3PUFA与Gln联合应用可改善行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免疫功能和营养状况,并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术后住院时间.
  • 摘要:目的:术前新辅助治疗现在已作为中低位进展期直肠癌的标准治疗模式,对于新辅助之后患者的分期评估尤为重要并且将决定患者的下一步治疗方案.本研究将探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及多层螺旋CT(multisliecs helieal CT,MSCT)在评价术前新辅助放疗或同步放化疗(neoadjuvant chemoradiotherapy,NACRT)对中晚期低位直肠癌疗效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101-20151231在新疆肿瘤医院经肠镜检查病理活检证实的145例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标准化NACRT前、后的盆腔MRI及MSCT资料,分析NACRT前后MRI和MSCT上肿瘤的体积、T(肿瘤浸润深度)、N(淋巴结转移个数)分期、环周切缘(circumferential resection margin,CRM)的改变,并与术后病理结果分别进行对照. 结果:MRI组,NACRT后肿瘤达到完全缓解4例,部分缓解23例,稳定8例,进展3例;有效率为71.1%.MSCT上,NACRT后肿瘤达到完全缓解16例,部分缓解63例,稳定17例,进展11例;有效率为73.8%.两组NACRT后的有效率没有统计学差异(χ2=0.011,P>0.05).MRI组对于术前T分期、CRM受侵情况的判断与术后病理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546、0.685),MRI术前N分期与术后病理结果一致性较差(Kappa=0.333);MSCT组对于术前T分期、CRM受累情况的判断与术后病理结果一致性也较好(Kappa=0.503、0.650),MSCT术前N分期与术后病理结果一致性较差(Kappa=0.299).两组影像学分期分别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比较①T分期:两组准确率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χ2=1.287,P>0.05);②N分期:两组准确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χ2=0.154,P>0.05);③CRM受累情况:两组之间亦无明显统计学差异(χ2=0.344,P>0.05). 结论:NACRT可以有效缩小肿瘤的体积,降低肿瘤分期,但对CRM受侵情况并无明显改善.MRI及MSCT可以较为准确判断肿瘤浸润的程度,但对于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较差,MRI的一致性优于CT组,但准确性两组间无明显差异.
  • 摘要: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近年来,胃癌的手术根治及围手术期化疗取得了长足进步.术后标本作为评估手术根治及化疗方案选择的客观证据,其处理流程尚未有共识性规范推出.要进一步提高胃癌治疗的水平,胃癌术后标本的规范化处理应当提上日程,这在提倡"精准医疗"的今天应特别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本文将从临床治疗和科研需求两方面着手探索标本规范化处理过程中应当注意的若干问题.
  • 摘要:直肠癌术后早期并发症以吻合口漏、吻合口出血最为多见。而在当下强调快速康复的治疗理念下,术后多不鼓励放置腹腔引流管,而国外的临床试验也证明了放置腹腔引流管并不会降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这就给早期发现上述并发症带来困难。因此,目前只能通过提高手术质量和围手术期管理的各项综合措施主动降低其发生率。液体管理是围手术期综合治疗的重要一环。恰当的液体治疗可以降低病人术后组织水肿,加速肠功能恢复,良于早期康复。不恰当的液体治疗可能增加术后风险。下面将通过一例直肠癌病人的诊治综合反映围手术期液体治疗可能存在的问题,侧面加深大家对限制性补液的认识。
  • 摘要:研究目的:评估放疗后直肠癌手术近、远切缘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并探索其与吻合口漏之间的相关性. 研究方法:于2014年连续收集64例直肠癌患者的手术近、远切缘全层组织标本,按照术前治疗分为新辅助放化疗组,新辅助单纯化疗组,及无新辅助治疗组.结合组织切片的HE染色与Masson染色,采用肠道放射性损伤组织病理半定量评分系统进行标本评估,同时通过CD31抗体标记,计数茹膜下层微血管数目,并对结果进行三组间比较。另外回顾性分析2010年至2014年间FOWARC研究新辅助放化疗组患者91例及相应手术切缘标本,观察计数切缘组织黏膜下层微血管数目和血管狭窄比例,对比合并吻合口漏者与无吻合口漏者以上血管特征的差异。 研究结果:在3组64例患者中,6例发生吻合口漏;在回顾分析的91例患者中,17例发生吻合口临床漏。针对3组患者的手术切缘进行组织病理评估发现,术前长程放疗导致近、远切缘组织放射性损伤评分显著升高(均p<0.001),黏膜下层微血管计数显著减少(近侧,p=0.015;远侧,p<0.001)。在新辅助放化疗组的患者中,远切缘的组织病理改变较近切缘更加明显(损伤评分,p=0.012;微血管计数,p=0.004);合并吻合口漏者近切缘放射性损伤评分显著较高(p=0.001),黏膜下层微血管计数显著较少(p=0.003),而远切缘则无明显差异。在回顾分析的91例接受新辅助放化疗的患者中,合并吻合口临床漏者近切缘黏膜下层微血管计数显著较少(p=0.022),血管狭窄比例显著较高(p=0.036);远切缘均未见统计学差异。 研究结论:直肠癌术前长程放疗可导致常规手术的近、远切缘残留放射性损伤,近切缘损伤的程度与术后吻合口漏密切相关,双侧切缘残留严重损伤显著增加吻合口漏的风险;依据直肠癌术前放疗的范围,开展近侧扩大切除术以实现至少一侧为健康肠管的吻合,将使得新辅助放化疗后的患者潜在获益。
  • 摘要:目的:探讨慢病毒介导短发夹RNA(shRNA)沉默SFRP5基因对人类胰腺癌细胞系PANC-1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 方法:构建靶向SFRP5基因特异性shRNA慢病毒载体并转染人胰腺癌PANC-1细胞系,以空白质粒转染阴性对照组,未处理细胞做为空白对照组.用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前后SFRP5RNA以及蛋白的表达;CCK-8实验检测细胞体外增殖能力;使用Transwell小室实验分析细胞侵袭能力;细胞划痕实验分析细胞迁移能力. 结果:成功建立稳定转染shRNA-SFRP5胰腺癌PANC-1细胞株.SFRP5病毒转染组与阴性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相比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增加(P<0.01);SFRP5病毒转染组的细胞侵袭、迁移能力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P<0.01). 结论:SFRP5慢病毒干扰载体能有效抑制SFRP5基因在人胰腺癌PANC-1细胞中的表达,进而促进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
  •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Ⅲ型和Ⅳ型HCA患者PTCD、ERBD和ENBD三种术前减黄方式的减黄效果及减黄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探讨何种术前减黄方式更合适. 方法:收集医院2012年06月至2016年10月术前影像学和术后病理证实为Ⅲ型和Ⅳ型HCA患者共70例,根据术前减黄方式的不同分为PTCD组、ERBD组和ENBD组.观察减黄前后TBIL、AST、ALT、ALB、ALP、GGT、PT等指标的变化,观察减黄期间有无胆道感染、胰腺炎、电解质紊乱、肝门部胆管水肿等并发症的发生,对上述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同减黄前相比,减黄后总体及各组TBIL、AST、ALT、ALP、GGT水平均明显下降,减黄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而ALB和PT水平减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对比各组减黄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PTCD组30%(6/20)、ERBD组33.3%(8/24)和ENBD组26.9%(7/26)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5). 结论:对于行短期术前减黄的Ⅲ-Ⅳ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可首选PTCD,但对于需行长期术前减黄的Ⅲ-Ⅳ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可考虑采用ERBD.
  • 摘要:目的:探讨喉返神经监测技术在结节性甲状腺肿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手术中作用的临床观察.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35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肿块最大径大于6cm5例,4-6cm30例,压迫气管20例,压迫食道1例,术前常规行喉镜检查均未提示喉返神经麻痹,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行甲状腺患侧叶次全切除术,术中使用喉返神经监测专用气管插管并进行术中喉返神经监测. 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神经监测均顺利获得V1信号,其中术中共被动暴露喉返神经11根,术毕获得V2信号与V1信号比较无明显降低,术后无患者出现声音嘶哑. 结论:在结节性甲状腺肿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手术中可以使用喉返神经监测技术判读神经功能以避免术中发生误损伤.
  • 摘要:目的:对肝癌自发破裂出血进一步深入系统和全面客观加以认识,提高诊断和治疗效果. 材料方法: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和参阅大量相关文献报道,对肝癌自发破裂出血的危害、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五个方面进行归纳整理和必要的讨论分析. 结果:(1)肝癌自发破裂的危害,由于肝脏是双重供血且肝癌本身血运丰富,一旦破裂,重要脏器功能急剧受损,肝脏再度遭受巨大打击,甚至发生肝衰,可直接导致病人死亡等危险.有文献报道死亡率高达40%左右.(2)危险因素,不同个体有所不同,共同基础是肝癌体积较大或生长迅速,癌肿位于肝脏边缘,缺乏保护.其他包括癌肿压迫或侵袭肝静脉,肿瘤内大量新生毛细血管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凝血功能障碍,TACE治疗或外力作用等.(3)临床表现,典型的是无诱因突发腹痛.其程度、部位、范围和特点等因破裂的情况不同而有所差别,可从轻微到剧痛,从局限到全腹,单纯或放散或伴腹胀等.严重者短时间内出现休克.(4)诊断,详细了解病史,包括腹痛的特点,变化趋势,伴随症状,既往有无肝硬化等.结合全身慢性或肝病面容、右上腹实性肿块及血性腹膜炎体征等典型表现有助于作出正确诊断.血红蛋白降低、腹穿抽得不凝血或超声与CT看到腹腔大量游离液体,肝脏肿块乃至破裂口等直接征象,可协助做出确定诊断.(5)治疗,初级目标是尽快控制出血,减少对肝脏的进一步打击和维护病人生命安全.终级目标是在有效止血的同时达到彻底根治.方法包括非手术、介入和外科干预.前者相对安全,但近远期效果均不佳,介入疗法简便有效但远期疗效不确切,后者有效彻底但风险较大.目前认为后两种方法结合分期治疗即可达到近期安全有效止血,又可提高远期根治的效果. 结论:肝癌自发破裂出血病情凶险,病情复杂,影响因素较多,诊断困难,应充分认识,高度重视,及时诊断,合理治疗,因人、因时、因地选择最佳方案,力争确保近期安全和远期根治的理想效果.
  • 摘要:目的:分析肝癌肺转移患者行肺转移灶切除术的生存情况及预后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单位肝癌肺转移行肺转移癌切除术的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患者术后预后情况,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研究预后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共计26例患者纳入统计,肺转移癌切除术后无复发生存及总体生存时间分别为4.5(95%可信区间为4.2~4.8)个月和28.2(95%可信区间为12.7~43.7)个月,1、3、5年无复发生存率及总体生存率分别为23.3%/17.5%/11.7%和73.3%/43.0%/25.8%.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肝癌合并远处转移及肺转移时血清AFP≥400ng/ml为肝癌肺转移术后生存较差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 结论:手术切除肝癌肺转移灶可能在部分严格选择的病例中具有较好的效果,未来需要大样本多中心研究进一步研究证实.
  •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癌组织中活化白细胞黏附分子(activated leukocyte cell adhesion molecule,ALCAM)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 方法:选择2011年10月到2015年1月在我院收治的甲状腺癌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患者甲状腺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病理标本,然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ALCAM蛋白在甲状腺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中的表达,比较ALCAM蛋白在两者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与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 结果:ALCAM蛋白在甲状腺癌上皮组织中表达总的阳性率为71.67%(43/60),明显高于甲状腺癌旁正常上皮组织中表达总的阳性率31.67%(19/60),具有显著性差异(X2=9.290,P=0.002).ALCAM蛋白的表达水平在患者不同性别、年龄、肿瘤直径、病理分期及淋巴结转移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ALCAM蛋白在高分化型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率明显高于低分化或无分化型癌组织中,具有显著性差异(X2=18.241,P=0.000).ALCAM蛋白高表达的甲状腺癌患者的3年生存率为81.45%,明显高于ALCAM蛋白低表达甲状腺癌患者的51.32%,具有显著性差异(X2=6.818,P=0.009). 结论:甲状腺癌组织中ALCAM蛋白的低表达与癌细胞低分化或无分化有密切关系,低分化引起患者预后不良,远期生存率较低.
  • 摘要:目的:探讨DOG1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为GIST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使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对73例GIST和26例非GIST间叶源性肿瘤检测DOG1的表达,分析DOG1与GIST的各项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 结果:(1)在73例GIST中DOG1、CD117和CD34的阳性率分别为91.78%、94.52%和91.78%,而在26例非GIST中阳性率为11.54%、3.85%和23.08%,以上指标在两组间的表达有统计学差异(P=0.00);DOG1检测GIST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1.8%、88.5%,而DOG1联合CD117检测GIST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8.6%和84.6%,灵敏度最高;(2)DOG1的表达与GIST的性别、年龄、肿瘤的位置、肿瘤的大小、核分裂像和恶性潜能分级等临床病理因素无相关性(P>0.05),同时DOG1的表达与GIST的预后也无相关性(P>0.05). 结论:在GIST的诊断中DOG1与CD117一样敏感而特异的指标,尤其是对CD117阴性的GIST的诊断中,能够起很好的补充效益,但不能作为评价GIST预后的指标.
  • 摘要:贲门癌与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发病率都在逐年升高,对其病因、发病机制和诊疗方法的研究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尤其是贲门癌与食管下段腺癌流行病学特征相似,并且Barrett食管己被证实为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然而GERD与贲门癌发病是否有关,GERD否是在贲门癌发病过程中发挥作用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焦点。目前有学者认为GERD与贲门癌的相关并且参与贲门癌发病发展过程,但具体机制尚未清楚,还需更进一步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来证实。系统地研究GERD发病机制,为贲门癌的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有效的治疗靶点。
  • 摘要:目的:探讨还原型辅酶Ⅱ(NADPH)氧化酶抑制剂夹竹桃麻素(apocynin)对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肠道损伤的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雄性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组,n=8)、重症急性胰腺炎组(SAP组)按时间分3、12、24h亚组(n=8),apocynin预处理组(APO组,n=8),apocynin药物对照组(APO-CON组,n=8).SAP大鼠胆胰管逆行注射5%牛磺胆酸钠制备SAP模型.APO组造模同SAP组,在造模前30min股静脉注射apocynin(50mg/kg),SO组仅翻动胰腺后关腹,APO-CON组仅行股静脉注射apocynin(50mg/kg),余同SO组.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各组大鼠血清淀粉酶(AMY)及脂肪酶(LIP)水平.HE染色观察各组胰腺组织及回肠组织病理改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p38MAPK)及核转录因子kappaB(NF-κB)回肠组织的表达.透射电镜下观察回肠黏膜上皮细胞超微结构改变. 结果:与SO组血清淀粉酶(AMY)、脂肪酶(LIP),胰腺病理评分,回肠病理评分(1236.0±155.72;90.5±9.6;0.24±0.07;0.34±0.18)相比,SAP组大鼠血清AMY、LIP、胰腺和回肠病理评分升高明显(4918.2±389.63;1712.9±103.8;12.45±1.01;3.5±0.31)(P<0.05).APO组上述指标明显下降(3698.0±386.93;659.4±92.4;8.76±1.34;2.2±0.36).APO-CON组上述指标与SO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肠组织光镜下可见损伤严重,APO组光镜下回肠组织病理损伤较SAP组减轻.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示SAP组大鼠回肠组织p38,p-p38及NF-κB表达较SO组与APO-CON组升高明显(P<0.05),APO组上述指标均明显下降(P<0.05).电镜下可见APO组大鼠回肠黏膜上皮细胞超微结构改变较SAP组减轻.光镜下及电镜下,SO组及APO-CON组均无明显改变. 结论:apocynin通过减少重症急性胰腺炎肠组织p38MAPK、NF-κB表达,对重症急性胰腺炎肠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胰管-实质-空肠黏膜-浆肌层单层密闭式胰肠吻合技术在胰肠吻合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5年1月在笔者大学附属医院普外科行胰管-实质-空肠黏膜-浆肌层单层密闭式胰肠吻合术(该吻合技术为本文通讯作者原创)的29例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29例病人胰肠吻合的平均时间为(12.7±3.3)min,术后仅1例发生A级胰瘘,胰瘘发生率为3.4%(1/29).结论:胰管-实质-空肠黏膜-浆肌层单层密闭式胰肠吻合技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胰肠吻合方式,手术操作简单易行,并且能够明显降低胰瘘的发生率.
  • 摘要:目的:考察自主设计合成的小分子化合物(ZCL-8)对创伤性胰腺炎大鼠的保护作用. 方法:利用气流冲击法建立创伤性胰腺炎大鼠模型,以大鼠的存活率、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以及胰腺组织病理学改变情况为考察指标,以加贝酯为对照药,评价ZCL-8在造模后1h腹腔注射给药后对创伤性胰腺炎大鼠的治疗作用. 结果:与模型组相比,ZCL-8可显著降低血清淀粉酶(2466.7±733.5Vs.5300.4±802.1)和脂肪酶水平(345.9±50.5Vs.703.4±114.7),胰腺组织损伤明显减轻,同时提高了创伤性胰腺炎大鼠的生存率(70%Vs.40%);相比加贝酯,ZCL-8给药后大鼠的生存率更高(70%Vs.50%),血清淀粉酶(2466.7±733.5Vs.3708.4±777.6)和脂肪酶水平更低(345.9±50.5Vs.470.8±49.4). 结论:小分子化合物ZCL-8对创伤性胰腺炎大鼠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 摘要:目的:探讨胰腺癌手术后血糖水平与术后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住院时间的相关性,评价胰腺癌术后血糖监测与围手术期相关护理干预的价值. 方法:分析我科2015年5月~2017年1月间83例胰腺癌手术后康复出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高血糖对术后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住院时间的影响. 结果:胰腺癌术后新发高血糖的发生率为33.7%,其中应激性高血糖发生率为22.8%,术后糖尿病的发生率为13.2%.术后高血糖患者的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血糖患者;术后糖尿病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25.8天,术后应激性高血糖者为18.2天,而无血糖异常者为16.4天,术后高血糖明显延长住院时间. 结论:胰腺肿瘤患者术后存在高血糖和糖尿病的高发生率,血糖水平是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时间长短的影响因素;做好术后规范的血糖检测和合理应用胰岛素,加强糖尿病知识和饮食预防宣教,重视心理护理可减少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康复.
  •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消化道重建手术对各种胃部疾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术后糖代谢的影响. 方法:分析165例各种胃部疾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所行手术不同分成BillrothⅠ手术组,BillrothⅡ手术组,Roux-en-Y手术组,近端胃切除手术组,胃部分切除手术组,比较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1个月、6个月)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C-肽,胰岛素水平的变化. 结果:各组患者术前各项糖尿病相关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术后不同时间(1个月、6个月),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C-肽,胰岛素水平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下降(P<0.05). 结论:BillrothⅡ、Roux-en-Y消化道重建手术对各种胃部疾病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术后血糖有良好的控制作用,对2型糖尿病的疗效确切可靠.
  • 摘要:目前胃癌的发病率逐年增高,胃癌根治手术(D2手术)相对复杂,手术时间长,创伤大,失血失液较多,75岁以上高龄患者,多合并心肺功能的改变,围手术期处理需注意的细节问题较多,既要维持血液压动力学稳定又要考虑老年人心、肺负荷不能过重,因此术后的液体治疗极为重要.高龄患者行D2术后,需严格限制液体入量,过多的液体输入会产生大量胸水、腹水,导致组织间隙水肿,影响肺通气换气功能,产生低氧血症,术后补液目的是为了扩容,维持有效的循环血量,输入等渗晶体液,包括等渗葡萄糖注射液、氯化钠注射液,可以自由通过血管壁,随生理分布平衡分布于体内,而补充理想液体,则100%保留于血管内,以扩充有效循环容量,经乙基淀粉130/0.4氯化纳注射液(6%HES,万汶)有维持血液胶体渗透压作用,平均分子量130000道于顿,作为一种大分子物质可以堵住毛细血管漏,减轻组织水肿,其性质稳定,过敏发生率极低,从肾脏排出,快速输注6%羟乙基演粉130/0.4氯化纳注射液时增加血浆容量相当于输入量的100%,达到快速稳定循环动力学的目的,这与我们的临床观察结果是一致,应用6%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纳注射液组术后,72h为血流动力学很快达到平稳状态,各项指标恢复较快,而单纯应用晶体组别血流动力学恢复较慢。
  • 摘要:目前国内己经有多家大型综合医疗机构对腹腔镜应用于进展期胃癌的D2根治性手术进行探索,并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所采用的不同的消化道重建方式,影响整体治疗效果。本研究对腹腔镜辅助胃癌D2根治术Uncut Roux-en-Y吻合在老年患者中的疗效进行初步观察。通过观察BillrothII和Uncut-Roux-en-Y两种重建方式对老年患者整体治疗效果的影响,认为uncut Roux-en-Y重建确实可以减少很多并发症,是一种对老年患者行远端胃癌根治术后较好的重建方式,其安全性和术后疗效确实可靠,但本研究样本量较少,观察时间较短,更深入的结论尚需更大的样本量及更长的研究时间来加验证。
  • 摘要:目的:观测端粒酶抑制剂3'-叠氮3'-脱氧胸腺何核苷(AZT)对SGC7901胃癌细胞凋亡及bax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影响,探讨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可能机制. 方法:应用AZT6天后观测SGC7901胃癌细胞凋亡率并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肿瘤组织中bax蛋白及PCNA的表达,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 结果:AZT组及对照组SGC7901胃癌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6.421±0.713)%、(3.366±0.271)%,AZT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bax蛋白及PCNA阳性细胞表达率分别为(14.631±9.154)%和(63.332±22.767)%,AZT组bax蛋白及PCNA阳性细胞表达率为(47.389±18.042)%和(23.446±13.055)%,经AZT处理后bax蛋白表达被明显调高(P<0.05),PCNA表达明显降低(P<0.05). 结论:AZT促进bax蛋白的表达,抑制PCNA表达,增加SGC7901胃癌细胞凋亡.
  •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总结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2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191例14岁以下(包含14岁)肝囊性包虫病患儿,对小儿肝囊型包虫病术后并发症与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寻找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方法:分别对患者性别、体征、有无胆漏、肝包虫囊肿个数、肝包虫囊肿破裂、有无合并其他脏器包虫、包虫大小、术式与术后并发症相关性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术后共有26例患儿发生并发症,单因素统计分析显示术后发生并发症与腹痛、包虫胆漏、包虫囊肿破裂相关,P<0.05;其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进行单因素分析时未控制其他因素干扰,将P小于0.1的变量纳入到多因素回归模型,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腹痛、包虫胆漏、包虫囊肿破裂变量有统计学意义,并且是危险因素. 结论:患者性别、体征、肝包虫囊肿个数、有无合并其他脏器包虫、包虫大小、术式不是影响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因素,腹痛、术中包虫囊肿合并胆漏和包虫术前破裂的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患者.
  • 摘要:目的:观察缺血后处理对肝内胆管组织中bcl-2/bax蛋白表达的作用,探讨缺血后处理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肝内胆管细胞损伤的机制. 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24只,完全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后处理组,每组8只.缺血后处理的方法:缺血后处理的方法:再灌注之前,预再灌注10s、停灌注10s,反复6次.检测血清中γ-GT及SOD活性,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肝内胆管组织中bcl-2和bax蛋白表达.用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检测胆管细胞凋亡指数.HE染色镜下观察胆管组织形态学变化. 结果: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缺血后处理组血清内γ-GT活性(34.64±3.28U/L vs26.30±3.32U/L)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SOD活性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缺血后处理组胆管组织bcl-2蛋白(42.67±3.73vs77.94±5.25)表达增高,bax蛋白表达(90.17±2.12vs70.10±4.27)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后处理组胆管细胞凋亡指数较缺血再灌注组下降(P<0.05),胆管细胞病理形态学损伤减轻. 结论:缺血后处理通过促进bcl-2蛋白表达、抑制bax蛋白表达,抑制SD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过程中肝内胆管细胞凋亡,从而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过程中肝内胆管细胞的损伤.
  • 摘要: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是普外科最为复杂的手术之一,手术吻合口多,出现胰瘘、胆瘘、腹腔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大,围术期管理困难.近年提倡并应用的精准、微创、损伤控制的现代外科理念为加速康复外科(ERAS)的施行奠定了基础,尽管国际上有纲要性的共识指南,国内对于PD围手术期管理中实施ERAS仍存在不少争议,如何在PD围术期规范化开展ERAS,本文就术前禁食禁饮时间、术后鼻胃管和腹腔引流管拔除时机、术后生长抑素使用与否等几个关键的争议问题进行讨论及详细阐释.
  • 摘要:目的:探讨联合吲哚青绿(ICG)清除试验、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和三维重建技术的术前评估在原发性肝癌(PLC)患者行半肝切除手术中的的应用价值. 方法:收集50例行半肝切除手术的PL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6例术前行ICG清除试验、SPECT和三维重建技术的联合术前评估(观察组),24例未行联合术前评估(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及术后相关指标;分析术后出现肝功能不全及其他并发症的差异. 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和住院天数分别为134.2min和12.2d,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57.0min和14.8d(P<0.05),观察组的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9.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5.8%(P<0.05). 结论:联合ICG清除试验、SPECT和三维重建技术的术前评估,对半肝切除手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摘要:目的:探究磷脂酶Cε1(PLCE1)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 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研究90例肝细胞癌组织和相对应的癌旁组织中PLCE1的表达,并用q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其中20例肝细胞癌手术切除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PLCE1的表达,根据免疫组化结果分析PLCE1的表达与肝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和术后生存率的关系. 结果:qRT-PCR实验和Western blot实验结果示肝细胞癌组织中PLCE1表达下调的配对数分别为17对(85%)和18对(90%)(P<0.05).免疫组化结果示90例肝细胞癌标本中,36例(40%)显示癌组织PLCE1表达下调,高于癌旁组织中17例(18.9%)(P<0.05),其与肿瘤包膜,血管侵犯,Edmondson分级,AFP以及TNM分期有关(P<0.05).单因素分析示PLCE1表达下调与肝细胞癌病人根治术后的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密切相关,多因素分析示PLCE1表达下调是肝细胞癌根治术后低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PLCE1可作为预测肝细胞癌患者根治术后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 摘要:目的:探讨解剖性肝切除在肝细胞癌合并微血管侵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分析法,收集2006年至2011年安徽省立医院肝脏外科收治的肝细胞癌合并微血管侵犯行开腹肝切除术的150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按其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解剖性肝切除组(AR组)60例和非解剖性肝切除组(NR组)90例。观察指标:(1)围手术期临床病理资料: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与否,肿瘤大小,数目,包膜完整与否,TNM分期,Edmondson分级,术后30天并发症发生情况、肝衰发生率及死亡率。(2)随访术后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随访截止日期为2016年4月。 结果:(1)临床病理资料:AR组和NR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率(>500ml)、输血率及肝衰率分别为(164.84±38.50)min和(135.67±29.94)min,12/60(20%)和34/90(37.78%),15/60(25%)和38/90(42.22%),4/60(6.67%)和17/90(18.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于术后30d内并发症Clavein分级、死亡率,两组比较无差异性。(2)生存率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示手术方式、TNM分期、Edmondson分级、肿瘤大小、包膜完整否是影响肝细胞癌合并微血管侵犯术后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的重要因素(口2=23.718,42.470,15.963,5.519,13.639,p<0.05和口2=63.932,31.057,19.594,2.790,8.321,p<0.05);多因素分析示解剖性肝切除术、肿瘤≤5cm、包膜完整、TNMⅠ-Ⅱ期、EdmondsonⅠ-Ⅱ级(HR=0.523,0.559、0.527、0.333、0.576;95%CI:0.342-0.800、0.370-0.845、0.355-0.782,0.219-0.504,0.389-0.852,p<0.05)是肝细胞癌合并微血管侵犯术后总生存率的有利因素;解剖性肝切除术、包膜完整、TNMⅠ-Ⅱ期、EdmondsonⅠ-Ⅱ级(HR=0.268,0.683,0.552,0.514;95%CI:0.174-0.413,0.475-0.983,0.361-0.755,0.358-0.737,p<0.05)是术后无复发生存率的有利因素。 结论:在对于合并微血管侵犯的肝细胞癌,解剖性肝切除在保证手术安全性的基础上,可改善患者的预后。
  • 摘要:乳腺癌并发第二原发甲状腺癌分为同时性诊断和异时性诊断,乳腺癌可为甲状腺癌发生发展的高危因素,并增加甲状腺癌的发病率,但乳腺癌的第二原发癌的部位不局限于甲状腺,第二原发甲状腺癌具有其独特的临床病理特点,目前乳腺癌并发第二原发甲状腺癌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其中激素、激素相关受体、基因易感性、治疗相关影响研究较多,治疗方式仍主要参考各自指南,基于目前乳腺癌并发第二原发甲状腺癌的风险增加,须加强乳腺癌患者甲状腺的随访.
  •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腺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治疗、预后的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01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收治的42例原发性胃腺鳞癌患者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 结果:本组患者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2.2%、42.3%及18.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直径、Borrmann分型、肿瘤分化程度、手术根治程度、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与患者预后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分化程度、手术根治程度及临床分期是影响患者预后独立因素(P<0.05). 结论:肿瘤分化程度、手术根治程度及临床分期是评估原发性腺鳞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原发性胃腺鳞癌罕见且预后差,手术治疗应优先推荐,但辅助化疗的效果尚存争议.
  • 摘要:目的:研究NVP-BEZ235在体外对胆管癌细胞株QBC939增殖及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 方法:在体外培养人胆管癌细胞株QBC939,用流式细胞仪检测NVP-BEZ235对胆管癌细胞株的凋亡情况,MTT法检测NVP-BEZ235对胆管癌细胞株的增殖抑制作用;Western blotting分析NVP-BEZ235对胆管癌细胞株内PARP、Akt、p-Akt、Mcl-1、cFLIPL、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 结果:NVP-BEZ235抑制胆管癌细胞株QBC939的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NVP-BEZ235导致细胞内抗凋亡蛋白Mcl-1、cFLIPL和Bcl-2的表达明显下调,NVP-BEZ235明显抑制Akt的磷酸化. 结论:NVP-BEZ235能通过诱导细胞凋亡抑制胆管癌细胞株QBC939的增殖,这可能与抗凋亡蛋白Mcl-1、cFLIPL和Bcl-2的表达水平下调有关.
  • 摘要:门静脉系统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 PVT)是指在门静脉主干、肠系膜上、下静脉或脾静脉内形成的血栓,是胰腺炎少见的临床并发症,多来自于CP,而AP并发 PVT的发病率只有1.8%-24.0%。 PVT多为胰腺炎病程中偶然发现,易误诊、漏诊致延误病情,并最终导致肝功能衰竭、脾功亢进及食管一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严重地危及了患者的生命。有鉴于此,本文对胰腺炎并发 PVT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旨在为临床医师提高对该病的重视程度及诊疗水平提供参考。
  • 摘要:目的:分析肝癌肝移植术后肾上腺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手术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4月至2014年4月就诊于医院肝外科13例肝癌肝移植术后肾上腺占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其临床特征,评价肾上腺切除疗效,对可能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结果:肝癌移植术后肾上腺转移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33.6个月,肾上腺转移后中位时间为13.7月.PET/CT对HCC肾上腺转移的阳性诊断率较高,并且能够发现其他影像学难以发现的极小转移灶.以肾上腺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未能显著提高患者累积生存率,但是可有效延长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单因素分析发现肾上腺转移时间、肝硬化程度、原发肝癌肿瘤个数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 结论:PET/CT对HCC肾上腺转移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早期发生肾上腺转移患者的预后可能相对较差.采用以手术为基础的综合治疗可以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改善生活质量.
  • 摘要:胃癌的治疗以手术为主,术后患者的营养支持极其重要.相对于肠外营养而言,肠内营养有其独特的优点,胃癌术后患者早期行肠内营养支持可促进机体增加蛋白质的摄入,纠正负氮平衡,减少术后并发症,维持胃肠道黏膜完整性,改善机体营养状况,促进肠道功能恢复,减少感染发生率.
  • 摘要:目的:评价替吉奥(S-1)联合奥沙利铂(L-HOP)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 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并辅以其他检索.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5年10月30日,语种不限.收集所有替吉奥(S-1)联合奥沙利铂(L-HOP)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由两名评价员独立按照纳入和除标准提取数据并交叉核对,采用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软件RevMan5.3版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最终纳入13个RCT,共453例病人,按对照组不同,将其分为对比FOLFOX4、FOLFOX6和对比mFOLFOX6方案组.Meta分析结果显示:(S-1)联合奥沙利铂(L-HOP)治疗晚期结直肠癌总有效率与FOLFOX方案组无差异,而白细胞减少、恶心呕吐、口黏膜炎、周围神经毒性以及肝功能异常方面比FOLFOX4方案发生率低;与FOLFOX6和mFOLFOX6方案相比,S-1联合L-HOP引起的白细胞减少发生率均较低,恶心呕吐、外周神经毒性方面与FOLFOX6组无差异.而恶心呕吐发生率比mFOLFOX6较低,口黏膜炎、外周神经毒性方面与mFOLFOX6无差异. 结论:联合应用贝伐单抗治疗晚期胃癌可以有效提高治疗的总有效率,而对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没有影响.
  • 摘要:近年来我国甲状腺癌发病率呈现增高的趋势,众多临床工作者都在积极探索诊断和治疗方法的创新,寻求更符合国情的诊治体系.2009年美国甲状腺学会(ATA)指南及2012年《中国甲状腺结节和分化型甲状腺癌指南》的出台,使我国甲状腺癌的诊治逐渐规范,诊治理念也随之发生变化.2014年ATA年会及2015年初发布的新版ATA指南,将甲状腺癌诊断方法由单纯使用超声发展为影像定位-细胞病理-分子靶标多层次早期诊断体系.治疗理念也由模糊的手术指证升级为更加依赖精确的疾病分期和风险分层,使甲状腺手术、淋巴结清扫方式更加有章可循.更多的学者不仅关注于提高甲状腺癌病人存活率,减少肿瘤残留或者复发、转移等伴随症状发病风险,而且更加关心低风险甲状腺癌病人尽量保留腺体功能,避免不必要的治疗.
  • 摘要:急性胰腺炎是胰蛋白酶消化引起的一种疾病,但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的研究显示急性胰腺炎与内质网应激之间存在紧密联系.无论病理还是生理状态,胰腺都与内质网应激(ERS)反应机制相关,当前研究的趋势就是阐明ERS在急性胰腺炎中的作用。早期的研究显示ERS和UPR,通过抑制蛋白质的合成,加速未折叠或错误折叠蛋白质的分解减轻ER负担在AP中起到预防作用。最近研究己经证实过度的ERS参与到腺泡细胞损伤和炎症反应,ERS是一个促进AP进展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大多数研究缓解胰腺炎都是通过ERS途径来减轻炎症反应。
  • 摘要:目的:分析Ⅱ期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与根治性手术后复发及预后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09年12月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Ⅱ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术后随访资料,在其中选取40例出现复发的患者(复发组)和75例2年以上未出现复发的患者(未复发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所有患者在复发前均未接受放化疗.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法分析生存状况,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影响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复发及预后的相关因素. 结果:随访11.5~169.6(中位63.5)个月,复发组40例患者中局部复发7例,转移33例.未复发组和复发组中位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分别为159.1个月和53.6个月,5年生存率分别为93.4%和34.3%.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性别、年龄、淋巴结数目、肿瘤侵润深度、淋巴血管侵犯、粘液分泌、肿瘤部位、肿瘤大小、肿瘤分化均与术后无复发生存期(Recurrence-free survival,RFS)无关,淋巴血管侵犯和肿瘤大小是患者术后OS的影响因素,无淋巴血管侵犯患者和有淋巴血管侵犯患者中位OS分别为126.9个月和74.0个月,5年生存率分别为76.7%和58.0%(P=0.048;log-rank P=0.043).肿瘤<5cm和肿瘤≥5cm患者中位总OS分别为130.3个月和79.5个月,5年生存率分别为85.5%和57.1%(P=0.009;log-rank P=0.007).多因素分析也显示淋巴血管侵犯(HR=2.79,95%CI:1.26-6.21,P=0.012)和肿瘤大小(HR=2.25,95%CI:1.16-4.35,P=0.016)与患者的OS密切相关,可作为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 结论:淋巴血管侵犯和肿瘤大小是Ⅱ期结直肠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存在淋巴血管侵犯或肿瘤≥5cm的病人预后较差,对这部分高危患者术后应行辅助放/化疗和加强随访.
  • 摘要:目的:探讨栗精胺(CS)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的分子机理. 方法:采用逆行胰胆管注射5%牛磺胆酸钠溶液(0.1mL/100g)建立大鼠SAP肾损伤模型,24只SPF级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组)、SAP组和CS组,每组8只.CS组在SAP造模后立即经腹腔注射CS生理盐水溶液(200mg/kg).造模后12h处死大鼠,采集各组大鼠的血清、胰腺及肾脏组织,采用全自动多功能生化分析仪检测大鼠血清尿素氮(BUN)、肌酐(Cr)的水平及淀粉酶(AMY)的活性;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大鼠胰腺及肾脏组织病理结构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肾脏核因子-κB(NF-κ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抗体及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蛋白的表达. 结果:SAP组胰腺及肾脏病理损伤程度较SO组严重,血AMY活性、BUN和Cr水平,肾脏NF-κB、TNF-α及ICAM-1蛋白的表达均高于SO组(P<0.05),CS组胰腺及肾脏病理损伤程度较SAP组减轻,其余各指标均较SAP组显著降低(P<0.05). 结论:CS可减轻SAP急性肾损伤,其可能是通过抑制NF-κB的活化,减少下游炎性介质TNF-α、ICAM-1的表达发挥保护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微波消融辅助肝切除治疗小肝癌的安全性及可行性. 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4月至2016年6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行腹腔镜微波消融辅助肝切除术的30例小肝癌临床资料,将其分为门脉高压组和非门脉高压组. 结果:全组30例手术无中转开腹,无严重并发症.平均手术时间、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46.3±11.0)min、(40.5±12.8)mL和(7.3±0.5)d.术后1年、2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9.4%、56.6%,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30.0±4.7)个月,术后1年、2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6.6%、85.8%,中位生存时间为(38.0±13.7)个月.其中门脉高压组和非门脉高压组平均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36.4±12.6)min vs(166.1±20.3)min、(42.3±19.1)mL vs(37.0±5.6)mL和(7.4±0.7)d vs(7.0±1.0)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门脉高压组和非门脉高压组的平均无瘤生存时间和生存时间分别为(32.0±3.7)个月vs(19.9±2.2)个月和(38.2±1.8)个月vs(31.7±7.3)个月,两组术后无瘤生存率及总体生存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全组病例进行预后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AFP水平、病理分化程度以及是否首次治疗与无瘤生存率显著相关(P均≤0.05),Child-Pugh分级以及病理分化程度与总体生存率显著相关(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AFP水平以及病理分化程度是影响患者无瘤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P均≤0.05). 结论:腹腔镜微波消融辅助肝切除治疗小肝癌是安全、可行的,适用于合并门脉高压者.术前AFP水平以及病理分化程度与术后无瘤生存率密切相关.
  •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胰腺囊性肿瘤(pancreatic cystic neoplasm,PCN)良恶性的临床因素,以期早期确诊恶性PCN并行有效的手术治疗. 方法:回顾性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胰胆外科2001年2月-2011年2月收治182例PCN病人的临床特征,比较良恶性肿瘤病人临床特点及病理学差异,并对可能预测肿瘤良恶性的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病理证实为PCN的182例病人中,浆液性囊腺瘤50例,黏液性囊腺瘤32例,导管内乳头状瘤36例,实性假乳头状瘤64例.其中恶性肿瘤36例,占总数的19.8%.病人平均年龄为46±31岁,肿瘤平均直径4.5±3.9cm.良恶性肿瘤病人在性别、BMI、糖尿病、吸烟史、饮酒史、胰腺炎病史、临床症状、肿瘤大小、肿瘤个数、血管受累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CA19-9、CEA、肿瘤位置在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证实,年龄≥60岁、血清CA19-9≥37U/L及CEA≥3.4ug/L可作为术前预测PCN良恶性的独立因素(P<0.05).对恶性PCN病人术后60个月随访结果行Cox回归分析提示,血清CEA≥3.4ug/L是影响恶性PCN病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术前鉴别PCN的良恶性较为困难,增强CT、MRI及EUS等有助于提示肿瘤性质.对于年龄≥60岁、血清CA19-9≥37U/L及CEA≥3.4ug/L的病人,PCN为恶性的可能性较大,应尽早采取积极的外科手术.同时,对于确诊恶性PCN者,术前CEA水平可作为评价病人预后的有效指标.
  • 摘要:目的:研究诱骗寡核苷酸技术靶向阻断STAT3信号通路对人结直肠癌细胞生物学特性及下游信号分子表达的影响. 方法:利用decoy ODN和scramble ODN分别体外转染结直肠癌SW480细胞系,靶向阻断癌基因STAT3序列,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及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情况及效率,MTT法检测细胞的生长抑制情况,Realtime RT-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内STAT3、Bcl-xl及Caspase3的mRNA及蛋白表达量. 结果:STAT3decoy ODN能够高效率的转染入结直肠癌细胞内,并定于细胞核内.当转染浓度为25nmol/L时,STAT3decoy ODN组、STAT3scramble ODN及空白对照组的SW480细胞的生长抑制率为35.2±2.02%,67.3±5.52%,72.2±3.72%.STAT3decoy ODN组SW480细胞内STAT3及Bcl-xl的mRNA及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而Caspase3显著增加(P<0.05). 结论:STAT3decoy ODN能够有效下调结直肠癌细胞SW480内STAT3基因的表达,抑制其细胞生长,其机制可能与降低STAT3、Bcl-xl及Caspase3的表达有关.
  • 摘要:在本文中,就STAT3与结直肠肿瘤的目前的研究现状及STAT3抑制剂应用情况等做以下综述.结直肠癌(colorectal.cancer,CRC)是世界上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的恶性肿瘤,近年来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有增长趋势.STAT3是转录信号转导和激活因子的重要成员,其连续激活可上调肿瘤细胞中的细胞周期调节因子和抗凋亡蛋白,促进肿瘤的异常增殖和恶性转化.在各种癌症的发生和发展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STAT3抑制剂抗结直肠肿瘤的研究已广泛开展,STAT3抑制剂作为抗肿瘤药物或辅助化疗药物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为其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提供理论依据.
  • 摘要:临床上常因盆腔大手术切除大量盆底腹膜造成盆底腹膜重建困难.尽管目前有多种重建方式,但以小肠系膜重建盆底的尚属罕见.近期本中心采用小肠系膜修补盆底腹膜缺损治疗了1例Miles术后小肠瘘伴盆底感染的重度营养不良患者.本例患者因重度营养不良,大网膜菲薄且短,术中放弃了大网膜带蒂转瓣修补术;游离腹直肌或腹直肌后鞘重建盆底腹膜,手术创伤相对较大,术后卧床时间长,对该患者明显增加围手术期风险,而未选择该方法。Voros等首次报道运用回肠及其系膜进行盆底腹膜重建,将肠系膜对缘以扇形式与腹膜切缘缝合,从而使这段回肠及其系膜重建成了新盆底,其目的避免术后放射性小肠损伤。以相似的术式对本例患者行盆底重建,目的防止小肠再次坠入盆底形成粘连甚至感染。另外,总结出缝合技巧应先分别于膀肤底、两侧骼血管下方成三角形缝合固定,然后再逐渐缝合加密。
  • 摘要:近年来,深入研究各种术式的利弊,对经典Roux-en-Y术式进行了深层次改良,形成了一种新的有效的消化道重建术式:连续性空肠贮袋残胃吻合并空肠侧侧吻合术(CJPGA-SJA)。经过术后2年随访,患者并发症显著减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为了充分阐明该术式的优越性,本研究对我中心同期针对远端胃癌根治术后三种主要消化道重建术式(CJPGA-SJA, Billroth-II、Roux-en-Y)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系统性回顾性分析、总结,预期得到科学的结论。
  • 摘要:1,25二经维生素D3 [1,25-dihydroxy-vitamin D3,1,25(OH)2D3]是维生素D的活性形式,对多个不同组织器官细胞的生长和分化调控起重要作用在多种恶性肿瘤中,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 VDR)的表达一直被视为防止肿瘤进展的重要反应。本研究旨在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carcinoma of thyroid, PTC)外周血的血清1,25(OH)2D3水平和组织VDR表达情况与临床意义。研究发现,PTC病人的血清1,25(OH)2D3明显比NG低,且组织中的VDR高表达。PCT中VDR的表达与年龄呈负相关,但与肿瘤大小、临床分期及复发危险分层无关。
  • 摘要: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是甲状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近几年逐年升高,且增长速度很快.手术切除肿瘤目前是PTC最有效的治疗手段,虽然经过规范的手术治疗、术后的TSH抑制治疗及放射性碘治疗后PTC的预后较好,但仍有约5%的患者对放射性碘治疗产生抵抗,此类患者预后很差,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热休克蛋白90 (HSP90)是一种分子伴侣,因其部分客户蛋白在肿瘤细胞的生存和增殖中发挥重要作用,已成为肿瘤治疗的靶点。使用HSP90的特异性小分子抑制剂NVP-AUY922 (AUY922)在体外作用于人PTC细胞的方法,研究AUY922对PTC细胞的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研究证实,HSP90小分子抑制剂AUY922对PTC细胞有较强的增殖抑制作用,且该作用具有时间和剂量依赖性;AUY922可以诱导PTC细胞发生凋亡,且HSP90的客户蛋白survivin在AUY922诱导的PTC细胞凋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全腹腔镜下胰腺假性囊肿-胃吻合术治疗胰腺假性囊肿的适应症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从2009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16例行全腹腔镜下胰腺假性囊肿-胃吻合手术的患者资料,分析患者术中(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及随访结果.结果:16例患者均成功施行全腹腔镜下胰腺假性囊肿-胃吻合术.平均手术时间:60.5分钟,术中出血量15~50ml,术后平均住院天数:6.8天,术后随访6~12月,患者恢复良好,均无明显并发症.结论:全腹腔镜下胰腺假性囊肿-胃吻合术治疗胰腺假性囊肿安全的、可行的且对一部分患者来说是更合适的手术方式,但应严格把握行该手术指征及时机.
  • 摘要:Study therapy strategies and operative skills of 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 (LCBDE) through analyzing treaments and complications for the patients with common bile duct stones (CBDS).During the operation of LCBDE,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details of every steps, Choosing auxiliary equipment and experimental skills to reduce complications.
  • 摘要:目的:探讨合理围手术期干预在高龄患者腹腔镜下胃癌D2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2011年6月-2013年3月收治108例70岁以上行腹腔镜下胃癌D2根治术治疗的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近、远期疗效与并发症发生率,总结合理化围手术期干预策略. 结果:108例高龄胃癌患者中存在术前合并症率为85.2%(92/108),所有患者均成功行腹腔镜下胃癌D2根治术,无一例中转开腹,其中行腹腔镜下远侧胃BillrothⅡ式手术63例,手术时间为(173.1±27.6)min,术中出血(51.2±11.4)ml;近侧胃次全切食管残胃吻合术29例,手术时间(186.8±16.1)min,术中出血(75.2±18.1)ml;全胃切除Roux-Y食管空肠吻合术16例,手术时间(192.9±26.0)min,术中出血(84.4±23.2)ml,术后并发症者15例,并发症率为13.9%.所有并发症经积极治疗处理后患者均康复出院,随访时间21~42个月,失访率为12.0%(13/108),术后1年生存率为92.6%(88/95),3年生存率为67.4%(64/95). 结论:高龄胃癌患者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积极行手术治疗,采用合理围手术期干预下的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安全、可靠.
  •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贲门胃底癌根治术中功能性单通道袢式间置空肠的应用及疗效.方法:总结分析自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对12例胃癌患者实施腹腔镜下功能性单通道袢式间置空肠根治术,进行6个月以上的术后随访.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并发症吻合口出血1例,保守治疗后痊愈.无吻合口瘘及吻合口狭窄,无明显胆汁和食物返流,无营养不良及倾倒综合征,术后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结论:腹腔镜下功能性单通道袢式间置空肠吻合术在贲门胃底癌根治术应用安全、可行,同时具有显著的预防返流性食管炎及倾倒综合征的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无瘤技术后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对肿瘤脱落细胞的影响,评价其安全性及可行性. 方法:收集65例行腹腔镜胃癌手术患者切除前后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测腹腔游离癌细胞,并以流式细胞学(FCM)方法检测腹腔冲洗液癌胚抗原(CEA)及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对比术前、术后检出率. 结果:65例规范无瘤操作的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腹腔游离癌细胞术前、术后检出率分别为6.15%(4/65)和9.23%(6/65),CEA检测阳性率术前、术后分别为46.2%(30/65)和52.3%(34/65),MMP-7检测阳性率术前、术后分别为56.9%(37/65)和64.6%(42/65),术后较手术前高,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严格遵守无瘤操作规程的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不增加癌细胞的脱落,也不增加腹腔种植转移几率,是安全可行的.
  • 摘要:目的:分析Braun吻合在胃癌并幽门梗阻肿瘤无法切除患者中的应用,探讨腹腔镜下胃空肠吻合加Braun吻合的安全性及必要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已院2009年12月至2014年12月行腹腔镜下胃空肠吻合患者107人,其中65例行腹腔镜下胃空肠吻合术(对照组),42例行腹腔镜下胃空肠吻合术加Braun吻合术(观察组),对两组患者术中、术后指标进行比较. 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首次进食时间之间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而术后胃管滞留时间、吻合口炎、吻合口梗阻、住院时间及术后营养状况之间比较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腹腔镜下对晚期胃癌并幽门梗阻无法切除患者的治疗安全可行,胃空肠吻合术加Braun吻合术可以明显降低术后患者吻合口狭窄的发生,更加彻底解决患者无法进食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摘要:肝脏移植显著改善了患有肝脏衰竭和代谢性疾病患者的预后,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国内肝移植术后1年、5年存活率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肝移植术后自发性小肠穿孔少见,但病情严重,现分析科室近期肝移植术后自发性小肠穿孔1例,给予间断全层加浆肌层缝合,局部使用大网膜包埋。术中腹腔积液送培养+药敏结果示:洋葱伯克霍尔德菌阳性,药敏试验:头孢他啶,左旋氧氟沙星,美洛培南,米诺环素。术后给予抗感染等治疗,生命体征恢复平稳,无腹痛,谷丙、谷草转氨酶、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均逐渐恢复正常,移植肝血流正常,术后不再应用甲基强的松龙,仅应用晓悉和普乐可复抗排斥,同时给予抗感染、保肝、抗凝、三升袋营养支持等治疗,目前患者恢复良好。
  • 摘要:胃MALT淋巴瘤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目前认为,胃MALT淋巴瘤可以通过形态组织学与免疫组化来进行诊断,不推荐应用细针穿刺活检取病理。根据2017年NCCN指南,胃MALT淋巴瘤可采用胃肠道淋巴瘤Lugan。分级分期系统或者TNM胃淋巴瘤系统进行分期,对于局限性的病变(IE期),如果幽门螺杆菌阳性,应给予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在3个月之后复查胃镜。而对于IE和IIE的患者,如果幽门螺杆菌和t(11;18)同时阳性,应先给予抗幽门螺杆菌治疗,然后复查胃镜,若显示淋巴瘤仍存在,则应进行局部放疗或者利妥昔单抗治疗,若幽门螺杆菌阴性,直接给予局部放疗或者利妥昔单抗治疗。对于IV期患者,没有治疗指征的无症状患者,应据是否出现消化道出血、终末器官功能是否存在巨块型病变、疾病持续进展或患者意愿,来决定治疗,指南未明确推荐手术治治疗,主要以化学免疫治疗和局部区域性放疗为主。对于胃淋巴瘤的治疗,定期复查胃镜非常重要,推荐患者每3-6个月进行胃镜复查,防止胃淋巴瘤复发。胃MALT淋巴瘤临床较少见,若对该病认识不清,可能误诊误治,特别是外科医生,往往会进行不必要的手术治疗。该类少见病需要多学科会诊(MDT),对患者进行综合的个体化治疗,使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理方案。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